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的煤油灯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书桌上的煤油灯,我的记忆就仿佛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冬天。洁白的雪花踏着轻盈的步伐,悄然从天际飘落,天地融合在一起,世界变得银装素裹。它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它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它也落在欢欢乐乐过大年的孩子们的头顶上。
  “数到十,我就来抓你了!一、二、三、四……”表姐正在大声喊数,我赶紧奔进储物间。我刚躲在角落里,就听到表姐大叫:“我来抓你喽!”我手忙脚乱地往后挣脱,手肘不知碰到了什么东西。我连忙仔细查看起来,在一个柜子上发现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透明液体,底下还安了个按钮,只是瓶身蒙了一层灰。
  我用手擦了擦外面的灰尘,匆忙抱起它,跑去问外公:“外公,外公,这是什么?”外公摸着我的头说:“这是收藏着点点滴滴回忆的煤油灯呢。以前,你妈妈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围着这盏煤油灯学习、干活的哦。还有你的舅舅,也是在这盏灯的照明下刻苦学习,考上大学的呢!”我仔细地看着这盏灯,轻轻地抚摸着它。外公看我一脸喜欢的样子,又说:“外公现在把这盏灯送给你,你也要认真学习哦!”我捧着煤油灯,高兴地回答:“好的,我现在就要把煤油灯点燃!”外公接过煤油灯,往里面倒了些煤油,又用火柴点燃了灯芯,黑黝黝的煤油灯忽然变得明亮无比。我提着灯奔到客厅,大人们都万分惊讶,围着温暖的煤油灯回忆着以前的事情……
  我干净整洁的棕色书桌上,至今仍摆著这盏老旧的煤油灯。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了外公的嘱托,对学习也就更有信心和力量了!
  (指导老师:周飞飞)
其他文献
月到中秋分外明。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我们全家人团团围坐在小桌旁,边品尝可口的月饼,边谈笑风生,可谓其乐融融。  我可是个出了名的小馋猫,迅即抓起一个月饼,立马塞进嘴里,还念念有词:“好吃!好吃!”没一会儿工夫,一个月饼瞬间被我消灭。又要“下手”时,爷爷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小子,别只顾吃,咱们来话话月亮。”  “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脑袋就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我环顾四周,向家人发出挑战。  一向满腹经纶的
期刊
暑假,回到老家,水田里的荷叶枯萎不见了。舅舅想出了一个新玩法——捉泥鳅。我和舅舅穿上水靴,手拿一个大簸箕,蹦蹦跳跳出发了。  到了水田边,舅舅对我说:“要是你看见泥鳅,先用簸箕口对准它,再慢慢靠近,最后迅速把簸箕向上一抬,这样它就跑不了啦。还有,别只顾捉泥鳅,要当心脚下的泥潭,陷进去可是很难拔出来的,小心摔跤。”我朝舅舅点了点头,立刻向水田里奔去。  下到水田,我感觉脚一下子陷入了软绵绵的泥潭,想
期刊
家乡老屋里更空了,只剩下被奶奶叫着老东西的物件,静静地立在那里……  第一个老东西是踩在上面就会“吱吱呀呀”叫个不停的楼梯,我仍看得出那精雕细刻的花纹。这是藤蔓的花纹,栩栩如生,蜿蜒曲折,极似希腊爱斯尼柱子上的图案。楼梯口有一张至今仍鲜红闪亮的书桌,阳光正好透过窗口射在桌上。听奶奶说,爸爸小时候就坐在这里读书写字。风一吹,卧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里面摆着两张挂着蚊帐的大床和一些不明年代的旧家具、
期刊
开学典礼后的班会上,老师讲了我们班一个同学的故事:她注意到校门口摆摊的婆婆冻红的手,就用自己攒的压岁钱给婆婆买了一个暖手的电热器。故事讲完我们都没有去猜这个同学是谁,因为老师以“压岁钱”为话题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想起往年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总是闹哄哄的,少不了要互相探问收到了多少压岁钱,然后比谁最多。今年可不能再这样了。可是這作文应该怎么写呢?  说起写作文,我们早已习惯老师给个题目。有时候老师给
期刊
适用话题 义务教育 传统文化  8月28日,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三科教材在内容上都进行了调整,如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内容。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这三科教材,历时5年完成了编审工作。根据统编统用、3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
期刊
曾看到过我家书柜里有一幅横幅,是草书,妈妈告诉我横幅上的字念“室静兰香”,是我外婆的妈妈传下来的,距今已有九十多年了。  我仔细打量着它,边角已经泛黄,但是那遒劲有力的毛笔字似乎仍然泛着墨香。我不禁对这幅字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心,不明白一幅普普通通的字,怎么能够成为两代人为之珍惜的东西呢?  翻开厚厚的一本中华汉语词典,查出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安静的居室内有兰花吐露芬芳。看完这个解释,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
期刊
我家有一臺老式缝纫机,那是奶奶的最爱。奶奶有时用它做针线活,用脚一踩,机子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好像在敲打手鼓。  这台缝纫机,木面,铁腿,台面是枣红色的,支架是黑色的,机头能折叠,用时将它竖立,不用时将机头折放到台板中间,合上盖子,如同一张小课桌。  从我记事起,这台缝纫机就摆放在家里。奶奶特别珍爱它,平常用一块花布罩着。奶奶告诉我,这台机子来到我们家已有四十多年了,比我爸爸的年龄都大。搬了
期刊
奶奶家有一对很旧的藤椅,不仅上面的藤条掉下来很多,坐上去还会“吱呀吱呀”响个不停。这是我外曾祖父专程去福建买了上好的藤条,专门请工匠做的。后来,这对藤椅就变成了我奶奶结婚的嫁妆。  这两把藤椅,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坐过,爷爷和奶奶坐过,爸爸和妈妈坐过,我和妹妹也坐过。听奶奶说,爸爸小的时候太调皮,总是在藤椅上跳来跳去,还想把藤条从上面全扒下来,幸亏被奶奶及时发现并制止了,可怜那藤椅已是满身伤痕。后来
期刊
1968年,马建国出生于宁夏西海固的一个村子里,因為没钱治腿疾,小时候就此成了“瘸子”。初中毕业后,他的求学经历画上了句号。  初中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偷偷地读着借来的书。1998年,他意外地从别人那里借到一本《红楼梦》,因此喜欢上了古典诗词,开始试着写了两年。他把习作写在白纸上,一张纸一首诗。2007年冬天,他觉得老这么偷偷摸摸地写,不会进步,得让懂诗词的人指点。于是,他将自
期刊
在我家有一个百年有余的砚瓦,听奶奶说那可是爷爷生前吃饭的“法宝”。  它长12厘米,宽8厘米,厚1.5厘米,重约400克。全身青黑色,由兩部分构成,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刮墨槽,下面是用来磨砚蘸墨的椭圆形凹槽。在它的边沿上虽有碰掉的齿豁儿,却印证了它年代的久远,更增添了它的韵味。就是这个古董,有着爷爷的许多故事。  怀揣万年历,光吃香东西  在过去,爷爷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小先生。因为他读过四书五经,又会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