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会考虑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凸现出来。
“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效率的低下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改使我们评价一节课的视角由传统的关注教师如何表现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活动。但这种认识也使我们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热烈程度,忽视活动本身的内容与价值,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热闹是他们的”,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
我以为,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形无神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学会做“减法”,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首先,要使课堂教学简单实在。
一、教学目标要简单实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抓住重点,根据单元、课文的要求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必大而全。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选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教材编者的编选意图以及学情,需要对这诸多方面分解把握而又要合而为一。思考过程虽然复杂,但最后呈现出的教学目标则应是简单实在便于操作的。如教学梁实秋的《雅舍》,就需要多方面搜集资料,深刻思考文本内涵及教材编选意图,最后设置出相应的教学目标:1.涵泳品味文本,体味作者随遇而安、隐忍豁达的情怀。2.学会运用一定方法鉴赏散文,进而具备鉴赏散文的技能。两个目标紧扣散文特征,又暗含“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既简单实在又便于操作。
二、课堂活动要立足于文本。新课改之后,语文课堂因各种各样的活动变得热闹了。但有些活动是与语文脱节的,如过分夸大“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热闹的历史课、政治课、戏剧课等,这就脱离了语文的范畴。比如教学《品质》,有的教师准备了十几张PPT,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的光芒”,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请学生分析这些图片的价值意义。虽然学生可能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也使课堂热闹了起来,却脱离了语言和文字的范畴。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在大量的基于文本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堂教学要小角度深切入。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无所不包,语文教学任务的无限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不少教师总希望课堂教学的时间能以一当十,于是在教学时就采取包办替代、一讲到底或者延长课时的方法,一篇短小的文章要讲一两节课,长点的文章讲个把星期还不够,总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讲全讲深,结果却适得其反。语文学科的任务需要阅读、理解,需要时间、经历,需要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学时切不可急于求成,面面俱到,必须简化设计,找小角度切入文本。如教学《雅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题切入,“舍”不“雅”,为何取题“雅舍”?然后让学生通过涵泳、品味文本解决这个矛盾,从而把握文本。小角度带出大主题,学生理解的是形象,触动的是灵魂。
四、不必要的环节和链接要减去。可以说,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净的;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环节太多、太复杂。有些教师不管教什么课文,开头都喜欢来一段录像,至少来一段音乐,令人莫名其妙。目标多了,必然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教学中的适时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链接的资料必须精心选择,控制总量,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果不能适时适度就如同叠床架屋、穿靴戴帽。
一位老师教学《我若为王》,先是补充了一段500多字的关于“王”的解说的历史资料,然后又链接《环珠格格》展示“王”“公主”“格格”的形象;结束教学时又链接了新闻报纸上三段材料。感觉整个教学就是在各种链接之间跳来跳去,不仅忽略了文本的深刻性,而且太多破坏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节奏的链接也常常会割裂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所适从。
五、多余的手段和形式要减去。从“本色语文”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的教学是越简单越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过多的手段而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教学李商隐的《无题》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歌意境。可是同时却用PPT一幕幕展现出他自己想象的故事情景,还深情地配上旁白。这样的手段和形式把一个好端端的本该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彻底破坏了。再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有的教师先来一段录像,在咿咿呀呀的唱腔里,学生追逐着演员曼妙的身姿,课堂是热闹了起来。但学生也丧失了咀嚼文字之妙、品味文本之美的机会。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在该减之列。
其次,要减少预设,多点生成。
教师总是善于在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后,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角度驱赶。师生互动的环节本是为了交流,为了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了这样一些教师那里,互动环节就变成只是要通过学生来展示教师的答案,不仅不能有异议,哪怕和答案同义异形的词语也一定要和教师预设的一模一样。这样的课堂貌似有了探究讨论、有了小组合作,那或许也只是有神无形,我们又怎么能在这样的课堂里见识学生生成的精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从知识的容器变成了各种链接的容器,需要在教师为了所谓的有效甚至高效而设置的各种“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层峦叠嶂” 的教学环节之间“忙于追赶、疲于应付”,他们怎么可能在我们精心安排的复杂、玄奥的学习障碍或陷阱前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呢?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又怎么不会被磨蚀掉?没有学习兴趣又何谈学习的有效呢?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切切实实给学生东西,而我们精简掉的正是那些流于表面的精彩。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精简,“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以文本为本;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以生本为本,促进学生动态的生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效率的低下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改使我们评价一节课的视角由传统的关注教师如何表现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活动。但这种认识也使我们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热烈程度,忽视活动本身的内容与价值,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热闹是他们的”,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
我以为,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形无神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学会做“减法”,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首先,要使课堂教学简单实在。
一、教学目标要简单实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抓住重点,根据单元、课文的要求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必大而全。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选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教材编者的编选意图以及学情,需要对这诸多方面分解把握而又要合而为一。思考过程虽然复杂,但最后呈现出的教学目标则应是简单实在便于操作的。如教学梁实秋的《雅舍》,就需要多方面搜集资料,深刻思考文本内涵及教材编选意图,最后设置出相应的教学目标:1.涵泳品味文本,体味作者随遇而安、隐忍豁达的情怀。2.学会运用一定方法鉴赏散文,进而具备鉴赏散文的技能。两个目标紧扣散文特征,又暗含“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既简单实在又便于操作。
二、课堂活动要立足于文本。新课改之后,语文课堂因各种各样的活动变得热闹了。但有些活动是与语文脱节的,如过分夸大“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热闹的历史课、政治课、戏剧课等,这就脱离了语文的范畴。比如教学《品质》,有的教师准备了十几张PPT,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的光芒”,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请学生分析这些图片的价值意义。虽然学生可能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也使课堂热闹了起来,却脱离了语言和文字的范畴。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在大量的基于文本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堂教学要小角度深切入。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无所不包,语文教学任务的无限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不少教师总希望课堂教学的时间能以一当十,于是在教学时就采取包办替代、一讲到底或者延长课时的方法,一篇短小的文章要讲一两节课,长点的文章讲个把星期还不够,总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讲全讲深,结果却适得其反。语文学科的任务需要阅读、理解,需要时间、经历,需要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学时切不可急于求成,面面俱到,必须简化设计,找小角度切入文本。如教学《雅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题切入,“舍”不“雅”,为何取题“雅舍”?然后让学生通过涵泳、品味文本解决这个矛盾,从而把握文本。小角度带出大主题,学生理解的是形象,触动的是灵魂。
四、不必要的环节和链接要减去。可以说,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净的;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环节太多、太复杂。有些教师不管教什么课文,开头都喜欢来一段录像,至少来一段音乐,令人莫名其妙。目标多了,必然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教学中的适时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链接的资料必须精心选择,控制总量,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果不能适时适度就如同叠床架屋、穿靴戴帽。
一位老师教学《我若为王》,先是补充了一段500多字的关于“王”的解说的历史资料,然后又链接《环珠格格》展示“王”“公主”“格格”的形象;结束教学时又链接了新闻报纸上三段材料。感觉整个教学就是在各种链接之间跳来跳去,不仅忽略了文本的深刻性,而且太多破坏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节奏的链接也常常会割裂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所适从。
五、多余的手段和形式要减去。从“本色语文”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的教学是越简单越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过多的手段而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教学李商隐的《无题》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歌意境。可是同时却用PPT一幕幕展现出他自己想象的故事情景,还深情地配上旁白。这样的手段和形式把一个好端端的本该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彻底破坏了。再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有的教师先来一段录像,在咿咿呀呀的唱腔里,学生追逐着演员曼妙的身姿,课堂是热闹了起来。但学生也丧失了咀嚼文字之妙、品味文本之美的机会。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在该减之列。
其次,要减少预设,多点生成。
教师总是善于在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后,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角度驱赶。师生互动的环节本是为了交流,为了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了这样一些教师那里,互动环节就变成只是要通过学生来展示教师的答案,不仅不能有异议,哪怕和答案同义异形的词语也一定要和教师预设的一模一样。这样的课堂貌似有了探究讨论、有了小组合作,那或许也只是有神无形,我们又怎么能在这样的课堂里见识学生生成的精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从知识的容器变成了各种链接的容器,需要在教师为了所谓的有效甚至高效而设置的各种“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层峦叠嶂” 的教学环节之间“忙于追赶、疲于应付”,他们怎么可能在我们精心安排的复杂、玄奥的学习障碍或陷阱前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呢?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又怎么不会被磨蚀掉?没有学习兴趣又何谈学习的有效呢?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切切实实给学生东西,而我们精简掉的正是那些流于表面的精彩。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精简,“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以文本为本;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以生本为本,促进学生动态的生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