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汉字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才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
关键词: 朗读误区 阅读教学 阅读主体地位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能否健康起步,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更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对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项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二、少讲解,多示范读
徐世英先生曾对讲解和朗读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例如《我不能失信》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先提出:“《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什么?”两个问题,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作了些朗读技术指导,并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忘记”和“失信”有什么区别。读后,将这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手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有的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有的说:“‘忘记’是说了的话记不起来了,‘失信’是答应别人的事不去做。”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的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一手。让老师以充满激情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让学生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悟出语感。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
三、少放任读,多品味读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尤其是要求低年级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始终会在“原地踏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黑弄堂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要注重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在品味中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呢?我在执教《阳光》这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一组阳光下的美丽画面,把学生引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朗读,在读中寻找哪个词使人感受到阳光让禾苗、小树有很大的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更”字的作用时,再让学生读句子品味,并启发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眼前的禾苗越来越绿,小树越长越高。”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真正读出感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又可深入地体悟课文中用词造句的好处,从而全面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总之,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用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又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
关键词: 朗读误区 阅读教学 阅读主体地位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能否健康起步,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更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对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项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二、少讲解,多示范读
徐世英先生曾对讲解和朗读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例如《我不能失信》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先提出:“《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什么?”两个问题,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作了些朗读技术指导,并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忘记”和“失信”有什么区别。读后,将这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手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有的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有的说:“‘忘记’是说了的话记不起来了,‘失信’是答应别人的事不去做。”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的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一手。让老师以充满激情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让学生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悟出语感。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
三、少放任读,多品味读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尤其是要求低年级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始终会在“原地踏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黑弄堂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要注重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在品味中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呢?我在执教《阳光》这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利用多媒体先播放一组阳光下的美丽画面,把学生引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朗读,在读中寻找哪个词使人感受到阳光让禾苗、小树有很大的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更”字的作用时,再让学生读句子品味,并启发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眼前的禾苗越来越绿,小树越长越高。”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真正读出感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又可深入地体悟课文中用词造句的好处,从而全面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总之,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用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又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