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不同的活法就有不同的方言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与方言保护 文化的力量 多样性
  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说,就可能比普通话有趣。广州有句话叫“砂煲兄弟”。砂煲兄弟也就是酒肉朋友,但比“酒肉朋友”更俏皮,因为有双关的意义。广州人把“混”叫作“捞”,把“泡”叫作“煲”。混日子就叫捞世界,泡电话就叫煲电话粥。吃砂锅,是既要“煲”又要“捞”的,所以“砂煲兄弟”就是一起混世面煲生活的人。至于他们“煲”的是不是“无米粥”(没有结果的事),那只有天晓得。
  这样形象生动的说法,全国各地都有。成都话“贴心豆瓣”,上海话“连裆码子”,武汉话“夹生红苕”,北京話“柴火妞儿”和广州的“砂煲兄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柴火妞儿”,就是乡下姑娘;“夹生红苕”,就是又蠢又笨又不懂规矩的人;“连裆码子”,就是同伙;“贴心豆瓣”,就是心腹。但用方言一说,就特别有味。尤其是“贴心豆瓣”,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和风味。四川人的豆瓣是拿来做酱的。酱谐音将,贴心豆瓣也就是心腹干将。但这干将再贴心,也不过豆瓣酱。豆瓣酱的用场,无非剁碎了做麻婆豆腐或者炒回锅肉。所以,当成都人说某人是某某大人物的“贴心豆瓣”时,讥讽调侃的味道便很麻辣。
  方言为什么比较有趣呢?因为方言是民间话语,不像官话那样有许多讲究。方言原本就是“一方之言”。只要一个地方的人听得懂,就能成立,所以各地方言中都有一些外地人听不懂的词儿。
  多样也带来了丰富。比如“打”,在粤语中就有十几种说法。除了一般的打,还有“舂”(用拳头从上往下打)、“挞”(用手背打)、“捆”(用手掌打)、“凿”(屈着指节从上往下敲脑袋)、“做”(悄悄地打)、“砌”(狠狠地打),等等,正所谓“怎一个‘打’字了得”!



  这是古风。古人说话,其实比今人讲究。比如肌肉皮肤,在古代就不是一个概念。人曰肌,兽曰肉;人曰肤,兽曰皮。皮是和毛联系在一起的。毛长在皮上,所以说皮毛皮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身上没有毛,因此不能叫“皮”,只能叫“肤”,同样,肉是可以吃的(肉食或食肉)。人不能吃,因此不能叫“肉”,只能叫“肌”。“肌肤受之父母”,不能说成“皮肉受之父母”;而大老爷在堂上恐吓人犯,说“从实招来,以免皮肉受苦”,实际上就有点不把人当人了。
  后来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肌肉皮肤,混为一谈。因为语言要统一,许多地方都得马虎一点,只好含糊其辞。所以普通话往往粗疏,方言反倒过细。比如“没有”,闽南话就分“无”和“未”。无是不存在,未是还没有,一个立足于空间,一个立足于时间,但到了普通话那里,统统是“没有”。
  (芷彩卓摘自《中外文摘》2018年第6期)
  【素材分析】沧海桑田,曾坚实无比的古迹建筑也灰飞烟灭。而方言,却成了独特的记录者。丰富的方言,蕴含着饱满的地域特色。陕西方言说一个人道貌岸然时,“说的话献ya ya,做的事挨耙耙”。“ya ya”即“老天爷”,最好的东西都虔诚地给老天爷当祭品,而“耙耙”有“农耕经济”的影子。说话的“献ya ya”与做事的“挨耙耙”形成强烈对比,足见其虚伪与可恶。方言蕴含的人文情怀,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
  【速用名言】
  1.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学者 于丹
  2.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特约教师 张亚凌)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细节 尊重 人文情懷 观察生活  在美国的餐馆里,客人如果是带着小孩来的,服务员问客人点餐时,会拿来一小盒蜡笔和一张纸。蜡笔一般只是四色,顶多六色,纸是白色的或者上面印有黑色线条的图案,让孩子用蜡笔在上面填涂颜色。如果来的孩子不只一个,他们会多拿来几盒蜡笔几张纸,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一份。蜡笔和纸是免费的,用餐后可以随身带走,而这,几乎成为很多餐馆的一定之规。  餐馆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
期刊
【适用话题】评价 爱好 兴趣 青春 交游  成人后,偶遇一位女尼,抚着我的掌心说:“你的年少时期过得很坎坷呀!”这段批注全然颠覆了我对自己成长期的评价,自以为的多姿多彩,在命理师的眼里原来只值“坎坷”二字。  在念工专期间,我大半的心力都放在京剧上头,以至每当有人惊讶于我读工科,问我读的是哪个科系时,父亲都会说“台北工专京剧科”。如此的不务正业,本分功课自然是顾不好,再加上我已无法满足于票友、票戏
期刊
【适用话题】适度 繁简 文化 传承  橘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常与柑子一起被统称为柑橘,颜色鲜艳,酸甜可口。然而在水果市场觅食的时候,我却意外地发现,同一种水果,有的卖家标着“桔子”,有的卖家却标着“橘子”。  “橘”是这种水果的正写,也是目前唯一的正确写法。至于“桔”,它的正音应该是“jié”(音同“节”),通常用在“桔梗”这个词里,例如《桔梗谣》里的桔梗、朝鲜小菜里的桔梗。  “桔”
期刊
【适用话题】价值导向 法律意识 加强监管  新闻回放 >>  2018年3月3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和《东方时空》对短视频平台上存在的大量未成年孕妇现象做了报道,提到在快手、火山小视频找出了数以百计的未成年妈妈视频,14岁早恋生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这些视频还常登上直播平台热门。以未成年生子为噱头炫耀。网友称“有深深的无力感”“给青少年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于这次风波,快手公司表示“向因这些视频
期刊
不妥协  莫天池知道准备出国留学很辛苦,他曾写字写到手指痉挛,手指被笔磨到红肿,但他不向自己妥协,坚持要挑战自己,走出安全区。由此,他才能一路超越,逐渐从“寻常”走向“非常”,从“平凡”走向“非凡”。  有恒心  莫天池从小到大都是“学霸”,身为脑瘫患儿的他一直用超出常人的恒心与毅力学习,参加托福考试时,每天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不完成任务就不睡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烈的恒心与毅力,莫天池逐渐
期刊
《东坡志林》记载,孙莘向欧阳修请教,作文可否有什么“秘诀”。欧阳修思忖片刻说,作文并没有什么所谓“秘诀”,如果说有“秘诀”的话,无非就是“勤读书,多为之”。紧接着,欧陽修说,好多人总希望走捷径,希望得到作文“秘诀”,他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想要超过别人,这样的志向很好,不过有的人虽有这样的志向,却懒得读书,不向书本学习,不向别人学习,这样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王传生摘自《今晚报》2018年3月12日
期刊
【适用话题】专注 自我提升 积累 创造  在央视四套播出的《谢谢了,我的家》节目里,有“当代福尔摩斯”之称的华人神探李昌钰讲了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很受触动。  他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被分配到实验室专门洗试管。到实验室的第一天,主管乔治对他说:“不要洗得太快,洗好了人家做实验又弄脏了,随便洗洗就行了。”5个人负责15个实验室,李昌钰主动负责5个最忙的实验室,工作认真勤快。后来,一位生物化学家对他说:
期刊
【适用话题】读书 悟性 原则与变通 有用与无用  【素材分析】黑格尔有句名言叫“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用来解释“知识”一词最为恰当。就如学画画的人去开车一样,画画时整体的观念和习惯,对开车同样具有启迪作用,真可谓“修行在己,一通百通”,如此,你还觉得存在无用的知识吗?  【速用名言】  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  2.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创新专家 郎加明  (特约教师 陈琼)
期刊
【适用话题】金钱与原则人才至上 教育理念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曾在一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大倒“苦水”:“昂贵的导师制遇到财务的挑战,但我们可以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我们的预算连续4年亏损,每年的财政赤字约为2000万英镑。未来10年还需要超过10亿英镑的投资……”  面对汉密尔顿语惊四座的“哭穷”相,人们理所当然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所有英国大学中,牛津大学的“吸
期刊
【适用话题】融会贯通 国学 修养 交流  作文君:电子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着传统的书写,这让书法家们为书法的前途担忧。但马云却说:“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时代。”那么,智能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书法?  一个人坚持临帖、书写,受益是多方面的,不一定要写出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坚持书写本身就是一种陶冶。临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