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机能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功能分析主要包括生态功能、美化城市以及使用功能,为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功能提供保障。
【关键词】 城市绿地;防灾功能;规划原则
1 引言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回顾其发展进程,不难发现,绿地系统在城市减灾中也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与避难减灾
欧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减灾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公园的出现和公园系统的形成,局部地缓解了城市的环境问题,发挥了一定的减灾功能;其后一系列关于重塑整个城市的理念的提出和二战后城市的重建,扩大了绿地在城市减灾上的作用,及至生态规划思想的出现,城市绿地系统开始发挥主动的防灾、减灾功能。
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在使社会财富迅速积聚的同时,也使人口迅猛向城市集聚,城市飛速膨胀,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大气和水体被污染,交通拥挤混乱,噪声问题突出,卫生环境日趋恶劣。1832年,英国霍乱大流行后,各国政府都相继认识到城市中存在的潜在灾害威胁,开始着手改善城市环境。1833年,英国议会内设置的公共散步道委员会首次提出应该通过公园绿地的建设来改善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这是首次把城市绿地引入到城市防灾减灾领域。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第一个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
2 城市绿地减灾机能
在城市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城市内并没有出现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因此,对城市绿地的功能和地位并没有涉及。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因此,城市绿地功能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问题的恶化,从较单一的游乐观赏功能认识,发展为现代的多种综合功能的认识。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城市绿地系统的存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1)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通常情况下,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气候骤变,造成各种气象灾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平衡。绿地还能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烟尘和粉尘、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同时,绿地对水体和土壤也有较大的净化作用。
2)改善城市气候
与郊区相比,城市具有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日照时间短,辐射散热量少,平均风速较小,风向经常改变等特征。这些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均有不利的影响。绿色植物具有改善城市气候不良特征,形成较好小气候的功能。
3)降低城市噪声
城市噪声污染源很多,噪声污染是城市中的主要环境污染之一。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dB,3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6-8dB。在公路两旁设有乔、灌木搭配的15m宽林带,可降低噪声一半。不同植物和不同绿化结构对降低噪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乔灌草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4)提供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的提高,在城市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新追求。绿地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城市道路、河流等带状绿地形成的绿色通道,保证了动物迁徙通道的畅通,提供了基因交换、营养交换所必要的空间条件。城市绿地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来改善人与自然、植物与动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达到维持城市绿地系统以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平衡效果。
5)安全防护功能
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对自然及人为灾害防御能力及恢复能力低下。多年实践证明,合理布置的绿地对城市具有安全防护功能,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绿地的安全防护功能体现在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等方面。
(2)使用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加,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城市绿地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观光旅游、休闲疗养的基地。
(3)美化城市功能
绿色植物是城市人工环境中重要的自然元素,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与活力,还给城市增添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城市绿地的美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通过丰富多变的绿化景观与城市建筑群体交相辉映,以植物多变的色彩及优美起伏的林冠线为建筑群进行衬托,丰富建筑群的轮廓线景观,从而使整个城市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2)美化市容
城市道路和广场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绿化良好的广场及道路可改善广场及道路环境,提高景观效果,从而达到美化市容市貌的目的。
3)衬托建筑,增加艺术效果
配置合理的植物可以对建筑的形象、气氛以及特征的形成起到非常好的陪衬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遮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建筑物、构筑物等,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洁生动,并可利用植物布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整体感,增强城市的艺术果。
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由于城市中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不同以及各地不同植物所展示的不同地域性性,城市绿地有助于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3 城市绿地减灾规划原则
具备应急避难作用的城市绿地应以防灾避险的使用需求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平时与灾时协调、功能转换。避灾绿地规划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l)安全性
避灾绿地必须具备安全性,其选址也需从安全性角度考虑。避灾绿地应选择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并与洪水淹没地带有一定的距离;避灾绿地还应远离危险品仓库、化工产业等用地,以防止次生灾害的影响;同时避灾绿地还应与周边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建筑倒塌后产生的安全威胁。
(2)均衡布局
为了使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到达避灾绿地,避灾绿地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公园等绿地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3)可达性
避灾绿地应有不同方向的2条以上的对外通道,保证与避灾通道的直接联系,以便灾时居民能够方便迅速到达。同时也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性,方便救灾物资的运送和通信的顺畅。
(4)“平灾结合”原则
避灾绿地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19(l):87-92.
[2]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l):126-132.
[3]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2):232-234.
【关键词】 城市绿地;防灾功能;规划原则
1 引言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回顾其发展进程,不难发现,绿地系统在城市减灾中也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与避难减灾
欧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减灾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公园的出现和公园系统的形成,局部地缓解了城市的环境问题,发挥了一定的减灾功能;其后一系列关于重塑整个城市的理念的提出和二战后城市的重建,扩大了绿地在城市减灾上的作用,及至生态规划思想的出现,城市绿地系统开始发挥主动的防灾、减灾功能。
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在使社会财富迅速积聚的同时,也使人口迅猛向城市集聚,城市飛速膨胀,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大气和水体被污染,交通拥挤混乱,噪声问题突出,卫生环境日趋恶劣。1832年,英国霍乱大流行后,各国政府都相继认识到城市中存在的潜在灾害威胁,开始着手改善城市环境。1833年,英国议会内设置的公共散步道委员会首次提出应该通过公园绿地的建设来改善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这是首次把城市绿地引入到城市防灾减灾领域。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第一个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
2 城市绿地减灾机能
在城市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城市内并没有出现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因此,对城市绿地的功能和地位并没有涉及。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因此,城市绿地功能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问题的恶化,从较单一的游乐观赏功能认识,发展为现代的多种综合功能的认识。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城市绿地系统的存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1)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通常情况下,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气候骤变,造成各种气象灾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平衡。绿地还能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烟尘和粉尘、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同时,绿地对水体和土壤也有较大的净化作用。
2)改善城市气候
与郊区相比,城市具有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日照时间短,辐射散热量少,平均风速较小,风向经常改变等特征。这些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均有不利的影响。绿色植物具有改善城市气候不良特征,形成较好小气候的功能。
3)降低城市噪声
城市噪声污染源很多,噪声污染是城市中的主要环境污染之一。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dB,3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6-8dB。在公路两旁设有乔、灌木搭配的15m宽林带,可降低噪声一半。不同植物和不同绿化结构对降低噪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乔灌草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4)提供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的提高,在城市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新追求。绿地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城市道路、河流等带状绿地形成的绿色通道,保证了动物迁徙通道的畅通,提供了基因交换、营养交换所必要的空间条件。城市绿地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来改善人与自然、植物与动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达到维持城市绿地系统以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平衡效果。
5)安全防护功能
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对自然及人为灾害防御能力及恢复能力低下。多年实践证明,合理布置的绿地对城市具有安全防护功能,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绿地的安全防护功能体现在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等方面。
(2)使用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加,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城市绿地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观光旅游、休闲疗养的基地。
(3)美化城市功能
绿色植物是城市人工环境中重要的自然元素,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与活力,还给城市增添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城市绿地的美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通过丰富多变的绿化景观与城市建筑群体交相辉映,以植物多变的色彩及优美起伏的林冠线为建筑群进行衬托,丰富建筑群的轮廓线景观,从而使整个城市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2)美化市容
城市道路和广场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绿化良好的广场及道路可改善广场及道路环境,提高景观效果,从而达到美化市容市貌的目的。
3)衬托建筑,增加艺术效果
配置合理的植物可以对建筑的形象、气氛以及特征的形成起到非常好的陪衬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遮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建筑物、构筑物等,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洁生动,并可利用植物布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整体感,增强城市的艺术果。
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由于城市中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不同以及各地不同植物所展示的不同地域性性,城市绿地有助于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3 城市绿地减灾规划原则
具备应急避难作用的城市绿地应以防灾避险的使用需求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平时与灾时协调、功能转换。避灾绿地规划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l)安全性
避灾绿地必须具备安全性,其选址也需从安全性角度考虑。避灾绿地应选择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并与洪水淹没地带有一定的距离;避灾绿地还应远离危险品仓库、化工产业等用地,以防止次生灾害的影响;同时避灾绿地还应与周边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建筑倒塌后产生的安全威胁。
(2)均衡布局
为了使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到达避灾绿地,避灾绿地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公园等绿地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3)可达性
避灾绿地应有不同方向的2条以上的对外通道,保证与避灾通道的直接联系,以便灾时居民能够方便迅速到达。同时也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性,方便救灾物资的运送和通信的顺畅。
(4)“平灾结合”原则
避灾绿地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19(l):87-92.
[2]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l):126-132.
[3]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2):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