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增加师生互动,以动促学,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互动;激趣;创新;和谐发展
【前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在新课标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的资源,是数学课程的共同创造者。但是,新课标并没有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引导、启蒙学生中对学生质量负责的同时还要注重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增加师生互动,以动促学,全面和谐发展。
一、动中激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始,出示荷塘青蛙图,并让学生回忆有关青蛙的儿歌,当学生说出“数青蛙”儿歌后,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们集体将这首歌曲唱一遍,当唱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时,教师激趣:“大家看,荷塘里有这么多的青蛙,我们能不能用儿歌的方法把青蛙的每部分唱出来呢?”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开头青蛙数目小的时候还能说唱自如,越到后面就越觉得有困难。最后,老师设疑“在青蛙各部分说唱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将活动引向知识点,并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和迫切的学习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亲身体会运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使教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动中求知
教学中常常会有一种感受: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教学目标,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一些可能成功的、有挑战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感受数学奥妙的同时悟出新知。
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课中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测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并讨论验证的具体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兴趣盎然,各自在草稿本上画了几个任意的三角形。有的运用手中的量角器,量出所画三角形的各内角,并运用求和的方法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和;有的将三角形的各内角剪下,利用拼凑的方法验证各三角形内角的和。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将大家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通过归纳发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其3个内角的和都为180度”。
三、动中明理
“算理”在计算课程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在学习算理课程或概念课程时,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学习和思考,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制,进而影响概念的掌握,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更灵活的运用。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才能保证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样计算14×2?使学生明白14是由一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是多少,再算2个4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起来。写成算式是:10×2=20,4×2=8,20+8=28。实际上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过程体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先运用已学过的算理知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再要求每位学生一边大声的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自己出题同桌口头述说算理进行互相巩固。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和动手,并自己出题解答,能使学生在描述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动中明理才能真正的把算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四、动中创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鲜明地指出了“课堂教学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要求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操作中进步,在互动中创新。
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出示一个被平均分为16份的圆,引导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每一份看成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两条等边就是圆形的半径,一段弧就是三角形的底边也就是πr∕8。接着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将准备好的模型拼成已学的图形(平行四边形)。补充圆面积不同方法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巡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鼓励学生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形(三角形、梯形),又要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在一部分学生拼出一个图形后,还要鼓励他们能不能在继续探究,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其他图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凑,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知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奥妙,体会一题多解的乐趣,在探索研究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在学生成长学习生活中起着莫大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论】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一些既有情趣又有发人深思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探索气氛,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互动的情境之中,以动促学,使学生逐步养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子双,周佩青,钱丽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社,2008年1月:1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4
[3]胡涛.《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A].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34
[4]王丽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年(07)
[5]刘洪璐.《数学教学中的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
[6]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1.
【关键词】互动;激趣;创新;和谐发展
【前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在新课标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的资源,是数学课程的共同创造者。但是,新课标并没有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引导、启蒙学生中对学生质量负责的同时还要注重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增加师生互动,以动促学,全面和谐发展。
一、动中激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始,出示荷塘青蛙图,并让学生回忆有关青蛙的儿歌,当学生说出“数青蛙”儿歌后,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们集体将这首歌曲唱一遍,当唱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时,教师激趣:“大家看,荷塘里有这么多的青蛙,我们能不能用儿歌的方法把青蛙的每部分唱出来呢?”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开头青蛙数目小的时候还能说唱自如,越到后面就越觉得有困难。最后,老师设疑“在青蛙各部分说唱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将活动引向知识点,并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和迫切的学习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亲身体会运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使教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动中求知
教学中常常会有一种感受: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教学目标,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一些可能成功的、有挑战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感受数学奥妙的同时悟出新知。
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课中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测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并讨论验证的具体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兴趣盎然,各自在草稿本上画了几个任意的三角形。有的运用手中的量角器,量出所画三角形的各内角,并运用求和的方法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和;有的将三角形的各内角剪下,利用拼凑的方法验证各三角形内角的和。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将大家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通过归纳发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其3个内角的和都为180度”。
三、动中明理
“算理”在计算课程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在学习算理课程或概念课程时,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学习和思考,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制,进而影响概念的掌握,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更灵活的运用。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才能保证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样计算14×2?使学生明白14是由一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是多少,再算2个4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起来。写成算式是:10×2=20,4×2=8,20+8=28。实际上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过程体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先运用已学过的算理知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再要求每位学生一边大声的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自己出题同桌口头述说算理进行互相巩固。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和动手,并自己出题解答,能使学生在描述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动中明理才能真正的把算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四、动中创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鲜明地指出了“课堂教学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要求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操作中进步,在互动中创新。
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出示一个被平均分为16份的圆,引导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每一份看成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两条等边就是圆形的半径,一段弧就是三角形的底边也就是πr∕8。接着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将准备好的模型拼成已学的图形(平行四边形)。补充圆面积不同方法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巡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鼓励学生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形(三角形、梯形),又要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在一部分学生拼出一个图形后,还要鼓励他们能不能在继续探究,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其他图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凑,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知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奥妙,体会一题多解的乐趣,在探索研究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在学生成长学习生活中起着莫大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论】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一些既有情趣又有发人深思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探索气氛,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互动的情境之中,以动促学,使学生逐步养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子双,周佩青,钱丽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社,2008年1月:1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4
[3]胡涛.《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A].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34
[4]王丽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年(07)
[5]刘洪璐.《数学教学中的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
[6]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