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我们该吟唱怎样的青春?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yao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许多的研究都说《百合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战争的描写和对军民鱼水情的歌颂,认为它写出了心灵美、人性美、人情美。但这些研究或者说提法往往只是在重复着这些抽象的“概念”,身处“象牙之塔”的学生依然渴望明白:这些“美”究竟应当具象成什么内容呢?换言之,即《百合花》究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美?或者说《百合花》究竟要讴歌怎样的人性和人情?
  站在单元教学的角度,本课是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五首诗歌、两篇小说”中的一篇小说,单元的教学主题是“青春”。借用单元教学说明中的话来说,“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单元教学给我们指出了本单元教学的方向,即“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1]。我们当然容易关注到“青春的价值”这一文本解读视角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后一句话——“追寻理想,拥抱未来”,编者其实很明确地“提点”了我们:我们拥有怎样的青春,决定着我们拥有着怎样的人生,或者说,我们未来拥有怎样的人生,在于我们现在能够铸炼怎样的青春价值。而这,需要并可以从作品中领悟和收获。
  《百合花》当然可以解读出许多青春的模样。细观全文,显然规避不了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纯洁、真诚、勇敢、奉献、高尚、无私等等。但正如孔子之道可以用“忠恕”二字概括一样,《百合花》中人物青春的模样或者说青春的价值同样可以一词概括,那就是“德性”,是人物身上放射出来的“善”的光辉。
  回归到人物来看,小通讯员从最初的羞怯到后来的勇敢,并非从无到有的单向发展过程。在女同志面前的羞怯,并不意味着他不具有一颗勇敢的心;在扑向手榴弹时的勇敢,也不意味着他已经改变了在女同志面前的羞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人物德性的呈现并不是从无到有的渐进发展,而是从头到尾始终存在。因此,把文章故事片面进行“送人”“借被”“救人”等一类的分割,不仅是对整篇文章故事的割裂,显然也是对人物整体形象的割裂。事实上,“借被”是主要故事,“送人”的故事却为“借被”故事提供了很好的人物德性的铺垫;“救人”的故事是虚写,却是人物德性的最高呈现。三个故事共同支撑且完成了《百合花》中关于人物形象或者说人物德性的整体构建。可以说,《百合花》讲的是故事,说的是德性。而且,人物德性的整体构建不只是由小通讯员的形象来完成,还包括新媳妇和“我”等。
  基于以上层面的理解和分析,本教学设计对于“教点”的选择和判定是:以德性来理解人物形象,用德性来定义青春价值。
  明确了“教点”,剩下的就是“教法”的问题,即“怎样教”。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文章设置了大量的“矛盾冲突”来形成对比或反差,并在“矛盾冲突”中推动故事,刻画人物,突出形象,隐喻主题。而这些“矛盾冲突”也是实现人物德性理解的很好的着力点和生发点。因此,本人选择“矛盾冲突”作为脉络来贯串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小说严谨的构思技巧,理解小说隐喻的主题;
  2.学习从德性视角欣赏人物,把握人物的青春价值。
  【教学重点】
  1.小说叙事语言和人物言行中细节描写及其在人物构建中的作用探析;
  2.人物的形象分析特别是人物的德性把握。
  【教学难点】
  1.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及其作用的探究及阐释;
  2.跨时代情境下,学生对青春价值的共性认识和个性表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关名言導入,直接点明教学主题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其散文《青春》中曾这样描述:“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它并不是指红润的面颊、透红的嘴唇和灵便的腿脚,而是指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它是指生命的源头活水的清新之感。”[2]这段话明确地向世人昭示:青春,不应当用时间去丈量,而应当是用精神状态或着说生命状态去定义。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生命状态去定义青春呢?让我们赏析茹志鹃的《百合花》,看看能否从中寻找到关于青春的答案。
  二、抓住矛盾冲突,选择“被子”切入教学
  1.茹志鹃的《百合花》,有人说,可以换一个名字,叫“被子的故事”。而一个好的故事,其中的一个特点往往就是具有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那么,围绕“被子”,作者设置了哪些人的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
  一个要借被子(小通讯员),一个不肯借被子(新媳妇)。
  一个借出了被子(新媳妇),一个却要还回被子(小通讯员)。
  一个已不需要被子(小通讯员),一个依然献出了被子(新媳妇)。
  【设计意图】直接由“被子”引出情节,将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梳理,又为下一步探讨人物言行背后的性格(德性)作铺垫。
  2.小通讯员借被和新媳妇不借,各自有理由么?那为什么后来新媳妇又借出了她的被子呢?
  明确:
  小通讯员的理由:为了受伤流血而怕冷的伤员(伤员是为老百姓而打仗的)。
  新媳妇:不舍。刚过门三天,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新媳妇后来借出了被子,正反映出她重大义、轻个人、明事理的德性和内在本性上的淳朴与善良。
  3.小通讯员开始埋怨新媳妇不肯借被子,当新媳妇借出了被子后,小通讯员为什么又想把它送回去呢?
  明确:
  小通讯员从旁人口中知道了新媳妇开始不肯借被子的真相,又觉得错怪了她,心里过意不去。此处同样体现出小通讯员的戆直、淳朴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设计意图】善,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一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正能够适切地表现出人物的德性。   4.小通讯员牺牲后,显然已经不需要被子了,但为什么新媳妇依然献出她的被子,让这条本来舍不得借出来的被子最终与小通讯员一起放入棺木?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的探究性问题,答案可以但不完全能从书中寻找。其中可能包含新媳妇之前没有借被的歉疚和自责、对小通讯员如亲人般的疼爱和对他牺牲青春生命的怜惜与痛心、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行为的崇敬、对小通讯员在另一个世界的期望和祝福,等等。
  此处的矛盾冲突,矛盾在表,深层的人物德性在里。正因为矛盾存在,更显出小通讯员舍己救人行为的高尚,而这是德性的最高境界,是大爱和大善;新媳妇从之前不舍到现在甘愿将被子与小通讯员一同埋葬,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诠释了对小通讯员这种大爱和大善德性的最高崇敬,是最高的敬意和献礼。
  5.我刚才说,《百合花》,有人认为可以叫做“被子的故事”。我们刚才的确也从“被子”这一事物当中,分析和领略到了故事精巧的设计和人物德性的光辉。但作者茹志鹃却没有给这篇小说命名为“被子的故事”,而是命名为“百合花”。那么,相较于“被子的故事”,“百合花”的命名究竟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显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但是,答案如果只是探讨百合花的寓意,如象征着人物纯洁的心灵,代表了纯洁的军民关系,这诚然没错,但却忽视了另外的隐喻以及新媳妇某种没能言明的冀望:在另一个世界,小通讯员能够生活美好,获得幸福,“百年好合”。而且,“被子的故事”不合适还在于它显然不能概括小说的全部内容和全部人物的完整形象。
  三、深挖矛盾冲突,持续探究人物德性
  设问:既然“被子的故事”不能概括小说的全部内容和全部人物的完整形象,那么,除了前面说的三个矛盾冲突之外,你还能从文章找到哪些矛盾冲突?并说说,作者这样写,凸显了人物怎样的德性?
  提示:矛盾冲突不仅存在于人物之间,也存在于人物自身。
  【设计意图】此为探究性活动设置,让学生从寻找矛盾冲突这一学习活动中再次梳理故事,理解人物形象,发掘人物德性,理解小说深意。
  探究性活动: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要求从原文中提供理据,以避免学生发言时无的放矢。
  预设一:一些可能性的探究视角——
  (一)“我”赶路的“慢”和小通讯员赶路的“快”。
  原文理据:
  (1)“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3]
  (2)“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3)“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的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4)“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探究结论】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事实上的形势紧张,前行路上并不太平,危险随时可能会降临,“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也进一步印证了战事的紧张和激烈,照应了路上存在的危险;二是“我”在某种程度上的“大意”或者说并不警备的心态。而小通讯员是明白其中的危险性的,“迈开大步”的行走,“大踏步向前”,可能的确有“男女有别”的某种“封建”思想成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小通讯员的青涩和羞怯,但更应当理解为:在“我”这个并没有多少战地经验的文工团创作室的女同志还没有对这条路上存在着的危险性有十足警觉时的无声提醒。
  善是不为人知的体贴,是默默无声的关爱。小通讯员虽然在危险可能来临时表现出了“急切”,但他只是“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对“我”这一女同志却并不直接催促,也不埋怨,更不指责,足见其“善”。
  (二)小通讯员在“我”面前的拘谨羞怯和在救人时挺身而出的英勇。
  原文理据:
  (1)“……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2)“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小通讯员与“我”的对话,表面写出了小通讯员的拘谨、羞怯、憨厚,其实也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牵念;一个如此拘谨、羞怯、憨厚的人,却对生活有着满腔热爱;一个如此拘谨、羞怯、憨厚的人,却能够在危难之时为了他人生命挺身而出,丝毫不拘谨和羞怯;作者正是用前后反差的方式,突出小通讯员人性之美、之善。
  (三)“我”欢喜中秋节却又憎恶当晚明亮的月亮。
  原文理据:
  (1)“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付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的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2)“在这样一個‘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探究结论】这是人物自身情感上的矛盾冲突。两者看似矛盾,但最终指向是一致的。作者悬想家乡中秋节的情形,写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期望,并引发对小通讯员的担心和挂念;憎恶月亮的皎洁,是因为想到战友们攻击的困难和代价的巨大,更是对包括小通讯员在内的战友的担心、紧张,体现了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四、关注矛盾转变,在情节(细节)渐进中体悟人物德性
  设问:除了一些直接的矛盾冲突,事实上,作者还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通过情节的渐进发展和人物的细节描写,设置了一些行为、情绪的变化,形成前后对比。你们能否找到一些这样的情况,并说说从这些矛盾冲突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   【设计意图】扩大矛盾冲突发生的情形,让学生从人物矛盾前后转变中,了解人物,深化理解。
  预设二:一些可能性的探究视角——
  (一)“我”对小通讯员由生气、着恼到牵挂、担心、紧张。
  原文理据: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探究结论】“我”对小通訊员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写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逐渐了解和亲密的过程。这种亲密甚至“爱”的情绪表达,更多可以理解为是小通讯员淳朴、善良的品性对我的打动和感染。“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担心和紧张,既是同事之情、战友之爱,客观上也表现出人物自身“善”的德性。
  (二)新媳妇从之前的不愿意为伤员擦拭身子到后来庄严而虔诚地给小通讯员擦拭身子。
  原文理据:
  “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探究结论】新媳妇行为的变化,恰恰说明小通讯员的牺牲给新媳妇形成了强大情感冲击,体现出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生命逝去的伤心、怜惜和对生命本身的悲悯、敬重。
  (三)小通讯员的一些行为变化的细节。
  1.原文理据


  【探究结论】由不肯挪步到松松爽爽,由扬脸装没听见到绷脸接被,善,是不计个人的公而忘私,是忘却荣辱的豁达大度。最后“统统抓过去”,同样体现出小通讯员心地的纯良、内心的温厚。
  (四)细节补充。
  设问:除了上述一些行为变化外,我还发现,作者特意写了小通讯员枪管上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明确:从采树枝和野菊花可以看出,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喜欢生活中的美,并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和力所能及的方式“创造美”。正因为如此,后文小通讯员为了他人勇于牺牲,其人物德性就有了更深刻的涵义和更高贵的诠释。
  五、再提“矛盾”冲突,从人物命名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设问:一般来说,一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往往跟作品是紧密相连的。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百合花》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是有名有姓的。尤其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主要人物,一个以工作职能来称呼,一个以婚姻状态来称呼。这似乎又是一个“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设计意图】这又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当然不求且事实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两个基本方向是可以明确且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一是青春,二是普通。“英雄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而是一个个生活在现实中的有血有肉的普通民众。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在于他是否有豪言壮语,也不在于他是否有惊人之举,而在于他是否拥有美好的心灵和高贵的品质。”[4]
  六、小结全课,引导学生从个人德性角度持续思考青春的价值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表达
  这节课,我们紧扣“矛盾冲突”,抓住“矛盾变化”,立足文本,持续思考“矛盾冲突”中小通讯员、新媳妇甚至“我”等人物的行为、情感及其背后隐藏的对生命德性的思考。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人;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正青春;但他们却用纯洁、美好、真诚、勇敢、高尚、无私、奉献、大爱和大善的生命德性定义和书写了他们的青春。虽然他们与我们并不处于一个时代,但对于青春,对于生命,我们都同样拥有并希望它能更有质量,更有色彩,更有亮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对于青春,对于生命,又有怎样的思考?或者说,你们将准备用怎样的生命状态去定义和书写你们的青春?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理性而有深度地表达。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用怎样的生命状态去定义和书写青春,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应当且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小说人物生命德性的思考和感悟,最终让青少年学生从个人德性角度形成自己有关于青春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深度表达,这本就是课堂教学应有之义。
  【教学反思】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任何一篇文章,都可能有多重解读角度。《百合花》的“教点”当然也可以有许多,文本解读的最终“落点”也可以多样,如女性视角、情节结构、行文线索、创作方法、写作风格、主题解读等等,但这些终究与本单元教学主题“青春”无所关联或关联不大。的确,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但脱离单元教学目标和主题的教学,可能最终使得单元教学目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影响整个学期教学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的预想和期望。
  同样,基于同一文本呈现的内容,当然也可以有许多视角的解读,但对于教材而言,首先应当选择跟单元教学主题相契合的解读。选择跟单元教学主题相契合的解读并不意味着解读方向的单一或固化,它同样可以有许多不同角度的理解,只不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最终都应当是为单元教学主题服务或者说最终都应当归向于单元教学主题。正如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青春”,但究竟利用《百合花》向学生讲述一个怎样的青春或者说讲述青春该呈现一个怎样的样子,显然可以有不同的“教点”和“落点”。
  而且,作为单元教学中的一篇,如何避免与同一单元其他文本关于“青春”的理解趋同,如何避免教学视角选择的单一,如何引导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思考和定义自己的青春和青春价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德性培育,这都是实施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并最终予以“落地”的。
  从“知人论世”角度来“以意逆志”,也可稍观课文作者茹志鹃隐藏的创作意图的端倪并最终形成适切的“教点”。茹志鹃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5]不难看出,作者“悲凉”在于,“那时的同志关系”没有了。而作者对那种不让人“岌岌可危”的同志关系的思念,恰恰是对人性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爱与善的缅怀和呼唤。
  这些,正是本教学设计选择以德性立意来“吟唱青春”的原因。
  注释:
  [1]见《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一单元教学导语。
  [2][美]塞缪尔·厄尔曼:《青春》,《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5年第4期,第1页。
  [3]茹志鹃:《百合花》,《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页。该文引文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4]汪德宁、陈佳佳:《<百合花>:“共名”时代的个性化抒写》,《名作欣赏》,2010年第17期,第120页。
  [5]茹志鹃:《<百合花>的写作经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5期,第3页。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带头人课题“中学生‘善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编号:18ZXYB07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一、寓言的文体特征  《寓言四则》所在单元的课文主要涉及四种文体,分别是神话、童话、诗歌和寓言。而根据该单元的导语,也可以知道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学习前言中,提出了关于两方面能力的要求。一是能把之前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涉及到口语表达层面;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这一点要求学生能从寓言这个特有的文体中受到熏陶,深入理解文本的内
期刊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一主干文化的核心是“圣贤文化”,以君子人格为价值取向而引领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君子人格主线。君子具备“仁”“不愠”“忠”“信”“义”“好学”“乐学”“思”“志”等品格,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文章试从君子人格角度解读儒家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取向。  一、“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  《〈论语〉十二章》开篇选取《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
期刊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指导意见》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中国教育发展的最新、最根本要求,针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部署。  不
期刊
一、课前五分钟活动引发的生命思考  课前五分钟活动主题:推荐一篇最使你感动的文章。  课代表:今天推选的最感动人心的文章是《与妻书》,请听我们写给它的颁奖词:视死如归,是最勇敢、最博爱的人生选择。当万马齐喑、满街狼犬,他抛妻别子,为了使命与信仰,挺身而出,勇赴死地,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一种爱,博大无私;这一种情,感天动地;这一篇文章,足以让我们在生离死別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  师:为什么推荐这
期刊
莫怀戚写于1985年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去郊外散步,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分歧,后在彼此的关爱下,矛盾得以解决的故事。文章只有580多字,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文章贴近生活,清新隽永,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赏析、探究思考。入选教材二十多年来,作为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篇目,经过数代教师的钻研探究,已经有些“新经典”的意味。语文教师们在吸取其艺术精华、探究其教学价
期刊
群文阅读教学方兴未艾,但随着蓬勃发展之势,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其实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各有优势,单篇教学贵在文本解读的精细,但每篇解读的模式容易固化、重复;而群文教学不仅可以规避教学形式上的重复,还可以在群文的比较分析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获得新的解读视角,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群文阅读会更深刻。我们的中学教育,较为忽视生命教育,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还得为学生解人生之惑,我们应该在语文教
期刊
【教材分析】  《掌声》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讲述了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上台讲故事,意外地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此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它围绕着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美好品质”,诠释了同学间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真情。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饱含着真挚、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英子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其细致,生动地反
期刊
当代文学作品中,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被解读得很为离谱的一首诗歌。当无数人充满激情与诗意地嚷嚷着要追求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别样人生时,往往对最基本的常识都未能予以正确关注:“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其实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虽存在于一个硬币之上,却不能同时朝向同一个方向。选择了面朝大海,便只能背对身后鲜花绽放的坚实大地。  事实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非为了表现诗人对尘俗生活中的
期刊
“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教育部也一再重申阅读的重要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1月18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掷地有声:“孩子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家长们也开始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疯狂购书,“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俨然已成
期刊
在高考作文中,相较于有些考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的散文和全靠素材堆砌而没有自己独特感悟的议论文,踏踏实实写好记叙文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那些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排除在外。要想写好记叙文,我们可以尝试着写一个故事,塑一个人物,抒一份情感。  一、写一个故事: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情节发展耐人寻味  毋庸置疑,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的本质特点就是故事性。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如同一部好的电视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