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通过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发挥企业主体意识,坚持互利合作原则和供应链运作模式,加强产业服务保障,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物流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50-0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的物流业,融合了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在促进生产、拉动消费方面作用日显,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一年前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向实体经济渗透。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我国经济正面临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危机对我国刚有发展趋势的基础性服务业——物流业,以及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环境不断恶化。在原材料价格攀升、消费者购买力降低以及国外品牌侵入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受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增大,“中国制造”的外贸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之路更显艰难。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逐步加深的同时,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成本增加,利润缩水,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在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受到影响。据调查,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
二、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现状
据统计,2008年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8%。我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坚实需求基础。但物流业务外包度总体不高,据统计中国物流业务只有10%~20%外包,远低于欧美发达地区(欧洲为35%,美国为50%,日本更是达到80%)。
1.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991年至2006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年均只增长10%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相比,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出我国物流供给明显不足,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2.大部分制造企业运作模式以自营为主。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业务仅有16%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抑制了专业化社会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制造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与专业的物流公司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整合供应链能力偏弱,物流服务低端,效率低下,供应链管理成本高。
3.制造生产和物流流通缺乏业务分界和上下游协作。制造业物流只是负责运输、仓储等服务,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综合协同。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发育不良,组建专业物流公司经营自己剥离的物流业务也只是为销售服务,为渠道服务,不是优化供应链。制造企业与物流商地位不平等导致制造生产和物流流通协作性差,供应成本升高。
三、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带来了挑战。制造业在服务上的缺失,导致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不高,导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金融危机也为制造业和物流业苦练内功提升竞争力创造了机遇。制造企业通过现代物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业抓住机遇,加快自身的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共同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2009年在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主要任务,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项重点工程之一,这是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双方战略合作,有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强国”之梦的实现。
1.坚持互利共赢公平合作原则。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联动要遵循规律,通过公平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打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和区域界限, 加强两业合作。另一方面,要保证制造业和物流业实现互利,促进联动发展的深化。通过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双方企业实现集中有限时间和精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2.坚持企业的自主主体地位。通过企业之间自主自觉的合作,实现制造企业愿意外包,物流企业能够承接的双方自愿,完成产业联动深入、稳定和长久发展。如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物流外包最成功的海信集团,它从2003年开始通过几年的持续改革,将物流业务全部实行了外包,同时企业的IT系统也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对接,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无纸化传递,物流效率大幅提高,物流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推行供应链运作方式。依靠信息化优化物流流程,通过供应链运作方式,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围绕核心企业,对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信息流以及服务流程进行系统管理,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成本,满足两业发展的共同需求。供应链管理将帮助企业适应金融危机下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反应的敏捷性,并降低成本,保证资金链。制造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打造核心竞争力,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把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实现外包,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深化物流业务社会化和物流服务一体化外包,为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提高自身供应链整体效率。物流企业通过专业的一体化的服务,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制造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4.加强服务,保障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鼓励、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制造业配套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完善商会、银行、中介等配套服务,实现制造业物流系统的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效应。积极搭建物流商务交易网络平台,利用行业协会的社会公信力地位,集中社会和企业网络资源,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交流沟通。建立物流业诚信监控体系,通过对物流企业资质、信誉度的权威评价,以进一步规范物流企业的运作行为。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政府要加快统一市场和技术标准的规范进程,营造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果的环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回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岩.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物流业.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
2.杨洪.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物流业振兴策略探讨.商业经济,2009(33)
3.张国云.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经贸实践,2009(7)
4.陆江.关于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建设.现代物流报,2009.10.29
5.金融危机下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http://www.hzhy156.com
(作者单位: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榆次 030031)(责编:吕尚)
关键词:物流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50-0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的物流业,融合了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在促进生产、拉动消费方面作用日显,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一年前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向实体经济渗透。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我国经济正面临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危机对我国刚有发展趋势的基础性服务业——物流业,以及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环境不断恶化。在原材料价格攀升、消费者购买力降低以及国外品牌侵入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受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增大,“中国制造”的外贸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之路更显艰难。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逐步加深的同时,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成本增加,利润缩水,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在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受到影响。据调查,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
二、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现状
据统计,2008年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8%。我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坚实需求基础。但物流业务外包度总体不高,据统计中国物流业务只有10%~20%外包,远低于欧美发达地区(欧洲为35%,美国为50%,日本更是达到80%)。
1.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991年至2006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年均只增长10%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相比,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出我国物流供给明显不足,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2.大部分制造企业运作模式以自营为主。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业务仅有16%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抑制了专业化社会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制造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与专业的物流公司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整合供应链能力偏弱,物流服务低端,效率低下,供应链管理成本高。
3.制造生产和物流流通缺乏业务分界和上下游协作。制造业物流只是负责运输、仓储等服务,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综合协同。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发育不良,组建专业物流公司经营自己剥离的物流业务也只是为销售服务,为渠道服务,不是优化供应链。制造企业与物流商地位不平等导致制造生产和物流流通协作性差,供应成本升高。
三、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带来了挑战。制造业在服务上的缺失,导致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不高,导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金融危机也为制造业和物流业苦练内功提升竞争力创造了机遇。制造企业通过现代物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业抓住机遇,加快自身的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共同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2009年在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主要任务,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项重点工程之一,这是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双方战略合作,有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强国”之梦的实现。
1.坚持互利共赢公平合作原则。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联动要遵循规律,通过公平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打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和区域界限, 加强两业合作。另一方面,要保证制造业和物流业实现互利,促进联动发展的深化。通过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双方企业实现集中有限时间和精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2.坚持企业的自主主体地位。通过企业之间自主自觉的合作,实现制造企业愿意外包,物流企业能够承接的双方自愿,完成产业联动深入、稳定和长久发展。如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物流外包最成功的海信集团,它从2003年开始通过几年的持续改革,将物流业务全部实行了外包,同时企业的IT系统也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对接,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无纸化传递,物流效率大幅提高,物流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推行供应链运作方式。依靠信息化优化物流流程,通过供应链运作方式,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围绕核心企业,对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信息流以及服务流程进行系统管理,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成本,满足两业发展的共同需求。供应链管理将帮助企业适应金融危机下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反应的敏捷性,并降低成本,保证资金链。制造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打造核心竞争力,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把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实现外包,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深化物流业务社会化和物流服务一体化外包,为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提高自身供应链整体效率。物流企业通过专业的一体化的服务,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制造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4.加强服务,保障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鼓励、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制造业配套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完善商会、银行、中介等配套服务,实现制造业物流系统的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效应。积极搭建物流商务交易网络平台,利用行业协会的社会公信力地位,集中社会和企业网络资源,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交流沟通。建立物流业诚信监控体系,通过对物流企业资质、信誉度的权威评价,以进一步规范物流企业的运作行为。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政府要加快统一市场和技术标准的规范进程,营造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果的环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回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岩.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物流业.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
2.杨洪.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物流业振兴策略探讨.商业经济,2009(33)
3.张国云.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经贸实践,2009(7)
4.陆江.关于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建设.现代物流报,2009.10.29
5.金融危机下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http://www.hzhy156.com
(作者单位: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榆次 030031)(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