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岁,百亿规模,这是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过去十年来高速发展的成长路线图。
十五岁,双百亿规模,这是航天信息十岁生日之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
当航天信息董事长刘振南站在十年的里程碑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发现高速成长是企业不变的追求,不断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个拥有航天背景的企业,也是一个从成立之初就重视服务的企业。尽管在A股上市并被视为“中国高科技蓝筹股典型代表”,尽管外部环境持续利好,但五年双百亿的目标仍旧令业界好奇:航天信息到哪里去寻找这么庞大的市场机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到底可以带来多少潜力?航天信息能兑现这个承诺吗?
十年创新发展
刘保华:六年前,航天信息即定下了百亿元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几乎是当时航天信息经营规模的四倍,尽管期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企业仍然在今年基本实现了这一快速发展的目标。你认为航天信息高速成长的诀窍是什么?
刘振南:企业保持高成长的诀窍就是遵循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去挖掘潜力,配置资源。航天信息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比较快的成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是一家有航天背景的企业,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背靠的“大树”就是“中国航天”这个品牌。航天信息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资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在“三金”工程中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自身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之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的品牌效应。
第二,航天信息非常重视创新,这种创新的原动力一是来自于责任,二是来自于危机意识。当初航天信息之所以要进军金税工程也是责任使然,是航天报国思想的激发。如何用航天技术为国家税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信息化支撑,从而为国家分忧解难,是责任促成了创新的产生。其实,把用于导弹武器系统的、用于国防的技术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用于国家的电子政务工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个创新原动力就是危机意识,不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不创新企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从2005年1月我到任之后,我们就对企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认为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不能只做国家的金税工程,不能只做税务业务,如果那样的话,倘若有一天税务行业这块业务趋向饱和,或者是有其他竞争对手再进入,航天信息何去何从?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思路,就是走“相关多元化”的扩张之路,在将金税工程做实、做专、做精的同时,再用我们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利用渠道优势开展“相关多元化”产业。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不断涉足其他业务领域,比如ERP管理软件、培训产业,也包括税务领域的其他业务,包括地税征管系统、地税的收款机系统等。可以说十年来航天信息最大的成就在于,我们提供了一把坚利的杀手锏,为国家税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刘保华:航天信息今年迎来了十岁生日。对于一家以创新立业的企业,这十年发展中你认为最自豪的创新又是哪些?
刘振南:作为一家以信息安全见长的IT企业,航天信息的技术创新一直在持续。依靠创新,我们研发出了中国最先进、容量最大、运算速度最高的安全芯片,在防伪税控金税卡中成功替代了美国芯片品牌,而且这款芯片还可以用于其他的安全解码设备。芯片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公司在信息安全领域深厚的基础,是我们一个代表性创新。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创新出基于互联网时代B/S架构的财税一体化软件。此外,我们还牵头组织了国家两个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们在自己的主业税务领域中也是不断加大投入与研发力度,对防伪税控系统进行不断完善与升级,根据现实需求研发更为科学和更为人性化的功能模块:一机多票既可以开增值税发票,又可以开普通发票;红字发票管理系统在原来的防伪税控系统只管控蓝字发票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退票的红字发票;汉字防伪技术使票面更多的信息能够通过汉字加密方法管控起来,从而使得造假者无机可乘;提供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开票系统等。所有这些保证了我们在防伪税控系统业务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技术创新,航天信息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更制定了人才激励政策予以保障。技术创新还必须要有制度、规范、机制,以及组织结构的保障。我们建立了四层架构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院专注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共性技术研发,确保基础技术能够不断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事业部和产品公司,如防伪税控事业部、电子产品事业部等业务部门,是把共性的核心技术产品化,推向市场,创造价值;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单位负责实施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还和中科院研究所、大专院校、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所密切合作。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我们更要强调的是管理创新。这也是最大的、最值得骄傲的创新。作为企业CEO,我追求的是“无为而治”,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无为而治”并非不去作为,而是要做到公司的各个业务群沿着各自的轨道有序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刘保华:你的话让我深有感触,美国战略大师伊戈尔·安索夫认为成功企业需要具备三种素质——战略、组织、品质。航天信息的战略和组织已经非常清晰,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
刘振南: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走不远的。航天信息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除了继承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之外,还有四个内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我们是靠创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理念根植在每一个航天信息人的心中。第二就是协同,从研究院、事业部到分(子)公司,再到外围的大专院校、研究所,都要协同合作。第三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同员工要亲如一家。第四就是营造一种激情文化,IT企业由年轻的团队组成核心力量,做事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往前冲,体现整个公司积极向上的氛围。
百亿发展空间
刘保华:你在刚刚结束的航天信息十年庆典仪式上表示,“十二五”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要翻一番,从100亿元发展到200亿元,这个挑战还是很大的。那么这个计划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刘振南:发展目标归根结底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从2007年的48亿元发展到今年近100亿元,三年翻一番。那么我们用五年再翻一番,能不能做到?在资本市场上,航天信息是比较稳健或者保守的,说出去的话要兑现。尽管很多人说有压力,我认为200亿元是可以做到的。那要怎么做到?一是现有业务的拓展和巩固,二是培育新的业务。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除了IT技术本身的积淀,还有服务于全国的营销渠道和服务体系。在业务布局上,航天信息一定是走“相关多元化 ”的战略发展路线。
刘保华:在你的理想当中,航天信息的产品和业务布局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
刘振南:公司布局三大领域,一是电子政务,二是企业信息化,三是个人消费类产品。
其中,电子政务又可以拓展出很多细分市场,比如税务行业就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应用领域。在税务的优势领域,我们要一直站在市场最前沿,依靠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让别人永远跟在后面。防伪税控业务今年发展良好,国家税制改革显现了它强大的效力,交税户数多了,这也是防伪税控系统功能强大带来的效应。第二,国家的税制改革后,其他的税种可能也要走向增值稅,这也增加了我们的核心业务。地税信息化水平比国税要薄弱,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国税总局明确要以信息控税,网络开票系统、税控收款机方面我们都走在市场前沿。以税控收款机为例,去年销售3万多台,而今年仅仅后两个月,预计就要五六万台,全年达到八九万台。明年更多的省份将推广税控收款机,所以税务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公安业务领域,针对旅馆业和新开拓的娱乐业、内保业等,我们有了完善的技术方案,在相关省份已经推广,还有很多省份没有推开,这也是成长机会。在公安业务方面,我们把重心落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国家提出的改革户籍制度,这与流动人口管理结合起来,不仅带动了“金盾”业务,也促进了“金卡”业务的发展,这是又一个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再比如我们传统的交通业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势不可当,虽然高速公路中应用的传统系统中我们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下一步ETC不停车收费、交通路径识别等又是新的领域。铁路旅客票实名制问题,又催生了RFID技术制造的客票和相关系列产品。中国高速交通网的发展,必然催生我们这样的专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商。
我们最近进入了国家的粮食信息化工程。航天信息已经完成了国家第一个数字化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如果推广到全国,又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田间到粮食仓储,从粮食物流运输到终端消费,通过信息化手段管控,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应用。所以电子政务是规模巨大的产业。
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的ERP系统按模块化设计,除了进销存之外,把制造模块、人力资源模块都放进去,这些模块可以按需选择拆卸,是柔性结构。物料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的信息化设备等,都能发挥航天信息的营销服务体系优势。所以企业信息化,也是大有文章可做。同时我们还有面向财税人员的职业培训产业,这块业务的重点不在于销售收入,而在于利润贡献,所以培训也是未来的一个产业。
在个人消费终端领域,航天信息不一定做手机,但是可以做增值业务,比如手机支付、卫星应用等,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航天信息未来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上述三个领域,如果说各个方面都能按照这些思路做好,那就不仅仅是200亿元的规模。当然这些领域中可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们还是有信心通过这些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在无为而治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刘保华:云计算改变了企业架构,这是未来发展趋势。那么航天信息将怎么迎接这样的一个企业级架构革新的契机,有没有规划和技术储备?
刘振南:我想不仅是企业、政府甚至是家庭都会面对这一信息架构的革命。航天信息做到了基于B/S架构的ERP,今后它将发展成为一种多组织调用的技术方案,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前进入到云时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云计算也好,物联网也罢,所产生的巨大信息量必然存在信息存储的问题,因此航天信息也已经介入到网络存储领域。此外,云计算和物联网也都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迫切的安全问题,所以在信息安全领域,我们坚持从核心技术做起。比如安全芯片,我们从算法做起,从安全的传输标准做起。这恰恰给了航天信息这样以安全见长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成本与服务的双赢
刘保华:从全球角度来看,航天信息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是一种成功率最高的企业发展模式。向服务转型是多数IT企业的发展方向,航天信息如何面对在服务方向上的跨越?又将如何完成从电子政务市场向竞争性的企业市场的跨越?
刘振南:实际上,航天信息不存在这样的跨越,因为从诞生之时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必然是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举,而且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多是企业客户。要保证这些庞大的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资源整合力度。对于税务服务,我们有一整套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法则,这个服务体系是全国性的,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基础了,下一步就是怎样让它的服务能力更强、涉足领域更广,满足各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政务系统的需求。
今后的物联网体系、粮食产业等都依赖于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上加入新的业务与功能,并且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品质。围绕着服务,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呼叫中心,全国各地都有,总部呼叫中心负责这些分中心服务能力的培养和监督。
刘保华:服务目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开始容易,但随着客户需求复杂度的提高,服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航天信息的业务涉及到这么多行业,产品线也很长,后台产品的开发机制是怎么建立的?怎么平衡服务规模化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的关系?
刘振南:公司已经建立起7×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体系,这套体系也有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的积累,有新的业务加入就可以摊销其他业务服务的成本,因此我们的竞争优势之一就在于服务成本肯定比其他IT外包服务企业要低。
服务规模化方面,我们要把渠道或服务体系的力量用起来,把服务骨干培训好,再让骨干去培训他的团队,这就是种子工程。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比如航天信息的企业ERP软件,因为它是一种服务,那么推广它的这些人是销售人员也可能是服务人员,他们要对整个产品全面理解,能够针对于客户需求组织二次開发,也就是解决客户个性化问题,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四层架构研发体系。总部开发,但是公司各地服务体系必须要具备适应于当地企业用户的开发能力,满足它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记者手记
刘振南的“无为而治”
企业创新在于领导者的思维和理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者的性格决定了企业文化,领导者的大格局和大视野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管理创新是刘振南深感自豪的一件事。作为航天信息的总舵手,他对管理创新的理解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无所为,而是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能够“明方向,知途径”,这是刘振南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他认为,让航天信息的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沿着什么途径走,是企业成立十年来的一大成就。
如何铺设企业、部门甚至是个人的路径轨道,如何制定轨道运行的规则制度,如何监控把握各种风险点……达到无为而治,是最智慧、难度最高的、效果最好并且最自然的一种领导方法。在不该为的时候就不为,在该为的时候就要为,这是恰到好处的管理。尽管刘振南坦陈,航天信息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无为而治,但是他心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靠创新使企业管理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是高效的,这也是企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十五岁,双百亿规模,这是航天信息十岁生日之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
当航天信息董事长刘振南站在十年的里程碑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发现高速成长是企业不变的追求,不断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个拥有航天背景的企业,也是一个从成立之初就重视服务的企业。尽管在A股上市并被视为“中国高科技蓝筹股典型代表”,尽管外部环境持续利好,但五年双百亿的目标仍旧令业界好奇:航天信息到哪里去寻找这么庞大的市场机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到底可以带来多少潜力?航天信息能兑现这个承诺吗?
十年创新发展
刘保华:六年前,航天信息即定下了百亿元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几乎是当时航天信息经营规模的四倍,尽管期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企业仍然在今年基本实现了这一快速发展的目标。你认为航天信息高速成长的诀窍是什么?
刘振南:企业保持高成长的诀窍就是遵循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去挖掘潜力,配置资源。航天信息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比较快的成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是一家有航天背景的企业,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背靠的“大树”就是“中国航天”这个品牌。航天信息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资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在“三金”工程中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自身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之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的品牌效应。
第二,航天信息非常重视创新,这种创新的原动力一是来自于责任,二是来自于危机意识。当初航天信息之所以要进军金税工程也是责任使然,是航天报国思想的激发。如何用航天技术为国家税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信息化支撑,从而为国家分忧解难,是责任促成了创新的产生。其实,把用于导弹武器系统的、用于国防的技术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用于国家的电子政务工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个创新原动力就是危机意识,不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不创新企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从2005年1月我到任之后,我们就对企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认为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不能只做国家的金税工程,不能只做税务业务,如果那样的话,倘若有一天税务行业这块业务趋向饱和,或者是有其他竞争对手再进入,航天信息何去何从?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思路,就是走“相关多元化”的扩张之路,在将金税工程做实、做专、做精的同时,再用我们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利用渠道优势开展“相关多元化”产业。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不断涉足其他业务领域,比如ERP管理软件、培训产业,也包括税务领域的其他业务,包括地税征管系统、地税的收款机系统等。可以说十年来航天信息最大的成就在于,我们提供了一把坚利的杀手锏,为国家税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刘保华:航天信息今年迎来了十岁生日。对于一家以创新立业的企业,这十年发展中你认为最自豪的创新又是哪些?
刘振南:作为一家以信息安全见长的IT企业,航天信息的技术创新一直在持续。依靠创新,我们研发出了中国最先进、容量最大、运算速度最高的安全芯片,在防伪税控金税卡中成功替代了美国芯片品牌,而且这款芯片还可以用于其他的安全解码设备。芯片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公司在信息安全领域深厚的基础,是我们一个代表性创新。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创新出基于互联网时代B/S架构的财税一体化软件。此外,我们还牵头组织了国家两个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们在自己的主业税务领域中也是不断加大投入与研发力度,对防伪税控系统进行不断完善与升级,根据现实需求研发更为科学和更为人性化的功能模块:一机多票既可以开增值税发票,又可以开普通发票;红字发票管理系统在原来的防伪税控系统只管控蓝字发票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退票的红字发票;汉字防伪技术使票面更多的信息能够通过汉字加密方法管控起来,从而使得造假者无机可乘;提供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开票系统等。所有这些保证了我们在防伪税控系统业务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技术创新,航天信息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更制定了人才激励政策予以保障。技术创新还必须要有制度、规范、机制,以及组织结构的保障。我们建立了四层架构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院专注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共性技术研发,确保基础技术能够不断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事业部和产品公司,如防伪税控事业部、电子产品事业部等业务部门,是把共性的核心技术产品化,推向市场,创造价值;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单位负责实施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还和中科院研究所、大专院校、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所密切合作。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我们更要强调的是管理创新。这也是最大的、最值得骄傲的创新。作为企业CEO,我追求的是“无为而治”,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无为而治”并非不去作为,而是要做到公司的各个业务群沿着各自的轨道有序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刘保华:你的话让我深有感触,美国战略大师伊戈尔·安索夫认为成功企业需要具备三种素质——战略、组织、品质。航天信息的战略和组织已经非常清晰,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
刘振南: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走不远的。航天信息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除了继承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之外,还有四个内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我们是靠创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理念根植在每一个航天信息人的心中。第二就是协同,从研究院、事业部到分(子)公司,再到外围的大专院校、研究所,都要协同合作。第三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同员工要亲如一家。第四就是营造一种激情文化,IT企业由年轻的团队组成核心力量,做事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往前冲,体现整个公司积极向上的氛围。
百亿发展空间
刘保华:你在刚刚结束的航天信息十年庆典仪式上表示,“十二五”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要翻一番,从100亿元发展到200亿元,这个挑战还是很大的。那么这个计划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刘振南:发展目标归根结底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从2007年的48亿元发展到今年近100亿元,三年翻一番。那么我们用五年再翻一番,能不能做到?在资本市场上,航天信息是比较稳健或者保守的,说出去的话要兑现。尽管很多人说有压力,我认为200亿元是可以做到的。那要怎么做到?一是现有业务的拓展和巩固,二是培育新的业务。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除了IT技术本身的积淀,还有服务于全国的营销渠道和服务体系。在业务布局上,航天信息一定是走“相关多元化 ”的战略发展路线。
刘保华:在你的理想当中,航天信息的产品和业务布局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
刘振南:公司布局三大领域,一是电子政务,二是企业信息化,三是个人消费类产品。
其中,电子政务又可以拓展出很多细分市场,比如税务行业就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应用领域。在税务的优势领域,我们要一直站在市场最前沿,依靠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让别人永远跟在后面。防伪税控业务今年发展良好,国家税制改革显现了它强大的效力,交税户数多了,这也是防伪税控系统功能强大带来的效应。第二,国家的税制改革后,其他的税种可能也要走向增值稅,这也增加了我们的核心业务。地税信息化水平比国税要薄弱,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国税总局明确要以信息控税,网络开票系统、税控收款机方面我们都走在市场前沿。以税控收款机为例,去年销售3万多台,而今年仅仅后两个月,预计就要五六万台,全年达到八九万台。明年更多的省份将推广税控收款机,所以税务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公安业务领域,针对旅馆业和新开拓的娱乐业、内保业等,我们有了完善的技术方案,在相关省份已经推广,还有很多省份没有推开,这也是成长机会。在公安业务方面,我们把重心落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国家提出的改革户籍制度,这与流动人口管理结合起来,不仅带动了“金盾”业务,也促进了“金卡”业务的发展,这是又一个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再比如我们传统的交通业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势不可当,虽然高速公路中应用的传统系统中我们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下一步ETC不停车收费、交通路径识别等又是新的领域。铁路旅客票实名制问题,又催生了RFID技术制造的客票和相关系列产品。中国高速交通网的发展,必然催生我们这样的专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商。
我们最近进入了国家的粮食信息化工程。航天信息已经完成了国家第一个数字化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如果推广到全国,又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田间到粮食仓储,从粮食物流运输到终端消费,通过信息化手段管控,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应用。所以电子政务是规模巨大的产业。
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的ERP系统按模块化设计,除了进销存之外,把制造模块、人力资源模块都放进去,这些模块可以按需选择拆卸,是柔性结构。物料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的信息化设备等,都能发挥航天信息的营销服务体系优势。所以企业信息化,也是大有文章可做。同时我们还有面向财税人员的职业培训产业,这块业务的重点不在于销售收入,而在于利润贡献,所以培训也是未来的一个产业。
在个人消费终端领域,航天信息不一定做手机,但是可以做增值业务,比如手机支付、卫星应用等,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航天信息未来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上述三个领域,如果说各个方面都能按照这些思路做好,那就不仅仅是200亿元的规模。当然这些领域中可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们还是有信心通过这些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在无为而治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刘保华:云计算改变了企业架构,这是未来发展趋势。那么航天信息将怎么迎接这样的一个企业级架构革新的契机,有没有规划和技术储备?
刘振南:我想不仅是企业、政府甚至是家庭都会面对这一信息架构的革命。航天信息做到了基于B/S架构的ERP,今后它将发展成为一种多组织调用的技术方案,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前进入到云时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云计算也好,物联网也罢,所产生的巨大信息量必然存在信息存储的问题,因此航天信息也已经介入到网络存储领域。此外,云计算和物联网也都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迫切的安全问题,所以在信息安全领域,我们坚持从核心技术做起。比如安全芯片,我们从算法做起,从安全的传输标准做起。这恰恰给了航天信息这样以安全见长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成本与服务的双赢
刘保华:从全球角度来看,航天信息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是一种成功率最高的企业发展模式。向服务转型是多数IT企业的发展方向,航天信息如何面对在服务方向上的跨越?又将如何完成从电子政务市场向竞争性的企业市场的跨越?
刘振南:实际上,航天信息不存在这样的跨越,因为从诞生之时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必然是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举,而且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多是企业客户。要保证这些庞大的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资源整合力度。对于税务服务,我们有一整套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法则,这个服务体系是全国性的,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基础了,下一步就是怎样让它的服务能力更强、涉足领域更广,满足各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政务系统的需求。
今后的物联网体系、粮食产业等都依赖于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上加入新的业务与功能,并且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品质。围绕着服务,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呼叫中心,全国各地都有,总部呼叫中心负责这些分中心服务能力的培养和监督。
刘保华:服务目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开始容易,但随着客户需求复杂度的提高,服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航天信息的业务涉及到这么多行业,产品线也很长,后台产品的开发机制是怎么建立的?怎么平衡服务规模化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的关系?
刘振南:公司已经建立起7×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体系,这套体系也有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的积累,有新的业务加入就可以摊销其他业务服务的成本,因此我们的竞争优势之一就在于服务成本肯定比其他IT外包服务企业要低。
服务规模化方面,我们要把渠道或服务体系的力量用起来,把服务骨干培训好,再让骨干去培训他的团队,这就是种子工程。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比如航天信息的企业ERP软件,因为它是一种服务,那么推广它的这些人是销售人员也可能是服务人员,他们要对整个产品全面理解,能够针对于客户需求组织二次開发,也就是解决客户个性化问题,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四层架构研发体系。总部开发,但是公司各地服务体系必须要具备适应于当地企业用户的开发能力,满足它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记者手记
刘振南的“无为而治”
企业创新在于领导者的思维和理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者的性格决定了企业文化,领导者的大格局和大视野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管理创新是刘振南深感自豪的一件事。作为航天信息的总舵手,他对管理创新的理解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无所为,而是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能够“明方向,知途径”,这是刘振南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他认为,让航天信息的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沿着什么途径走,是企业成立十年来的一大成就。
如何铺设企业、部门甚至是个人的路径轨道,如何制定轨道运行的规则制度,如何监控把握各种风险点……达到无为而治,是最智慧、难度最高的、效果最好并且最自然的一种领导方法。在不该为的时候就不为,在该为的时候就要为,这是恰到好处的管理。尽管刘振南坦陈,航天信息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无为而治,但是他心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靠创新使企业管理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是高效的,这也是企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