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抓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媒体逐渐重视启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因此,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报道方法,对于媒体和记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
  天灾人祸,战争冲突,政权更迭,只要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都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
  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于突发事件有不同的见解。普遍的观点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突发事件会对其相关的政府组织构成威胁,重大的、涉及面广的突发事件还可能使政府组织处于危机状态。而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则认为,突发事件(或危机、灾难、紧急情况)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作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①我国新闻界从新闻学意义上普遍的观点是: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或灾祸,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其实,突发事件亦称危机事件,它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对突发事件的概念定义界定是:“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②
  一般说来,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长,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二是突发事件一般是短时间内发生,政府、社会、民众、大众传播媒介等无法事先预见,因而民众对这类事件一般无法进行事先的心理准备。三是突发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个体都会感受到它的影响。四是突发事件还呈现多渠道传播的特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获得自己关心的信息,如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③正因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显得比平时更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
  重大突发事件可分为灾害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类,也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天灾”系指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暴雨、冰雹、地震、海啸、雷击、瘟疫等;“人祸”则是指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的灾祸,小至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抢劫、杀人等各种犯罪活动以及恐吓、爆炸、纵火、投毒、政治谋杀、拐骗或劫持人质等恐怖主义破坏活动的个别案件;大至全社会范围甚至国际间的突发性重大事件,诸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治安骚乱、社会动乱,乃至武装冲突、局部战争,以及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危机和核危机等。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④
  二
  重大突发事件备受大众的关注,更为媒体传播。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价值的竞技场,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关注源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蔓延,当时造成广东、北京等地数百人死亡,世界上127个国家宣布抵制中国的人流和物流。按照1989年1月国务院、中宣部发出的《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的规定,遇到包括疫情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要请示国务院领导,一般由中央新闻单位报道,必要时由新华社统一发稿。经历了非典带来的教训,党和政府开始加大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2003年5月非典期间,《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开始起草;2004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2004年我国开始设立覆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2006年6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7年4月5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由温家宝总理签署公布;2007年6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2007年11月1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施行;2008年5月1日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生效。⑤
  毋庸置疑,我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并非始于当今,而是源于秦末汉初,它植根于非常规手段新闻传播的客观需求,尤以非官方的新闻传播渠道为主要载体。特别是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更是冲破封建统治集团的约束和限制,将中国人自办报纸的新闻事业推上了近代化的快车道。作为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承从“露布”、“榜”到“小报”、“邸抄”以及“京报”的历史底蕴和精华,扬优去陷,直面现实,前瞻未来,实现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推陈出新、跨越式发展之使命。⑥
  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媒体必须尽最大可能把最多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突发事件中,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告知十分必要。大众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才能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与应对。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谣言的产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任何违背新闻报道真实公正原则,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的做法都是有悖媒体的职业责任和要求的。突发事件可能是转机也可能是灾难,从某种程度上讲,突发事件能否转危为安,取决于报道传播的好与否,而报道传播的好与否又取决于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传播过程中是否讲求应对策略。
  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提高政府权威性的需要。在突发事件中,民众最关心的就是政府的行为、态度、要求等情况,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媒体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的情况传递到民众当中,同时也把民众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中,作为危机管理者的政府如果不及时站出来公布确切信息,新闻报道的内容则将被流言和猜测所占据,就会促成流言和恐慌的进一步扩散。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把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准确告诉公众,处理时就会有条不紊。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媒体随即展开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报道,中国的政府形象也大大提升。
  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增强媒体竞争力的需要。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⑦西方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性细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某些西方传媒将此次灾难当做一次千载难逢的“盛宴”,“9·11”事件的现场直播就如同一部好莱坞的灾难恐怖大片。突发事件对于社会来说往往意味着一定的危机,但是对于媒体来说,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媒体的准确、及时传播。因此,正确利用突发事件报道,可以大大提升媒体的形象和水平,让媒体获得平时难以产生的效果。
  三
  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既要报道新闻,又要肩负舆论引导之责。怎样报道好重大突发事件,做到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确实是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爆发,广播电台和报纸的及时报道和周总理三赴现场的新闻照片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传媒的报道起到了较大的社会动员作用,一时全国支援邢台灾区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后期,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由于“文化大革命”前的大部分报纸停刊,中央只有“两报一刊”,地方基本上为一省一报纸,使得新闻的传播极其有限,人们只能从不多的套话连篇的报道中,获得些微关于地震灾区的真实信息,而且还是过时的。反映这个灾难的报道很少,而死难人数后来才知道有24万多人,全国人民只在很小的层面上被动员起来,主要依靠军队救灾,拒绝任何外援,能够被及时救出的人很少。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却大不相同了,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⑧
  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注重时效性,更要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对灾情报道要真实,不夸大,不缩小,对其他突发事件亦应如此。反对不负责任、消极有害的炒作和渲染,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不允许传播歪曲事实、造谣滋事、煽动群众偏激情绪、制造社会恐慌气氛等各种有害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的复杂多变与媒体报道紧迫的时效要求有时的确难以统一,但真实也是一个不断逼近事实的过程,是在动态过程中展现新闻真实的过程。以往我们的媒体面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习惯于牺牲时效以保障对事实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新闻的特点。
  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时效的快速迅捷。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报道迟缓就意味着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媒体无论报道任何新闻都需要快速,这是其职能所在。一篇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简讯,可能比事后洋洋万言的长篇通讯更能引导舆论。“快些,快些,再快些”,应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座右铭。而汶川地震的报道,多数媒体反应之迅速实属罕见。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社最早发出快讯,随后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反应很快,发挥各自信息传递的特长。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四川地震的新闻,随后开始直播报道。十几分钟后,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影响全国。
  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越强越有生命力。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同传播的及时迅速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发稿,都要竭尽全力地设法缩短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报道之间的“时间差”,力争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反应,使新闻价值更充分、更有效地显现出来。
  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不但要有职业精神,更要有分析和判断事件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突发事件报道同样是传播新闻、有用信息和观念观点。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信息的有益性、观念观点的正确性,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敏感性都很强,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报道引导人们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能否创造性地完成好这个任务,既是对媒体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和随机策划能力的考验,更是衡量一家媒体水平和实力的“试金石”。
  注 释:
  ①罗伯特·希斯[澳]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②⑥参见《突发事件应对法实用问答》,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③毛晓梅:《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2005年8月24日,紫金网。
  ④陈力丹、吴璟薇:《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2007年11月25日,陈力丹的BLOG。
  ⑤李文明:《中国古代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拾零》,《新闻传播》,2004(1)。
  ⑦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1)。
  ⑧陈力丹:《汶川地震报道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新思维》。
  (作者为信阳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高级编辑)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人类学作品涌入中国,冲击着国人的眼球。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文化模式》更是赢得了大批读者,这部作品为人们领略来自异域的风土人情提供了机会
作为一名作家,莫里森无疑是成功的。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这标志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莫里森最早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
动机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当学习者想学习时,学习才能有效。毋庸置疑,动机与学习紧密相连。然而,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动机的全面发展,因
在灿若群星的美国南方作家中,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1909-)是一颗别具光辉的恒星。直至二十世纪最后十年间,她依然受到美国国内及国际上一些重大文学奖项的垂青,声望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