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所开展的校园心理剧,是指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更易于接受,因为学生看心理剧时是一种主动接受的愉悦的心理状态,剧中小主人的心理独白,情节的发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 校园心理剧的素材与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校园心理剧,其内容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具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内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炼剧本的素材,确立主题。
(一) 挖掘心理咨询记录、学生的信件中的理想素材
心理咨询记录和学生的信件,记录着孩子们的困惑和苦恼,所以,编写心理剧前整理咨询记录和信件,将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筛选出来,可能就会成为编写剧本的理想素材。比如,进入青春期,不少高年级学生都与父母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矛盾与问题。孩子们经常带着这样的苦恼走进咨询室。我就把这类问题集中整理,编写了心理剧《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主要描写了青春期的学生与父母产生的一些小摩擦,引导学生去理解父母,学会艺术的与父母沟通。
(二) 走到学生中间,留心观察,搜集第一手资料。
在平时,我时常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谈心、聊天,在与分享快乐和烦恼的同时,发现了很多在咨询室里听不到的声音和事情。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生活中,对我表达了不想上学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编写了《开学了……》这个心理剧剧本,通过剧中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学期的生活。
(三) 向班主任与家长征集剧本素材。
班主任和家长每天都能与学生密切接触,总能在第一时间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特别是学生家长,比老师们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因而也能提供出符合需要的典型事件。
二、 校园心理剧的剧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修改与
丰富
一个优秀的心理剧剧本一定是在反复排练、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产生。一般我们进行公演的心理剧本都要经过6-10次的修改。
(一) 修改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
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对
于剧本的修改时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每次排演心理剧,我都给他们一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比如,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的剧情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激化后,参演的同学们认为向父母摔杯子的情节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他们想要用摔书的动作来代替这个情节,因为他们觉着摔书更能表现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在公演的时候,摔书这个情节确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二)在排练中丰富独白内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校园心理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反映出学生心理变化、矛
盾产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呈现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心理应对方式。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不断启发参演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经历,将真实感受融进表演中,使独白更加的自然,更具感染力,帮助参与表演以及观看的学生们在进一步的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获得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三、 校园心理剧的排演过程要注意合理与适度
(一)尽量选取有“经历”的演员
在演员的选取上,除了要求演员有表现欲、不怯场、语言表达能力强等优势外,我还注意让学生“自己演,演自己”,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有过类似经历、或本身贴近角色性格的学生在演出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主人公露露的扮演者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对于露露“没有休息日、总是活在老师家长的期待里”的遭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演她自己”。所以,在表演起来,特别是在露露内心呐喊的时候,她富有感情的独白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连她的妈妈在看过表演之后,都说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二)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对于一台心理剧来说,演员是灵魂,那教师就是核心了。
需要教师经常和演员们一起探讨剧本,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来进一步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心情,并将需要表达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语言语气示范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
(三)音乐的选取要合理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们内心的那根琴弦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在心理剧中音乐的运用,特意聘请了音乐老师作为艺术指导,帮忙选取更加符合心理剧主题要求的音乐。比如,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我们选用了《大书包》这首歌作为露露休息日到处奔走学习的背景音乐;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一剧中,选用了《小小鸟》作为结束音乐,进一步将心理剧推向高潮,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三、注重互动体验,应用校园心理剧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我注重台上台下的互动,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唤醒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记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淡化教育痕迹,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
演出结束后,我还会组织参与者发表感受和感悟,引导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例如在教育学生要认真倾听时,让学生演译了心理剧《听的学问》,其扮演者通过主人公和自己平时的对比,深深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触及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领悟着做人的真谛。
五、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径的结合
校园心理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要发挥好作用还需要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第一,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设专题讲座。单纯的讲座枯燥、乏味。在一次考前心理调节讲座的时候,我就将《考试前》这场心理剧引入讲座中。通过这场心理剧使得学生了解克服考前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二,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和同伴心理互助。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交往困惑、自卑及适应不良等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同时,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通过表演后的分享,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第三,可以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家长及教师参与编写、表演、观看和讨论。学生的心理烦恼有很多是由成人造成的,让家长及教师成为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使他们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解决的重要性,会使校园心理剧的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心理剧》 (英国)威尔金斯
《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 周国韬
一、 校园心理剧的素材与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校园心理剧,其内容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具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内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炼剧本的素材,确立主题。
(一) 挖掘心理咨询记录、学生的信件中的理想素材
心理咨询记录和学生的信件,记录着孩子们的困惑和苦恼,所以,编写心理剧前整理咨询记录和信件,将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筛选出来,可能就会成为编写剧本的理想素材。比如,进入青春期,不少高年级学生都与父母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矛盾与问题。孩子们经常带着这样的苦恼走进咨询室。我就把这类问题集中整理,编写了心理剧《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主要描写了青春期的学生与父母产生的一些小摩擦,引导学生去理解父母,学会艺术的与父母沟通。
(二) 走到学生中间,留心观察,搜集第一手资料。
在平时,我时常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谈心、聊天,在与分享快乐和烦恼的同时,发现了很多在咨询室里听不到的声音和事情。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生活中,对我表达了不想上学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编写了《开学了……》这个心理剧剧本,通过剧中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学期的生活。
(三) 向班主任与家长征集剧本素材。
班主任和家长每天都能与学生密切接触,总能在第一时间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特别是学生家长,比老师们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因而也能提供出符合需要的典型事件。
二、 校园心理剧的剧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修改与
丰富
一个优秀的心理剧剧本一定是在反复排练、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产生。一般我们进行公演的心理剧本都要经过6-10次的修改。
(一) 修改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
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对
于剧本的修改时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每次排演心理剧,我都给他们一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比如,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的剧情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激化后,参演的同学们认为向父母摔杯子的情节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他们想要用摔书的动作来代替这个情节,因为他们觉着摔书更能表现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在公演的时候,摔书这个情节确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二)在排练中丰富独白内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校园心理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反映出学生心理变化、矛
盾产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呈现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心理应对方式。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不断启发参演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经历,将真实感受融进表演中,使独白更加的自然,更具感染力,帮助参与表演以及观看的学生们在进一步的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获得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三、 校园心理剧的排演过程要注意合理与适度
(一)尽量选取有“经历”的演员
在演员的选取上,除了要求演员有表现欲、不怯场、语言表达能力强等优势外,我还注意让学生“自己演,演自己”,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有过类似经历、或本身贴近角色性格的学生在演出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主人公露露的扮演者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对于露露“没有休息日、总是活在老师家长的期待里”的遭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演她自己”。所以,在表演起来,特别是在露露内心呐喊的时候,她富有感情的独白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连她的妈妈在看过表演之后,都说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二)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对于一台心理剧来说,演员是灵魂,那教师就是核心了。
需要教师经常和演员们一起探讨剧本,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来进一步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心情,并将需要表达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语言语气示范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
(三)音乐的选取要合理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们内心的那根琴弦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在心理剧中音乐的运用,特意聘请了音乐老师作为艺术指导,帮忙选取更加符合心理剧主题要求的音乐。比如,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我们选用了《大书包》这首歌作为露露休息日到处奔走学习的背景音乐;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一剧中,选用了《小小鸟》作为结束音乐,进一步将心理剧推向高潮,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三、注重互动体验,应用校园心理剧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我注重台上台下的互动,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唤醒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记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淡化教育痕迹,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
演出结束后,我还会组织参与者发表感受和感悟,引导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例如在教育学生要认真倾听时,让学生演译了心理剧《听的学问》,其扮演者通过主人公和自己平时的对比,深深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触及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领悟着做人的真谛。
五、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径的结合
校园心理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要发挥好作用还需要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第一,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设专题讲座。单纯的讲座枯燥、乏味。在一次考前心理调节讲座的时候,我就将《考试前》这场心理剧引入讲座中。通过这场心理剧使得学生了解克服考前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二,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和同伴心理互助。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交往困惑、自卑及适应不良等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同时,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通过表演后的分享,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第三,可以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家长及教师参与编写、表演、观看和讨论。学生的心理烦恼有很多是由成人造成的,让家长及教师成为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使他们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解决的重要性,会使校园心理剧的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心理剧》 (英国)威尔金斯
《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 周国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