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声乐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被无数歌唱家不断创新,有了很多的流派。声乐在中国主要分为美声、民族、通俗,近年来又出现原生态唱法。那么中国的声乐学生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美声唱法的要点?美声训练又该从哪里入手呢?从教学实践出发,给出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 美声唱法;共鸣;声乐
中图分类号:J6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5—03
任何人都能发出声音,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的。美妙的歌声是无价之宝,能使歌者感到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观众之心。什么是一个正确的歌唱方法?如何才能唱出美妙的声音并一直保持声音的珠圆玉润?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歌剧的快速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教堂式的阉人歌唱已经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与艺术的繁荣。随着西欧歌剧的发展,对于歌唱技巧的探索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家和歌唱家根据作品与人们欣赏水平的要求,经过探索、创作、改进,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科学性的唱法。这种新的唱法更适应剧情的需要,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要。换句话说就是:美声唱法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个人的创造,而是很多作曲家、歌唱家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这就是美声唱法的表现力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
美声唱法的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质统一、气息通畅、声音连贯、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独特的咬字、声音有韧性与伸缩性、横试唱法和竖试唱法自如运用、巧妙运用哭腔等。
美声唱法的形成过程中,不只是追求声音。在美声唱法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现象:勃艮第乐派的音乐风格,标志着音乐史从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的音乐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弥撒曲的创作上。勃艮第乐派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在世俗歌曲——法语尚松的创作上。一般是三声部织体,高声部为人声,下面两声部为器乐。从勃艮第乐派开始起,它成为代表法国世俗音乐的重要体裁。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声音。后来也出现过以炫耀歌唱技巧脱离歌剧内容的时期,还曾出现注重歌词歌剧内容,不追求歌唱技巧的时期。现在人们接受美声唱法,是主张声情并茂的歌唱,不主张只追求声音美而忽略歌唱内容的表达。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也就是说,美声唱法从声音上分辨,就是真假声混合声区演唱。美声唱法从共鸣上区分,就是在歌唱中调动一切共鸣腔体。这种唱法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掌握和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歌唱训练来制造人们的嗓音,使自己固有的嗓音通过科学训练变成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着特有的“味道”的。
美声唱法到底该怎样训练?著名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认为声乐训练应该先从气息训练入手。伊丽莎白·舒曼说:“唱歌就是呼吸。”卡鲁索认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形体高大,身材适中的中国人在美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占到体力的优势。这就要求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合理运用自己的声音特色、体力特色进行声乐训练。美声歌唱的训练,首先是气息的训练。
1 呼吸的训练
很多声乐教师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也会强调学生“练声先练气”。那么到底该怎样去练习气息呢?很少有声乐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为学生讲解怎样练气,这就使美声唱法的训练走了一个弯路,往往是事倍功半。
笔者在声乐教学的第一课,会仔细为学生讲解并示范气息的训练,并把气息训练的日训练量当成一个常规的训练,强调学生要每日练习气息。往往当笔者做出“闻花”吸气的动作时,初学声乐的学生还不以为然;接着当他们看到笔者在那样的吸气状态下保持气息,用保持住的气息唱出长长的上行发生练习曲时,他们的不以为然的神态不见了,剩下的是钦佩的眼神和虚心求教的神态。就这样用先入为主的方式,笔者给学生示范了呼吸训练的基本环节:吸气——保持——呼气。
呼吸包括两个动作:一个是呼,一个是吸。歌唱时的吸气与平时的吸气方法差别不大,只差在歌唱时的吸气是更深一些。歌唱时的呼气与平时的呼气差别很大,歌唱时呼气的位置与平时呼气的位置不同:平时呼气可以不讲究位置,那样并不影响正常呼吸;歌唱时的呼气则不同,呼气要求用另外的力量去做,简而言之就是往下用力向外吐气。
呼吸训练首先要讲究呼吸的姿势,人站立起来,腰立起来,腰板挺直,脊柱上下拉伸开,肩膀打开放松,胸廓舒展打开,头微仰,下巴微收,目光平视稍高一点儿望向远方,整个人像向远方喊人一样,状态积极、精神抖擞、面带微笑,整个身体就像喊人前的吸开状态,气息就会吸进并保持在腰围和丹田;歌唱即呼气时要继续保持吸气状态,保持住腰围的膨胀和丹田的绷紧,在吸气状态下进行歌唱。气息训练一定要强调人体放松:脖子、肩膀、胸腔放松,自然呼吸,就是跟平时的呼吸一样,仔细体会呼吸时的感觉,不要加任何以前学过的呼吸,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就是平时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吸的时候会感觉到胸腔有向上向外扩张的感觉。
唱歌与说话不同,唱歌需要按照旋律的高低、长短、强弱来表现,不能像说话那样任意停顿,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连贯的气息来支持,这就是气息的保持。唱歌是以说话为基础的,既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又有乐句间的气口控制,又要像说话一样轻松、自然、协调,并尽量用最少气息和最少量的声带张力发出每个音,建立一个均衡的发声机理。气息的保持在吸气之后,当气沉丹田以后,并不是呼吸的最终目的,还要利用吸进去的这口气,把这口气转变成声音,在保持中呼气,呼气和保持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
歌唱的呼吸训练,无论用鼻呼吸还是用口呼吸,都应该保持既积极又放松的状态:必须心情安静、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一般强调吸气时横膈膜向下伸平,这样肺部就有更大的空间来收藏空气,以备唱歌时运用。
气息自始至终要有横膈膜、肋骨、背以及腰腹肌的支持,这样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就会音色明亮、音量宏大。在训练呼吸的时候,可以在面前点燃一支蜡烛,为了保持烛火在呼吸时不会左右摇摆,就会被迫控制呼吸的规律,有规律的气息可以定在胸部。保持在胸部的气息,保持相当的时间也不会感觉到疲倦。 学会了呼吸和保持气息,那如何分布一定量的气息,就成为正确歌唱的第一个条件。只要支持声音的气息量是装足的,越少用气息,就会唱得越好。原因有二:一是最少量的气息能将声音放在准确的音调上,它会发出一个指定音所需的、刚够多的振动,而不多发一点;二是最少量的气息也可起到平衡所有发声器官的作用。
美声歌唱最终还是要追求美的音色,美的音色离不开正确的发声和共鸣腔的正确运用。
2 发声与共鸣的训练
人类历史有多少人在歌唱发声艺术上探讨、研究、教学、实践、揣摩,直到如今被公认的最科学的、最美好的、最自然的歌唱发声法是意大利美声发声法。中国老一辈歌唱家向外国人学习美声唱法,大多数是从学唱外文歌曲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美声歌唱的发声、共鸣等技巧,都是外国教授用外语来教授。由于外语与中文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不同。有些老一辈学美声的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咬字不够好,吐字不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探讨声乐技巧的过程中,美声唱法咬字不准、吐字不清的问题成为声乐学家的研究方向。于是有的歌唱家试着把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借鉴到美声唱法中。美声唱法甚至借鉴了单弦、京韵大鼓等说唱艺术的咬字、吐字。
1)发声训练。发声必须均匀、连贯,没有断隔、凝滞或混浊的现象。发声前姿态的准备:身体保持自然、舒适、松弛;思想要集中;面部表情要自然放松、面带微笑;身体立直,上齿微露又有轻松感。身体的重心应放在足部的前部,初学者两足一前一后能使身体站立自然、稳定。
发声的训练还与口型、舌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一般声乐教师都提倡学生“打着呵欠歌唱”,这是对口型与舌的位置的具体要求。
2)共鸣的训练。共鸣器官是正确歌唱中最大的威力,它推动形成声音的量、质、美和所有心理学的特征,因此是歌唱中的最有价值的系数。
说到共鸣就必须谈到打开,只有通过打开才能把头腔、鼻咽腔和胸腔共鸣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共鸣腔。所谓打开就是像刚开始打哈欠那样打开下颌关节,每一个字都是在打开下颌关节的前提下松弛地演唱出来的。
一位学生学习声乐一年后,进步特别快。笔者很好奇地问他课下如何练声?原来这位学生酷爱游泳,每周都坚持游泳三次。他游泳的时候,边游边会在水下做发声练习曲,往往是唱完一句,再浮上水面换气,头沉到水里后接着练下一句。据他说,水下练声气息很通畅,胸腔共鸣也会被迫地主动工作,否则声音会被周围的水吸收。
为了安全考虑,这个水下练声的招数,笔者没有推荐其他学生实践,可它说明只要善于思考,美声唱法的练声和共鸣训练,一定会有学生自己的方法。
3 美声唱古韵的训练
歌曲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古典歌曲、神剧、近代歌剧、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近代歌曲及民歌,到了20世纪又有流行歌曲出现。
美声唱法主要演唱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德国的代表作家是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法国的代表作家为德彪西、拉威尔等。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由于文字上的困难,西洋歌者甚少采用。
而中国的声乐爱好者学唱美声唱法,同样也面临语言关的困难。不同的歌曲有不同表演方式,不同国家的艺术歌曲也有不同的风格。对于初学美声唱法的中国学生来说,唱原文的艺术歌曲,存在必然的困难。
一是语言的流利运用有困难。初学美声唱法的人,大多不会同时掌握多种外语,无论是德文歌曲,还是法文、意大利文歌曲,对于歌唱者来说,都不可能完美地理解歌词内容,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抑扬顿挫。这为学习美声唱法设置了一个语言上的障碍。
中国学生从小接受古诗词的滋养,使他们从小接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中国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比表达外语更透彻的能力。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有很多专家提出“用流行歌曲推广古诗词”的倡议。
观看一位声乐研究生的毕业演唱会,那位研究生是民族唱法,她的导师是美声唱法。演唱曲目中有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演唱者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了这首歌,无论是词韵的把握,还是曲调的起承转合,都演唱到无可挑剔的地步。跟她的导师交流如何训练民族唱法的学生唱美声,她的导师说,无论民族还是美声,气息的训练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声音的通道问题。一般用演唱古诗词的歌曲来训练民族唱法学生,这样歌词的含蓄美和学生多年的文学修养,使他会对自己的声音首先有一个筛选,于是不用导师要求他,他会自动改用美声的呼吸方式和发声方式去演唱歌曲。
这是一个变被动学习美声唱法为主动运用美声唱法的实例,也是中国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窍门,这样首先克服的是语言障碍。
声乐科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研究有了很多的相通之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随之兴起,比如蔡志忠以漫画的形式再现了《论语》等国学经典,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也被谱成很好听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星演唱经典诗文,由来已久,反响也很积极。这些对于学唱美声的青年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吸引力。
对于像《青花瓷》这类用古诗词方法写词的“中国风”歌曲,王登峰表示,无论语法如何,其风行说明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需求,而且这些歌曲本身对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起到积极作用。
用美声的发声方法和共鸣训练,让学生演唱中国古诗词谱成的艺术歌曲,对于初学声乐的中国学生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巨著《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一本著作,《红豆词》是《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的一首著名的词。学生对《红豆词》的演唱,就不仅仅停留在旋律的表现上,由于对著作本身的了解,加上对宝黛爱情的同情,在用美声唱法演唱《红豆词》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表达。这样就更容易寓情于声,以声表情。
从妇孺皆知的中国古诗词入手学习美声唱法,换一句话说,用美声唱古韵的方式学习声乐科学,探究声乐科学,可以让学生绕过语言障碍,直接接受科学的发声方法,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神秘境界。
声乐是一门科学,但不是一门玄奥的学科,只要掌握了它的学科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去研究、去实践,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著名的歌唱家,各自具有各自的风格,也拥有各自不同的声乐训练方法。正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所认为的:“最好自己批评自己,不必听别人批评,自己的批评是诚实的,别人的批评是不可靠的。”
一语道出声乐学习的真知灼见: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必模仿别人。那么“美声唱古韵”也就是笔者声乐教学创新的一个成功例案了。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马腊费奥迪 P M.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美声唱法;共鸣;声乐
中图分类号:J6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5—03
任何人都能发出声音,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的。美妙的歌声是无价之宝,能使歌者感到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观众之心。什么是一个正确的歌唱方法?如何才能唱出美妙的声音并一直保持声音的珠圆玉润?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歌剧的快速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教堂式的阉人歌唱已经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与艺术的繁荣。随着西欧歌剧的发展,对于歌唱技巧的探索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家和歌唱家根据作品与人们欣赏水平的要求,经过探索、创作、改进,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科学性的唱法。这种新的唱法更适应剧情的需要,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要。换句话说就是:美声唱法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个人的创造,而是很多作曲家、歌唱家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这就是美声唱法的表现力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
美声唱法的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质统一、气息通畅、声音连贯、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独特的咬字、声音有韧性与伸缩性、横试唱法和竖试唱法自如运用、巧妙运用哭腔等。
美声唱法的形成过程中,不只是追求声音。在美声唱法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现象:勃艮第乐派的音乐风格,标志着音乐史从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的音乐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弥撒曲的创作上。勃艮第乐派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在世俗歌曲——法语尚松的创作上。一般是三声部织体,高声部为人声,下面两声部为器乐。从勃艮第乐派开始起,它成为代表法国世俗音乐的重要体裁。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声音。后来也出现过以炫耀歌唱技巧脱离歌剧内容的时期,还曾出现注重歌词歌剧内容,不追求歌唱技巧的时期。现在人们接受美声唱法,是主张声情并茂的歌唱,不主张只追求声音美而忽略歌唱内容的表达。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也就是说,美声唱法从声音上分辨,就是真假声混合声区演唱。美声唱法从共鸣上区分,就是在歌唱中调动一切共鸣腔体。这种唱法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掌握和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歌唱训练来制造人们的嗓音,使自己固有的嗓音通过科学训练变成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着特有的“味道”的。
美声唱法到底该怎样训练?著名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认为声乐训练应该先从气息训练入手。伊丽莎白·舒曼说:“唱歌就是呼吸。”卡鲁索认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形体高大,身材适中的中国人在美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占到体力的优势。这就要求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合理运用自己的声音特色、体力特色进行声乐训练。美声歌唱的训练,首先是气息的训练。
1 呼吸的训练
很多声乐教师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也会强调学生“练声先练气”。那么到底该怎样去练习气息呢?很少有声乐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为学生讲解怎样练气,这就使美声唱法的训练走了一个弯路,往往是事倍功半。
笔者在声乐教学的第一课,会仔细为学生讲解并示范气息的训练,并把气息训练的日训练量当成一个常规的训练,强调学生要每日练习气息。往往当笔者做出“闻花”吸气的动作时,初学声乐的学生还不以为然;接着当他们看到笔者在那样的吸气状态下保持气息,用保持住的气息唱出长长的上行发生练习曲时,他们的不以为然的神态不见了,剩下的是钦佩的眼神和虚心求教的神态。就这样用先入为主的方式,笔者给学生示范了呼吸训练的基本环节:吸气——保持——呼气。
呼吸包括两个动作:一个是呼,一个是吸。歌唱时的吸气与平时的吸气方法差别不大,只差在歌唱时的吸气是更深一些。歌唱时的呼气与平时的呼气差别很大,歌唱时呼气的位置与平时呼气的位置不同:平时呼气可以不讲究位置,那样并不影响正常呼吸;歌唱时的呼气则不同,呼气要求用另外的力量去做,简而言之就是往下用力向外吐气。
呼吸训练首先要讲究呼吸的姿势,人站立起来,腰立起来,腰板挺直,脊柱上下拉伸开,肩膀打开放松,胸廓舒展打开,头微仰,下巴微收,目光平视稍高一点儿望向远方,整个人像向远方喊人一样,状态积极、精神抖擞、面带微笑,整个身体就像喊人前的吸开状态,气息就会吸进并保持在腰围和丹田;歌唱即呼气时要继续保持吸气状态,保持住腰围的膨胀和丹田的绷紧,在吸气状态下进行歌唱。气息训练一定要强调人体放松:脖子、肩膀、胸腔放松,自然呼吸,就是跟平时的呼吸一样,仔细体会呼吸时的感觉,不要加任何以前学过的呼吸,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就是平时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吸的时候会感觉到胸腔有向上向外扩张的感觉。
唱歌与说话不同,唱歌需要按照旋律的高低、长短、强弱来表现,不能像说话那样任意停顿,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连贯的气息来支持,这就是气息的保持。唱歌是以说话为基础的,既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又有乐句间的气口控制,又要像说话一样轻松、自然、协调,并尽量用最少气息和最少量的声带张力发出每个音,建立一个均衡的发声机理。气息的保持在吸气之后,当气沉丹田以后,并不是呼吸的最终目的,还要利用吸进去的这口气,把这口气转变成声音,在保持中呼气,呼气和保持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
歌唱的呼吸训练,无论用鼻呼吸还是用口呼吸,都应该保持既积极又放松的状态:必须心情安静、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一般强调吸气时横膈膜向下伸平,这样肺部就有更大的空间来收藏空气,以备唱歌时运用。
气息自始至终要有横膈膜、肋骨、背以及腰腹肌的支持,这样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就会音色明亮、音量宏大。在训练呼吸的时候,可以在面前点燃一支蜡烛,为了保持烛火在呼吸时不会左右摇摆,就会被迫控制呼吸的规律,有规律的气息可以定在胸部。保持在胸部的气息,保持相当的时间也不会感觉到疲倦。 学会了呼吸和保持气息,那如何分布一定量的气息,就成为正确歌唱的第一个条件。只要支持声音的气息量是装足的,越少用气息,就会唱得越好。原因有二:一是最少量的气息能将声音放在准确的音调上,它会发出一个指定音所需的、刚够多的振动,而不多发一点;二是最少量的气息也可起到平衡所有发声器官的作用。
美声歌唱最终还是要追求美的音色,美的音色离不开正确的发声和共鸣腔的正确运用。
2 发声与共鸣的训练
人类历史有多少人在歌唱发声艺术上探讨、研究、教学、实践、揣摩,直到如今被公认的最科学的、最美好的、最自然的歌唱发声法是意大利美声发声法。中国老一辈歌唱家向外国人学习美声唱法,大多数是从学唱外文歌曲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美声歌唱的发声、共鸣等技巧,都是外国教授用外语来教授。由于外语与中文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不同。有些老一辈学美声的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咬字不够好,吐字不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探讨声乐技巧的过程中,美声唱法咬字不准、吐字不清的问题成为声乐学家的研究方向。于是有的歌唱家试着把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借鉴到美声唱法中。美声唱法甚至借鉴了单弦、京韵大鼓等说唱艺术的咬字、吐字。
1)发声训练。发声必须均匀、连贯,没有断隔、凝滞或混浊的现象。发声前姿态的准备:身体保持自然、舒适、松弛;思想要集中;面部表情要自然放松、面带微笑;身体立直,上齿微露又有轻松感。身体的重心应放在足部的前部,初学者两足一前一后能使身体站立自然、稳定。
发声的训练还与口型、舌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一般声乐教师都提倡学生“打着呵欠歌唱”,这是对口型与舌的位置的具体要求。
2)共鸣的训练。共鸣器官是正确歌唱中最大的威力,它推动形成声音的量、质、美和所有心理学的特征,因此是歌唱中的最有价值的系数。
说到共鸣就必须谈到打开,只有通过打开才能把头腔、鼻咽腔和胸腔共鸣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共鸣腔。所谓打开就是像刚开始打哈欠那样打开下颌关节,每一个字都是在打开下颌关节的前提下松弛地演唱出来的。
一位学生学习声乐一年后,进步特别快。笔者很好奇地问他课下如何练声?原来这位学生酷爱游泳,每周都坚持游泳三次。他游泳的时候,边游边会在水下做发声练习曲,往往是唱完一句,再浮上水面换气,头沉到水里后接着练下一句。据他说,水下练声气息很通畅,胸腔共鸣也会被迫地主动工作,否则声音会被周围的水吸收。
为了安全考虑,这个水下练声的招数,笔者没有推荐其他学生实践,可它说明只要善于思考,美声唱法的练声和共鸣训练,一定会有学生自己的方法。
3 美声唱古韵的训练
歌曲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古典歌曲、神剧、近代歌剧、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近代歌曲及民歌,到了20世纪又有流行歌曲出现。
美声唱法主要演唱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德国的代表作家是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法国的代表作家为德彪西、拉威尔等。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由于文字上的困难,西洋歌者甚少采用。
而中国的声乐爱好者学唱美声唱法,同样也面临语言关的困难。不同的歌曲有不同表演方式,不同国家的艺术歌曲也有不同的风格。对于初学美声唱法的中国学生来说,唱原文的艺术歌曲,存在必然的困难。
一是语言的流利运用有困难。初学美声唱法的人,大多不会同时掌握多种外语,无论是德文歌曲,还是法文、意大利文歌曲,对于歌唱者来说,都不可能完美地理解歌词内容,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抑扬顿挫。这为学习美声唱法设置了一个语言上的障碍。
中国学生从小接受古诗词的滋养,使他们从小接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中国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比表达外语更透彻的能力。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有很多专家提出“用流行歌曲推广古诗词”的倡议。
观看一位声乐研究生的毕业演唱会,那位研究生是民族唱法,她的导师是美声唱法。演唱曲目中有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演唱者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了这首歌,无论是词韵的把握,还是曲调的起承转合,都演唱到无可挑剔的地步。跟她的导师交流如何训练民族唱法的学生唱美声,她的导师说,无论民族还是美声,气息的训练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声音的通道问题。一般用演唱古诗词的歌曲来训练民族唱法学生,这样歌词的含蓄美和学生多年的文学修养,使他会对自己的声音首先有一个筛选,于是不用导师要求他,他会自动改用美声的呼吸方式和发声方式去演唱歌曲。
这是一个变被动学习美声唱法为主动运用美声唱法的实例,也是中国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窍门,这样首先克服的是语言障碍。
声乐科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研究有了很多的相通之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随之兴起,比如蔡志忠以漫画的形式再现了《论语》等国学经典,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也被谱成很好听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星演唱经典诗文,由来已久,反响也很积极。这些对于学唱美声的青年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吸引力。
对于像《青花瓷》这类用古诗词方法写词的“中国风”歌曲,王登峰表示,无论语法如何,其风行说明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需求,而且这些歌曲本身对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起到积极作用。
用美声的发声方法和共鸣训练,让学生演唱中国古诗词谱成的艺术歌曲,对于初学声乐的中国学生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巨著《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一本著作,《红豆词》是《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的一首著名的词。学生对《红豆词》的演唱,就不仅仅停留在旋律的表现上,由于对著作本身的了解,加上对宝黛爱情的同情,在用美声唱法演唱《红豆词》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表达。这样就更容易寓情于声,以声表情。
从妇孺皆知的中国古诗词入手学习美声唱法,换一句话说,用美声唱古韵的方式学习声乐科学,探究声乐科学,可以让学生绕过语言障碍,直接接受科学的发声方法,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神秘境界。
声乐是一门科学,但不是一门玄奥的学科,只要掌握了它的学科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去研究、去实践,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著名的歌唱家,各自具有各自的风格,也拥有各自不同的声乐训练方法。正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所认为的:“最好自己批评自己,不必听别人批评,自己的批评是诚实的,别人的批评是不可靠的。”
一语道出声乐学习的真知灼见: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必模仿别人。那么“美声唱古韵”也就是笔者声乐教学创新的一个成功例案了。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马腊费奥迪 P M.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