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中医正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男21例,女59例;年龄20~80岁,中位数55岁;左侧38例,右侧4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Melon分型,Ⅱ型21例、Ⅲ型23例、Ⅳ型19例、Ⅴ型17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前臂远端掌桡侧入路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第2天,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检查,对骨折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进行评价,并对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评价,X线片上骨折解剖复位67例、未达解剖复位13例,CT三维重建片上骨折解剖复位50例、未达解剖复位30例;2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1,P=0.002);对MelonⅡ型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X线片上骨折解剖复位18例、未达解剖复位3例,CT三维重建片上骨折解剖复位12例、未达解剖复位9例,2种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但分别对MelonⅢ型、Ⅳ型、Ⅴ型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2种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75,P=0.300;P=0.269;P=0.259)。术后内固定位置评价,X线片上内固定位置良好65例、内固定位置不佳15例,CT三维重建片上内固定位置良好52例、内固定位置不佳28例;2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3,P=0.020);但分别对各骨折分型(MelonⅡ型、Ⅲ型、Ⅳ型、Ⅴ型)患者的术后内固定位置进行评价,2种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79,P=0.079;χ~2=0.511,P=0.475;P=0.295;P=0.708)。骨折未达解剖复位者,多为粉碎的小骨块,无法有效固定;内固定位置不佳者,主要为螺钉外露、穿透关节面或进入关节腔。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评价,较X线检查更有利于发现骨折复位不良和内固定位置不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不同低频穴位电刺激方法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并对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与步行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优化治疗方案,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力依据
从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出发,针对广西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森林分类经营的分类系统、分类标准及商品林、生态公益林、兼融林的大体结构,并就广西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及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国家级名老中医浦家祚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其处方规律,探讨其治疗不寐的独到经验,为今后临证治疗不寐提供参考。方法:收
目的:周万松证明磁场可以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特别对骨折延迟愈合者,疗效尤为显著。由此,为提升骨折修复的速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而中医应用中草药通过内服或外用能
目的:通过观察“老十针”穴位埋线配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途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CT的评价及其临床预后情况。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评价及其临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选择我院的髋臼骨折手术患者66例作为
目的:对李敬林教授临床治疗不寐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传承李老师宝贵的学术思想、行医经验,为临床治疗失眠病提供具有指导性思路和参考方法。方法:在跟随吾师李敬林教授2年临
目的:通过4周的西医规范化治疗加中医针药联合法治疗,旨在降低血压,缓解焦虑抑郁状态,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精神、经济负担,从而拓展对高血压病的综合中医治疗手段,为制定“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腕舟骨骨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腕舟骨骨折术后复查的患者,行CT轴面平扫,然后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算法进行薄层重叠重建,将重建图像沿螺丝
中国武术是一种通过身体为载体来演绎攻防的东方人体文化,在有声的世界中传达着无声的信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的身体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