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01-01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即有意义学习。可见,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及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用心设计新课导入,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讲大气压强时,我演示了覆杯实验和大小试管实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纸片不会掉下来,小试管会往上运动?从而导入新课,激活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课。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興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2倍。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就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关键。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境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好的新课导入设计能激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欲望,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便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习就有效率。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教师是教材的主人,有支配,处理,操纵教材的权力和能力。教师也只有真正理解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方能显现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灵动与精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建构'同时是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识结构的过程。'建立'指从无到有的兴建;'构造'则是指对已有的材料、结构、框架加以调整、整合或者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皆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职的阅读、实用文体、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提出一点浅见。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94-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职业高中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93-01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是教学结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学生的学应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99-01    儿童心理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如今的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缺少艰难生活的磨练,缺少挫折、失败的尝试,一个个变得精神脆弱,受不得委屈,甚至连一句不顺耳的话也经受不起。二十一世纪是复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96-02    享受着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欢乐,回忆曾经的舞台让我流下的汗水,反思平日的课堂中给我们留下的遗憾。曾经学生时代,我就感受到老师对我无私的爱,所以,我做了老师。我一直试着把我的老师留给我的那份最珍贵的感情传承下去,用他们的精神去感染我和我的学生。不曾想,我的学生得到了我微薄的爱,我却收获了学生对
期刊
【摘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简化笔算,加强心算,增加估算”的提出,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同时为什么估算?怎样教学估算方法?如何评价估算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应把估算融入到生活大课堂中去,着眼于培估算意识的培养,着手于估算方法的探究,着力于估算习惯的养成。脱离了生活,一味谈估算的技巧性训练,为估算而估算只能让教者累,学者困。  【关键词】生活情境;估算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00-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要能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寻求发展。让学生产生主动研究问题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独立思考氛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82-01    科学学科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呈现生活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期刊
【摘要】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提升国人素质,重建精神家园,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历史人文教育中应解决的育人功能、情感培养、历史人文资料的挖掘、教育氛围的建立、教育者素养的提高、对文学、美学、艺术史的学习等问题着重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教育;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03
期刊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亲和学生;解放学生;妙用非智;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90-02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趣化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着积极作用。趣化数学教学,教学资源要趣味化;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励措施要量适当,并且多样化。  【关键词】兴趣;学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91-02    爱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