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麦吉尼斯的编史元戏剧及其分裂的历史叙述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k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尔兰剧作家弗兰克·麦吉尼斯的历史剧创作手法与加拿大学者琳达·哈钦提出的"编史元小说"概念相似,可以将其称为编史元戏剧。本文拟以此为框架来分析其代表作《看那些前往索姆河的厄尔斯特子弟兵们》中的编史特征、元戏剧性以及历史、纪念与迷思的关系。麦吉尼斯作为南爱作家以跨界的身份来创作此剧,试图弥合南爱与北爱历史回忆差异的鸿沟,引导观众批判性地重访历史,关注历史编写的方式。该剧通过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索姆河战役,呈现历史叙述的分裂:一方面是多重、冲突、各种不可靠、充满竞争的叙述,构成流动、可协商的历史,而另一方面是迷思式的自我肯定、静态看待历史的观点,有欺骗和抚慰效果。这一分裂的历史叙述暴露出历史事实在叙述中所经历的意识形态变化,印证了哈钦所指出的编史特征。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21日,“杨周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召开。纪念会由北京大学英语系主办,由高峰枫系主任和程朝翔教授主持,杨选、杨寅、孙逊、孟华、胡壮麟、王逢鑫、韩敏中、盛宁、张隆溪、吴芬、刘树森、韩加明等学者和杨先生亲属应邀参会;乐黛云、黄梅、陶洁、冯象、沈弘等未能出席纪念会的学者以书面发言表达了对杨周翰先生学问与人生的追思。
本文通过追溯“(文学)理论”一词的系谱学,揭示了英美“理论”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对法国文论和德国哲学的接受开始,就一步步远离马克思开创的“理论实践”,从而导致了后理论的伦理政治学僵局:因为恐惧任何确定性、物化“差异”,规避二元主义,只能把一切都建立在对他异性的论述上,却又因为用心理主义或者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取代了历史和实践批判,让他异性变成了离散、空洞却无法抗拒的能指,“未来”因此成为绝对的不可能,重复着阿多诺所言的伦理暴力。
“Carpe diem”是贺拉斯抒情诗歌中的一个著名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是否具有伊壁鸠鲁主义哲学意涵的问题,古典学界争议颇多。肯定者强调“享受当下”与伊壁鸠鲁主义学说的相似性,而否定者则强调贺拉斯在此类诗歌中对死亡的描述极为悲郁,从而展现了与伊壁鸠鲁主义迥异的一面。本文将归纳争论双方的主要论点并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具体文本,探讨贺拉斯对这一主题的灵活处理。本文认为,贺拉斯涉及这一主题的诗歌极具多样性,其哲学意涵不可一概而论。理解这些诗歌须留意其“当下性”与“变通性”,这与贺拉斯所推崇的库兰尼派哲人阿里斯提普斯
在其传记故事集《外国人》中,卡里尔·菲利普斯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具有种族伦理内涵的问题,即:英国黑人土生子特平和来自英国前殖民地鬼日利亚拉各斯的黑人移民奥利瓦里为何身为英国公民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外国人”,并因此而遭受种族歧视和迫害?通过对特平和奥利瓦里悲惨命运的文学化再现,菲利普斯谴责了隐含于战后英国社会中狭隘的种族部落意识,藉此警醒英国民众。
乔治·爱略特在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塑造了集美貌、才艺和优雅于一身、却又引发读者恐惧和厌恶的“理想女性”罗莎蒙德。评论界质疑爱略特以敌意想象去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文本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罗莎蒙德是爱略特所秉持的人生实验写作主张的结果,是美貌与浮浅的淑女教育相遇所产生的高度符号化的致命女性。
《孔雀与藤》是拜厄特深入阐发其“腹语术”创作理念的典范之作。该作由关乎莫里斯和弗图尼的图像、故事和文本所激活,通过挖掘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来揭示他们的“腹语术”创作理路:二者均以古织物为媒介,记忆、模仿和复活古织物的色彩、图案和主题,并凭借丰富的想象重新定位这些元素,将之编入到他们的艺术创作实践当中,借以深刻反思和批判19世纪艺术创作的方式与理念。据此,拜厄特清晰呈示出她的“腹语术”创作的核心内涵:媒介、记忆、模仿、复活与重新定位,进而对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文化的传承和生长、作品的原创性和作者身份等问题
《纠正》是乔纳森·弗兰岑的名作,透过家世传奇的微缩视角,再现了美国中西部的社群危机。借助情感伦理的视角,弗兰岑探讨了耻罪情感与中西部价值观的联动,分析了耻罪道德能动性缺陷导致的中西部社群危机,审视了资本扩张下耻罪文化的欲望变迁歧途,寄托了重构平等关怀的共同体期待。
艾丽莎·沃尔的自传体小说《失窃的纯真》讲述了作者自己作为摩门教原教旨主义信徒在摩门教社区悲惨的家庭和婚姻遭遇。摩门教社区固化的金字塔社会结构等级森严,教会居于顶端,“以神的名义”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尽管早已公开宣布废除,但根据神的“启示”.暗地里仍然实行与美国婚姻法背道而驰的神所“配置”的“永恒婚姻”——一夫多妻制,导致伦理生态恶化,造成了严重的性别创伤、家庭创伤、儿童创伤和宗教创伤,使人们失去质朴纯真的本性,陷入婚姻、家庭和宗教的三维伦理困境。
印度古典艳情诗是典型的具有印度文学文化特征的题材。一方面,艳情诗以浓烈而直白的手法描绘了男女之间世俗的欢爱;另一方面,一些学者相信它们包含着某种宗教哲学的隐喻。本文从印度历史文化的语境入手,从爱欲与爱神、爱欲与苦行、世俗即神性三个方面探讨艳情诗世俗与神性交融的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