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行使阅读的话语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习惯,以学生的视角解析作品。我们所说的“话语权”,关注的焦点不在于课堂上是否给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而在于赏析评价的审美主体是谁,最终的结论由谁作出。实际上,我们的课堂上回响的主要是专家的声音、权威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对课文的理解赏析都是以教参为标准,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审美心理。前些年,普遍运用的“启发式”、“点拨法”等名目繁多的教学法,其实质都是通过启发诱导,把学生的思路硬拉到权威的分析上面来,让学生苟同别人的观点,让学生领会权威的意图。人教版初中语文选了《孟子》里的一篇寓言《齐人有一妻一妾》,讲的是一个人家有妻妾,成天出门游逛,酒足饭饱后回家,在妻妾面前卖弄吹嘘,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的妻子多了个心眼,跟踪丈夫,揭露了真相。本来无须聒噪,学生在“零背景”下阅读,很容易把握作品的寓意,即在讽刺那种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行为下作之人。可有些老师照搬教参里的说法,将寓意概括为:讽刺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中学生有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有他们个性的认知结构和审美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照顾到这一点,就是对教学主体的最大尊重。
   二、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判断,以学生的标准评价作品。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可当它进入阅读鉴赏环节后,要经由读者进行再创造,生发新的意蕴,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诞生的“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据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评价是非,褒贬人物。学了陶渊明的诗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他“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志操,还要让学生尽情的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学生或许会把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理解成迂腐固执,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看成陶渊明的虚饰矫情,把《桃花源记》看成是逃避现实甚至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所有这些,我们都不能武断地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他们,而应耐心听取他们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评判。
   三、要倡导正确的文学观念,确保话语权的有效行使。文学欣赏中的许多谬误和偏失,往往是由教师文学知识的贫乏,文学观念的悖谬引起的。教师没有建立起“文学即人学”的基本文学观,单纯地把文学作品看成“道”的载体,一味强调它的教化功能,无视其显著的人文性,就必然导致对学生欣赏话语权的漠视和践踏。因此要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言说的欣赏氛围,就要做到以下三点启示:
   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从政治的、阶级斗争的需要来分析人物,当然这种解读可能符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的意图,但我们没有理由让现在的中学生放弃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受,曲意逢迎那些“革命化”的见解。其次,要把文学作品当作由形象组合而成的艺术产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概念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化和提升,最好不要一厢情愿地把他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上逆反和背叛,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其他文献
读出诗歌的内涵,需要把握诗人的抒情习惯。自古以来就有“一登楼,就发愁”的说法。登上高楼也好,高台也好,登上山的高处也罢,文人们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并借此抒怀。登上高处,空间之空旷,时间之缥缈,顿觉自己之孤寂与渺小,就免不了产生万事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就要被眼前之景牵动愁怀。   与“登楼”有关的诗文在教材中是有不少的,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登岳阳楼》《登高》《虞美人》等。当然了,要
期刊
语文课讲什么呢?识字读书写文章,这是语文的核心,而阅读就是核心的核心,是语文的灵魂。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开学之初,每当发新书的时候,学生最急于翻阅的一定是语文书,这说明语文并不缺乏吸引力。那学期末呢?——谁还看语文?原因何在?开学时的阅读是没有功利性的,而教师过于功利的“操作”毁掉的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也许正是教师使语文失去了魅力,是教师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的调控能力也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素质之一。在以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遇上一些突发事件,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的思路,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得好,教学的整体损失较小;处理得不好,就会给全班学生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上较大的损失。因此,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要讲方法
期刊
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孩子们的潜力,总觉得他们那么小,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的知识呢?他们那么小,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的生字和词语呢?他们那么小,怎么能写好这么复杂的汉字呢?他们那么小,怎么能背诵的了这么长的课文呢?   总觉得这样的要求对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似乎有些苛刻,我总是用一种怀疑的态度关注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并不强迫他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只要基本的知识点能掌握,其他方面我始终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期刊
众所周知,“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从教学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教改还需从“乐”字开始,从学生“乐”学开始。如今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缺少的不是信息,不是知识,是自我发展的信心;对教师而言,不是给予知识的多少,而是方法和情感的投入,是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如何做有用之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表现得是否主动,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
期刊
一、分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或兴趣分组——这些都是同质分组。   合作学习为什么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的答案已经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问题理解课文。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张扬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运用新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输入,输出就无从谈起。有人说:“数、理、化是举一反三的学科,而语文则是举三反一的学科。”这句话,道出了积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平日里注重积累是毋庸置疑的,但积累什么,怎样积累,仍需探讨研究。   学生在平日学习中,积累了不少字、词、句、篇,但仍不能读懂文章,写不出文章,这就暴露出了积累存在的问题——片面性。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
期刊
语文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常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其实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差异,就语文学习而言,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领悟理解能力也不一样,不可能进行“一刀切”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必须进行差异的、个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因人而教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人们要“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
期刊
一、教材的地位   这首诗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高中语文教材是从现代诗歌开始的。虽然目前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并未把新诗列入考试范围,但由于新诗内容比古诗容易理解,作为高中起始课,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歌创作技巧,是有很大作用的。《再别康桥》作为高中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开始,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作品,而本诗由于它特别注重格律,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