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01-01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即有意义学习。可见,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及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用心设计新课导入,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讲大气压强时,我演示了覆杯实验和大小试管实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纸片不会掉下来,小试管会往上运动?从而导入新课,激活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课。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興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2倍。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就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关键。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境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好的新课导入设计能激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欲望,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便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习就有效率。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教师是教材的主人,有支配,处理,操纵教材的权力和能力。教师也只有真正理解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方能显现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灵动与精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建构'同时是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识结构的过程。'建立'指从无到有的兴建;'构造'则是指对已有的材料、结构、框架加以调整、整合或者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皆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即有意义学习。可见,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及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用心设计新课导入,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讲大气压强时,我演示了覆杯实验和大小试管实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纸片不会掉下来,小试管会往上运动?从而导入新课,激活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课。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興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2倍。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就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关键。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境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好的新课导入设计能激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探究的欲望,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便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习就有效率。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教师是教材的主人,有支配,处理,操纵教材的权力和能力。教师也只有真正理解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方能显现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灵动与精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建构'同时是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识结构的过程。'建立'指从无到有的兴建;'构造'则是指对已有的材料、结构、框架加以调整、整合或者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皆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