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和谐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和谐发展观,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使命观。和谐发展观的使命在于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发展观的使命观还要求和谐发展观要积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要维护学校稳定大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的平台,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学生生命财产的安全,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
一、加强高校的教学改革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时期经济建设要求高校培养素质型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拓宽专业面,注重实践,开辟第二课堂,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校园的和谐。
(一)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如果不同时开展教育思路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道理说不清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积极性难以调动,改革的结果也难以预料。可以说,教学改革过程始终伴随着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二)拓宽专业面,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高等学校要拓宽专业面,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所谓“基础性”,是指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基础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基础理论高度概括了本学科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原理,掌握了基础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所谓“综合性”,是指高等学校必须重视传授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知识。当代科学知识总体化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整体化的知识结构。
(三)改革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提倡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参与型”教学环境,或者称之为“对话型”教学环境。具体的做法就是推行小班上课或大班上课、小班辅导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交流和汇报学习体会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加强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筑和谐的基础。首先,充分重视学术道德和教风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来培养人才。大学教师要不断增强献身教育、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风范等各方面自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通过良好的教风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此带动整个学校学风建设。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和规范管理中优化学风。
二、加快高校管理服务体制的改革
(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更新手段、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使高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从高校内部来说,行政管理体制的首要任务是校级决策与管理。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保证高校的有效运作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校级决策与管理应形成以行政为主、权力相对分散的相互制约机制。
(二)改革高校招生中的工作体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中,招生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加强招生制度建设,促使个体行为融于集体的事业之中,使招生管理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招生工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首先加强集体意识,招生整体任务的完成最终还是依赖于招办的每一个成员。其次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招生工作领导者的思想道德和品质、业务水平、思维方式、个人素养和科学管理能力等直接影响招生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最后要学习现代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
(三)高校后勤体制的改革。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近年来最重要也是成绩最显著的改革之一。高校后勤实体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剥离,使学校减少风险。后勤实体如果不注册成独立法人,其在法律上仍未与学校真正分开,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连带责任。改革的突破口应选择后勤实体的法人注册,通过法人注册带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建设、企业化运营和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其它相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革。
(四)改进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实践证明,高校保卫队伍是维护高校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随着人们依法治国思想的深入和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增强,加快高校公安管理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否则,依法治校,“谁主管谁负责”将成为空话。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实现科技“强警”。其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加强保卫队伍自身建设。最后,加强校园安全文明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表明,要搞好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师生员工的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等各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关键。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对每一所大学而言,教师的数量、层次和素质决定了其学科层次、学术水平、学生质量、学校地位及和谐校园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我国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认真推行教师聘任制度。高校教师聘任制就是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校根据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岗位的职责、条件和任期,采取聘任的方式,聘请具有任职条件的教师来完成工作的一项制度,它包括高校教师的职务设置、职务聘任、聘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制度跟以前职称评聘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打破了以前职称的终身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将岗位需求与教师水平相挂购,可以低聘或高聘,这种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力保证,通过岗前培训、业务培训、能力培训、出国进修等,促使教师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在当前国际交流频繁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掌握世界先进知识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队伍的优化,需要优良的内、外环境,因此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国内的许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学术环境建设不尽如人意、学术氛围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教师的成才环境。
(四)建立奖励机制,大力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的高校对获得重大科研成果、主持重要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的教师予以重奖。引进人才工程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当前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式下,如何发挥高校的优势,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很多高校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并在住房、职务聘任、家属安置等方面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发展。
四、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
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单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理的竞争。也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的竞争。和谐校园的发展,需要学校诸多方面的发展,譬如,学校行政机构的和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等,这一切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子课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的和谐发展度无形中折射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度。
(一)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教师们面临的教育挑战也越来越强。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课时数量、教学质量、科研、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家庭、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压力。有调查表明,40%左右的教师表示,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不愿意再选择做教师。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厌烦心理、追求完美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否通过口头、肢体语言、心态反映到其教学和工作中,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公正与偏见、欣赏与鄙视、赞扬与批评可能会成就一部分学子,但也会打击另一部分学生,从而使学生成长在不平等的心理环境中。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只有始终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心教师的生活,身体和心理健康,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建设和谐校园。
(二)要保证学生的健康心理,这是建设和谐校园主要阵地。学生心理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建设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抓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健康,才能和谐,才能持续发展。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成长期,心理方面的问题较多,由此而导致的违纪现象很多。心病重在疏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并定期开心理健康讲座;组建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为“心”护航、用“情”育人,这种教育新模式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特征和本校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校园文化以其相对独立性、统一性、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等独特的风格,作用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和谐上。一是观念的和谐。这里所说的观念包括价值观念、哲学观念、道德观念。二是“环境”的和谐。就是要营造风光秀丽的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亲近师生、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景观环境,营造师生高品位、高情操的人文环境,营造师生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人际环境,营造积极向上、自觉主动、善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营造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爱岗爱校、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作和管理环境。三是“人”的和谐。就是要使学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职权分明、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积极主动地融洽干群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达到师师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干部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主义和谐社会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熊月之主编.《和谐社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4.席酉民,唐方成,郭士伊著.《和谐理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何昭红,覃卫国.《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6.任定保.《建设和谐校园》,四川教育2005年 05期.
7.黄海强.《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4日.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加强高校的教学改革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时期经济建设要求高校培养素质型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拓宽专业面,注重实践,开辟第二课堂,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校园的和谐。
(一)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如果不同时开展教育思路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道理说不清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积极性难以调动,改革的结果也难以预料。可以说,教学改革过程始终伴随着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二)拓宽专业面,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高等学校要拓宽专业面,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所谓“基础性”,是指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基础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基础理论高度概括了本学科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原理,掌握了基础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所谓“综合性”,是指高等学校必须重视传授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知识。当代科学知识总体化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整体化的知识结构。
(三)改革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提倡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参与型”教学环境,或者称之为“对话型”教学环境。具体的做法就是推行小班上课或大班上课、小班辅导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交流和汇报学习体会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加强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筑和谐的基础。首先,充分重视学术道德和教风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来培养人才。大学教师要不断增强献身教育、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风范等各方面自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通过良好的教风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此带动整个学校学风建设。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和规范管理中优化学风。
二、加快高校管理服务体制的改革
(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更新手段、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使高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从高校内部来说,行政管理体制的首要任务是校级决策与管理。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保证高校的有效运作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校级决策与管理应形成以行政为主、权力相对分散的相互制约机制。
(二)改革高校招生中的工作体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中,招生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加强招生制度建设,促使个体行为融于集体的事业之中,使招生管理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招生工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首先加强集体意识,招生整体任务的完成最终还是依赖于招办的每一个成员。其次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招生工作领导者的思想道德和品质、业务水平、思维方式、个人素养和科学管理能力等直接影响招生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最后要学习现代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
(三)高校后勤体制的改革。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近年来最重要也是成绩最显著的改革之一。高校后勤实体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剥离,使学校减少风险。后勤实体如果不注册成独立法人,其在法律上仍未与学校真正分开,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连带责任。改革的突破口应选择后勤实体的法人注册,通过法人注册带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建设、企业化运营和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其它相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革。
(四)改进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实践证明,高校保卫队伍是维护高校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随着人们依法治国思想的深入和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增强,加快高校公安管理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否则,依法治校,“谁主管谁负责”将成为空话。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实现科技“强警”。其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加强保卫队伍自身建设。最后,加强校园安全文明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表明,要搞好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师生员工的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等各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关键。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对每一所大学而言,教师的数量、层次和素质决定了其学科层次、学术水平、学生质量、学校地位及和谐校园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我国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认真推行教师聘任制度。高校教师聘任制就是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校根据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岗位的职责、条件和任期,采取聘任的方式,聘请具有任职条件的教师来完成工作的一项制度,它包括高校教师的职务设置、职务聘任、聘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制度跟以前职称评聘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打破了以前职称的终身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将岗位需求与教师水平相挂购,可以低聘或高聘,这种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力保证,通过岗前培训、业务培训、能力培训、出国进修等,促使教师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在当前国际交流频繁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掌握世界先进知识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队伍的优化,需要优良的内、外环境,因此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国内的许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学术环境建设不尽如人意、学术氛围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教师的成才环境。
(四)建立奖励机制,大力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的高校对获得重大科研成果、主持重要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的教师予以重奖。引进人才工程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当前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式下,如何发挥高校的优势,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很多高校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并在住房、职务聘任、家属安置等方面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发展。
四、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
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单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理的竞争。也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的竞争。和谐校园的发展,需要学校诸多方面的发展,譬如,学校行政机构的和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等,这一切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子课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的和谐发展度无形中折射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度。
(一)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教师们面临的教育挑战也越来越强。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课时数量、教学质量、科研、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家庭、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压力。有调查表明,40%左右的教师表示,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不愿意再选择做教师。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厌烦心理、追求完美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否通过口头、肢体语言、心态反映到其教学和工作中,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公正与偏见、欣赏与鄙视、赞扬与批评可能会成就一部分学子,但也会打击另一部分学生,从而使学生成长在不平等的心理环境中。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只有始终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心教师的生活,身体和心理健康,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建设和谐校园。
(二)要保证学生的健康心理,这是建设和谐校园主要阵地。学生心理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建设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抓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健康,才能和谐,才能持续发展。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成长期,心理方面的问题较多,由此而导致的违纪现象很多。心病重在疏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并定期开心理健康讲座;组建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为“心”护航、用“情”育人,这种教育新模式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特征和本校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校园文化以其相对独立性、统一性、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等独特的风格,作用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和谐上。一是观念的和谐。这里所说的观念包括价值观念、哲学观念、道德观念。二是“环境”的和谐。就是要营造风光秀丽的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亲近师生、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景观环境,营造师生高品位、高情操的人文环境,营造师生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人际环境,营造积极向上、自觉主动、善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营造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爱岗爱校、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作和管理环境。三是“人”的和谐。就是要使学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职权分明、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积极主动地融洽干群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达到师师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干部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主义和谐社会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熊月之主编.《和谐社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4.席酉民,唐方成,郭士伊著.《和谐理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何昭红,覃卫国.《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6.任定保.《建设和谐校园》,四川教育2005年 05期.
7.黄海强.《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4日.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