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媒体”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 1>2”的效果。在全媒体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促进青少年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全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分析


  1. 心理因素
  青少年充满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庞大的社交网络满足了他们对社交的渴望。除此之外,青少年渴望独立、渴望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在全媒体的平台上都能够得到满足。
  “阿希”从众心理实验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其他成员接受;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对于青少年来说,同伴带给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同伴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时,从众心理、模仿心理会让他们强烈地希望拥有自己的媒体社交圈。
  2. 全媒体发展的影响
  在全媒体大潮中,青少年享受着网络媒体带来的便利,他们可以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他们本身也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他们在信息的中心地带与他人的互动变得日益频繁,很容易掌握交流的话语主动权,成为所谓的“网红”;他们总能享受更强大功能的信息服务。同时,全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交媒体带给青少年相对的安全感、自由度、开放度、满足感、成功感,这更刺激青少年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丰富的全媒体平台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强调务本、求实、仁爱、守信、正义、尚和,具体来说,包含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简约自守、众合太和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其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担当,有利于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文化自信、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全媒体时代下,针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必须讲究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营养剂。

三、全媒体时代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 多种方式渗透媒体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要求学校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媒体素养的提升,让他们在媒体平台上既能提升自我,又能保护好自我。同时,学校也要通过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让学生找到群体归属感。
  学校可以通过升旗礼、班队会、科技节、心理辅导活动、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等,让青少年明确:自己在全媒体平台的行为是会留下痕迹的、是需要有道德底线的,网络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平台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保护好个人隐私、尊重他人、不贪心、不做违法的事、不沉迷其中,并掌握相关网络不良行为的干预技能,才能在网络平台安全、自由地驰骋。
  在主题活动中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必须做到知行合一。为此,学校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时,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文化需求,设置系列化、专题化的新媒体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如校园诗词大会、校园书法大赛、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华侨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深度访谈名家活动、主题演讲活动、“我为我心中的古代名人代言”形象设计大赛等,把抽象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注入鲜活丰富的主题活动中,使青少年通过探究活动、社会实践等,将文化内涵深深铭记于心。这种做法摈弃了单纯的说教,用具体情境、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引领青少年自觉向上向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2. 开设“互联网 优秀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在强调核心素养的时代,优秀的校本课程应致力于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关注学生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关注学生精神追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协调,让学生成为更完整的人。学校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增设“互联网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如开设“中国对联文化”“唐诗鉴赏”“《论语》趣读”等慕课校本课程,教师将课程以微课的形式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学生可以利用闲余时间随时随地点击学习。每个课程都设置了打卡小程序,在学生完成有关内容学习后进行积分奖励,学生还可以随时给老师留言,进行评价、质疑等,最后以相关文化课程的冲关小游戏形式完成课程考试。这样的课程改变了传统授课模式,符合全媒体时代青少年的求知需求,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大提升,在浓厚的兴趣中,愉悦地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中。
  3. 挖掘传统节日的现实影响,开展线上精品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媒體时代大潮下,外来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也不可避免收到了“洋”节日的冲击。由于“洋”节日注重开放性,个性十足,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十分张扬,青少年对于这些“洋”节日往往青睐有加。学校不能硬性规定学生不过“洋”节,但我们可以将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在线上渗透。
  如“网络”端午,各班开展与端午有关的美篇制作活动,展示与端午有关的地方民俗、美食、服饰、历史渊源、现代思考等;还可以进行端午“微电影”制作和评比。青少年运用娴熟的全媒体技术、紧密的团队合作,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就是全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个缩影。
  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旗手。在全媒体时代,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青少年群体规范言行、坚定文化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做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其他文献
应用光电自动替续器不但可以减少人们的劳动,而且还能很准确地完成记录和警报的工作,因此在机床使用、轧钢机的保安、仓库的防盗警卫、产品计数、消防、灯塔信号灯开闭以及
在 “教育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 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的背景下, 我校确定了体育特色建设的发展之路, 并把 “对标名校和
期刊
电子探针定量修正方法已有许多报道,目前认为ZAF修正法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但是,该方法计算复杂、工作量大,必须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为了找到一种简单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基础。南朗小学深入分析南朗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课程价值,构建具有地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学生构筑具有真情实感的体验性课程,深化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一、立足本土资源,确定课程愿景  南朗镇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富有人情味的文化,
期刊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使得很多未经过滤的不良信息直接进入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一些小学生受其影响,不爱学习、挑吃挑穿、盲目追星、想当“网红”,甚至想一夜暴富、嫁入豪门等等。在这种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是我们正面临的问题。一、全媒体时代困扰小学德育的新困难  1. 媒体影响良莠不齐,幼小心灵难辨是非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
期刊
2018年3月, “蒲公英行动” 粤北瑶乡民间美术进课堂项目在清远市连南县大麦山镇上洞小学启动. 该项目是“蒲公英行动” 项目组在广东长江公益基金会资助下的三年计划: 2018-
期刊
青少年能否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在其成长道路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一是选择文理科时不知所措;二是高考填志愿时没有主见;三是考入大学后想转专业;四是找到工作后很想转行。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生,开展系统的生涯教育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重视生涯教育,逐步确
期刊
“学历案”是学生学习经历的方案,呈现学生学习经历的全过程。它可以成为教师收集学习信息的依据和把握学生经验、及时有效实施教学的手段。在“学历案”中,学生为课堂主人,教师为指导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体现集体智慧,对促进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明确任务,提高效率  “学历案”和教案不同,教案强调教师怎么教,“学历案”则是强调教师怎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學历案”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
期刊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逐渐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地方经验”,上升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重要举措。2018年,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与寮步镇西溪小学在2017年“共建”办学模式基础上,签约集团化办学(简称“松溪样本”),成为东莞市首批跨镇街集团化办学试点单位,开启了
期刊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教育局扎实推进区域教育品牌战略,提炼出自华教育的区域教育品牌,大力促进陈村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持续发展。一、自华之缘  一个区域的教育文化品牌从哪里来?顺应国家教育发展的动向,对中华传统教育思想进行现代演绎,发扬地域文化,传承教育传统,这便是陈村镇自华教育所深掘的源头活水。  1. 顺应教育发展动向  教育是承担民族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我们能为家国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就能成就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