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实践活动,在课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经历数学过程的机会、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做中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观,同时也倡导“教学做合一”。这些观点和理念在中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中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喜欢问为什么等。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让活动促进数学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应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的意义和数学的“理”,在活动中创新学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凸显教学做合一,实现做中学数学,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
学生只有想学、乐学,才会 “乐此不疲”。
(1)游戏法激发兴趣。要激发学生实践活动的欲望,游戏法是不错的选择。如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好动、喜欢玩、数学运算能力较差等因素,设计“20点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一位学生从扑克牌中抽取4张,A是1、J是11、Q是12、K是13,红色的记作负数,黑色为负数,学生随便采用什么计算方法,加、减、乘、除等任意选择使用,只要结果等于20就可以,看哪位同学先算出来。开展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内进行,也可在全班同时开展,学生玩这种游戏,不仅满足了学生玩的心理,还实现了“玩中学”之奇效。这种游戏经常开展,在课上、课外等经常性开展,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和享受成功的乐趣。
游戏法的活动在初中数学中很多,如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摸骰子”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能促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亲身体验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无穷,既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故事法激发兴趣。数学是严谨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数学不够理想,不是运算能力不强,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差、思维不够敏捷,从而对数学敬畏三分,认为数学难,难比登天。要解决这一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游戏法、故事法、竞赛法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数学教学中,可以借鉴、引用的故事很多,如“七巧板”的来历、“棋盘上的学问”等,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数学家的故事也数不胜数,如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情,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如学习“有理数”时,可结合《有理数的由来》的故事:有理数源于数学史上的概念,是整数a和非零整数b的比值,即a/b,希腊人认为是“成比例的数”。到了中国,翻译为“有理数”不是中国人的错误,是由中国传到日本,日本学者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日本学者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而是直接翻译为“有理数”和“无理数”,后又传到中国,继续延续错误。借助这个故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情境创设,温故知新
学习“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情境法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参与活动。
如用多媒体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调查,如灯泡的使用寿命、长江中的鱼数、全班同学观看“6 1”的收视率”等,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会时时刻刻遇到各种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许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正确的推断和合理的决策。对于数据的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普查,一是抽样,二者各有利弊,在生活中,有的适合用普查,而有些情况只能用抽样调查。如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不可能一个个去实验,因为这样的调查带有破坏性;长江中的鱼儿也不可能一个个都捕捞上来,因而只能用抽样调查。而全班同学对“6 1”的收视率适合普查。紧接着提出问题:普查和抽象调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讨论、探究,进而提出活动:请课后设计问卷,调查全班46位同学喜欢数学学科的情况。有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这个活动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调查方法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用的目的。
三、巧妙设计,促其创新
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动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其必要性。
如学习“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设计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圆和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构思出熟悉的生活情景,并设计出精美的图案,然后附上简短的解说词。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使课堂真正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有的同学拿出自己设计的图案,长长的方形池塘中,清水泛着涟漪,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一位女同学构思、设计了思念妈妈的杰作:卡通式的一位女孩,双眼噙满泪水,手捧一封书信,寥寥数语,尽是不尽的思念,书信中一颗心儿在哭泣,“妈妈,你回来吧,我想你!”的解说词,让人看了无不为之而动容。
这个活动,既实现了活动为主题的数学课堂,又通过活动,打造了有创意、有新意的数学课堂,更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特点,利用情境法、游戏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活动的意义,学会创新学习,在做中学数学,实现数学课堂和数学实践活动的完美整合,打造以活动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永.浅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2012(10).
[2]魏宏哲.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7).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安宜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做中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观,同时也倡导“教学做合一”。这些观点和理念在中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中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喜欢问为什么等。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让活动促进数学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应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的意义和数学的“理”,在活动中创新学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凸显教学做合一,实现做中学数学,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
学生只有想学、乐学,才会 “乐此不疲”。
(1)游戏法激发兴趣。要激发学生实践活动的欲望,游戏法是不错的选择。如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好动、喜欢玩、数学运算能力较差等因素,设计“20点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一位学生从扑克牌中抽取4张,A是1、J是11、Q是12、K是13,红色的记作负数,黑色为负数,学生随便采用什么计算方法,加、减、乘、除等任意选择使用,只要结果等于20就可以,看哪位同学先算出来。开展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内进行,也可在全班同时开展,学生玩这种游戏,不仅满足了学生玩的心理,还实现了“玩中学”之奇效。这种游戏经常开展,在课上、课外等经常性开展,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和享受成功的乐趣。
游戏法的活动在初中数学中很多,如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摸骰子”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能促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亲身体验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无穷,既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故事法激发兴趣。数学是严谨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数学不够理想,不是运算能力不强,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差、思维不够敏捷,从而对数学敬畏三分,认为数学难,难比登天。要解决这一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游戏法、故事法、竞赛法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数学教学中,可以借鉴、引用的故事很多,如“七巧板”的来历、“棋盘上的学问”等,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数学家的故事也数不胜数,如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情,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如学习“有理数”时,可结合《有理数的由来》的故事:有理数源于数学史上的概念,是整数a和非零整数b的比值,即a/b,希腊人认为是“成比例的数”。到了中国,翻译为“有理数”不是中国人的错误,是由中国传到日本,日本学者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日本学者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而是直接翻译为“有理数”和“无理数”,后又传到中国,继续延续错误。借助这个故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情境创设,温故知新
学习“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情境法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参与活动。
如用多媒体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调查,如灯泡的使用寿命、长江中的鱼数、全班同学观看“6 1”的收视率”等,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会时时刻刻遇到各种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许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正确的推断和合理的决策。对于数据的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普查,一是抽样,二者各有利弊,在生活中,有的适合用普查,而有些情况只能用抽样调查。如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不可能一个个去实验,因为这样的调查带有破坏性;长江中的鱼儿也不可能一个个都捕捞上来,因而只能用抽样调查。而全班同学对“6 1”的收视率适合普查。紧接着提出问题:普查和抽象调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讨论、探究,进而提出活动:请课后设计问卷,调查全班46位同学喜欢数学学科的情况。有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这个活动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调查方法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用的目的。
三、巧妙设计,促其创新
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动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其必要性。
如学习“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设计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圆和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构思出熟悉的生活情景,并设计出精美的图案,然后附上简短的解说词。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使课堂真正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有的同学拿出自己设计的图案,长长的方形池塘中,清水泛着涟漪,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一位女同学构思、设计了思念妈妈的杰作:卡通式的一位女孩,双眼噙满泪水,手捧一封书信,寥寥数语,尽是不尽的思念,书信中一颗心儿在哭泣,“妈妈,你回来吧,我想你!”的解说词,让人看了无不为之而动容。
这个活动,既实现了活动为主题的数学课堂,又通过活动,打造了有创意、有新意的数学课堂,更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特点,利用情境法、游戏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活动的意义,学会创新学习,在做中学数学,实现数学课堂和数学实践活动的完美整合,打造以活动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永.浅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2012(10).
[2]魏宏哲.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7).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安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