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李寨中学,立刻会被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所感染。
“学校选址于李寨村最低的地方,提取‘凹则盈’的思想,让学生懂得谦卑方可承载万物,低调尚得学业精进。”李寨中学将“以德立人”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各个方面。指着操场边的三棵法国梧桐树,校长冯留庆这样阐述:“近观是三棵树,远观则是一棵树,三合一的景象正好赋予学生要学会合作,以后不论身处哪个社会阶层、从事哪个职业,即使技艺精湛也绝不独领风骚,让学生知道‘红花仍需绿叶配’的道理。”———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是学校始终的追求。
李寨中学是一所山区乡办寄宿制中学,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全国中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发源地。自新课改以来,学校一直全力推进以劳动与技术课程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近年来,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李寨中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站在新时期农村教育应如何发展的高度看待并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劳动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一套有效制度、方法和措施,由此提炼出“基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支撑的劳动技术課程教学模式”。
劳动技术课程深深扎根于“三农”
尽管国家没有对劳动技术课程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在教育中城市教育居于强势地位,但李寨中学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城镇化浪潮来势汹涌,但新农村建设绝不会被遮掩,二者是并行不悖的。而李寨中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初中,学生都是来自周边的农家子弟,劳动技术课程首先就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着想。课程不仅是要符合当下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看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更要借此课程探索农村教育的发展道路。为此,李寨中学的劳动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都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凸显“农”字,并下大力建立起支撑课程发展的农业生产基地。
深深融入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一体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在冯校长看来,教育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构成要素之一,学校同样是社会职能部门。因此,学校积极展开与各级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乡镇政府在勾画发展蓝图时将其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县级政府的农业、科技等部门也鼎力相助;同时还有一些上级部门的援助,等等。在充分利用资源、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李寨中学做足了文章。
在获得投入的同时,李寨中学尤其注重输出———服务于社会。学校从三条渠道展开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接。首先,重视在校生的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学习与学生家庭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教学密切联系社会。其次,学校关心并积极引导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把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的硬任务。第三,发挥辐射作用,将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向专业户、示范户、往届毕业生传播推广。全乡建立了10个辐射推广点,学校还编印了“科技信息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将新技术传播给农民和家庭。
以课题为引领、科研为动力,带动劳动技术课程的发展
2000年,由教育界几位著名专家学者牵头申报并经批准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该课题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劳动技术课程的持续与深入发展,迄今已经滚动至“十二五”项目研究。李寨中学自“十五”项目启动之初即成为课题组成员,成为项目研究的实验校。学校借助这一平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包括:提升学校对劳动技术课程的理论认识,筑牢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时吸收项目研究的最新成果,据此调整、充实、改进和深化本校的劳动技术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获得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获得与其他地区同行们交流的机会,得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并得到帮助;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展示机会,得以发挥辐射作用。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理念和创新意识
“劳动技术课程绝不是把学生复制成其父辈乃至祖辈的初级劳动者,而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或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冯校长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他始终认为,学校不能满足于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劳动场所,而是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开阔眼界,紧紧追踪农业现代化的前沿信息。
为此,学校开辟了占地50亩的实验园区,建立起能够展现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的劳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现代农业技术实践的条件。在实验基地中,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花卉蔬菜无土栽培、土壤养分测定、生物防治、节水滴管、LED植物生长灯应用、蔬菜大棚二氧化碳施肥、蔬菜大棚昆虫授粉等实验项目。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开展了花卉组织培养实践活动;建立了无土栽培实验基地,开展了营养液膜、深水流、无土基质等多种方法的栽培实验和生产示范,进行蔬菜、花卉无土育苗实验,花卉水培实验;购置了土壤养分测定仪,建立了土壤测定实验室,开展了配方施肥的课题研究,对学校实验基地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对学生家庭及部分农户的土地进行了土壤养分测定,为农户合理使用肥料、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农业科学实验室,开展了配制蔬菜、花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实践活动,LED植物生长灯应用的实践活动,水培花卉水生根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实践活动,绿化苗木扦插育苗实践活动,蔬菜、花卉无土育苗的实践活动,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等。
“通过引进以上现代农业技术并开展现代农业科学实验,使师生和当地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及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与以上实践活动,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基地的实验及示范,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他们科学种田、增产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到这些改变,冯校长一脸的自豪。他说,这就是他努力想看到的结果。
建立专家引领下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团队 “我们急需培养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善于钻研业务的教师队伍。”冯校长注重教师团队建设,想方设法挖掘人才。
一是学校利用校本研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营造氛围,转变观念,提高全体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近几年,先后聘请了北京及省、市、县的有关专家到校进行专题培训,并先后派出5名骨干教师到北京教育学院、山西农业大学、运城盐湖中学等地学习。
二是从学校学科教师中培养劳动技术教育专职教师作为实施课程的主力军。学校把原来担任物理学科的教师和生物教师组织起来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正确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努力改变自身知识结构,逐渐胜任本职工作,并成为开展该学科课程的主力军。
三是学校从山西大学、山西农科院、北京大学、省教科院、中国教育学会等聘请有关教授、专家组成了专家团队,并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工作关系,他们在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多次来校培训教师、制定规划,确立研究课题,确定学校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成为学校开展该课程的另一支主力军。
此外,根据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的需要,聘请当地科研机构和技术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当地农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农业知识讲解和技术传授,成为开展课程教学的另一支重要教师队伍。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开展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让老师们始终明确: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继承和保持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在冯校长的理念中,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每班每周2节课,一节基础理论课和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在教材方面学校每学期在使用山西省编写的《劳动与技术》课本的同时,还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由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了《无土栽培》《蔬菜种植》《果树管理与嫁接》《中药材》《食用菌》等校本教材十余种、共计170余万字。教师们普遍能够在教学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法,贯彻“三贴近一进入”原则,即课程教学贴近学生的家庭生产生活、贴近当地农民、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生产实践。
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把基地所设置的实验项目均列为相关课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分解任务,每个学生都承担相应的任务,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如进行‘山楂树高枝换头嫁接’项目学习时,学生通过网上、书刊等途径查找到有关山楂嫁接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山楂嫁接的适宜时期、接穗的选择标准、高枝嫁接的基本操作方法、嫁接后管理等方面知识;通过认真观察教师现场示范,学生们亲自操作了果树的嫁接实践。通过嫁接实践,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嫁接山楂树的技术,更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访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农户沟通,相互之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对每一个项目的介绍,冯校长都是如数家珍。
为了探究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学生们选择了“N、P、K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利用身边的废旧容器种植了西红柿,分别施入氮肥、磷肥、钾肥、氮磷肥、磷钾肥、氮磷钾肥,观察各种实验设置的生长现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植物生长缺肥的表现,了解了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知道了配方施肥的原理。“通过参与这一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准确采集记录数据的严谨作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特别喜欢。”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教师们也都很开心。
由于劳动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密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地需求,学校普遍增强了为地方经济社會发展服务的意识。同时,学校也逐渐摸索出多条为当地有效服务的途径,包括:学校与农村企业合作培训学生,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与现实生存的多样选择;学校参与村、乡经济规划,促进村、乡经济结构调整;学校介入学生家庭生产,改善农民家庭收入等。在这方面,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教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放眼未来,李克强总理对李寨中学的祝福和期盼萦绕耳边:“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继续探索山区办学新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求实创新,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结合新时代新需求,我们将继续探索山区学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局中有所作为的新路子,不断地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冯校长说,为了李克强总理的期盼,李寨中学会不懈努力。
“学校选址于李寨村最低的地方,提取‘凹则盈’的思想,让学生懂得谦卑方可承载万物,低调尚得学业精进。”李寨中学将“以德立人”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各个方面。指着操场边的三棵法国梧桐树,校长冯留庆这样阐述:“近观是三棵树,远观则是一棵树,三合一的景象正好赋予学生要学会合作,以后不论身处哪个社会阶层、从事哪个职业,即使技艺精湛也绝不独领风骚,让学生知道‘红花仍需绿叶配’的道理。”———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是学校始终的追求。
李寨中学是一所山区乡办寄宿制中学,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全国中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发源地。自新课改以来,学校一直全力推进以劳动与技术课程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近年来,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李寨中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站在新时期农村教育应如何发展的高度看待并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劳动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一套有效制度、方法和措施,由此提炼出“基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支撑的劳动技术課程教学模式”。
劳动技术课程深深扎根于“三农”
尽管国家没有对劳动技术课程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在教育中城市教育居于强势地位,但李寨中学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城镇化浪潮来势汹涌,但新农村建设绝不会被遮掩,二者是并行不悖的。而李寨中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初中,学生都是来自周边的农家子弟,劳动技术课程首先就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着想。课程不仅是要符合当下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看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更要借此课程探索农村教育的发展道路。为此,李寨中学的劳动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都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凸显“农”字,并下大力建立起支撑课程发展的农业生产基地。
深深融入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一体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营养。”在冯校长看来,教育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构成要素之一,学校同样是社会职能部门。因此,学校积极展开与各级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乡镇政府在勾画发展蓝图时将其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县级政府的农业、科技等部门也鼎力相助;同时还有一些上级部门的援助,等等。在充分利用资源、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李寨中学做足了文章。
在获得投入的同时,李寨中学尤其注重输出———服务于社会。学校从三条渠道展开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接。首先,重视在校生的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学习与学生家庭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教学密切联系社会。其次,学校关心并积极引导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把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的硬任务。第三,发挥辐射作用,将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向专业户、示范户、往届毕业生传播推广。全乡建立了10个辐射推广点,学校还编印了“科技信息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将新技术传播给农民和家庭。
以课题为引领、科研为动力,带动劳动技术课程的发展
2000年,由教育界几位著名专家学者牵头申报并经批准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该课题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劳动技术课程的持续与深入发展,迄今已经滚动至“十二五”项目研究。李寨中学自“十五”项目启动之初即成为课题组成员,成为项目研究的实验校。学校借助这一平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包括:提升学校对劳动技术课程的理论认识,筑牢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时吸收项目研究的最新成果,据此调整、充实、改进和深化本校的劳动技术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获得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获得与其他地区同行们交流的机会,得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并得到帮助;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展示机会,得以发挥辐射作用。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理念和创新意识
“劳动技术课程绝不是把学生复制成其父辈乃至祖辈的初级劳动者,而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或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冯校长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他始终认为,学校不能满足于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劳动场所,而是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开阔眼界,紧紧追踪农业现代化的前沿信息。
为此,学校开辟了占地50亩的实验园区,建立起能够展现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的劳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现代农业技术实践的条件。在实验基地中,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花卉蔬菜无土栽培、土壤养分测定、生物防治、节水滴管、LED植物生长灯应用、蔬菜大棚二氧化碳施肥、蔬菜大棚昆虫授粉等实验项目。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开展了花卉组织培养实践活动;建立了无土栽培实验基地,开展了营养液膜、深水流、无土基质等多种方法的栽培实验和生产示范,进行蔬菜、花卉无土育苗实验,花卉水培实验;购置了土壤养分测定仪,建立了土壤测定实验室,开展了配方施肥的课题研究,对学校实验基地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对学生家庭及部分农户的土地进行了土壤养分测定,为农户合理使用肥料、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农业科学实验室,开展了配制蔬菜、花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实践活动,LED植物生长灯应用的实践活动,水培花卉水生根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实践活动,绿化苗木扦插育苗实践活动,蔬菜、花卉无土育苗的实践活动,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等。
“通过引进以上现代农业技术并开展现代农业科学实验,使师生和当地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及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与以上实践活动,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基地的实验及示范,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他们科学种田、增产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到这些改变,冯校长一脸的自豪。他说,这就是他努力想看到的结果。
建立专家引领下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团队 “我们急需培养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善于钻研业务的教师队伍。”冯校长注重教师团队建设,想方设法挖掘人才。
一是学校利用校本研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营造氛围,转变观念,提高全体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近几年,先后聘请了北京及省、市、县的有关专家到校进行专题培训,并先后派出5名骨干教师到北京教育学院、山西农业大学、运城盐湖中学等地学习。
二是从学校学科教师中培养劳动技术教育专职教师作为实施课程的主力军。学校把原来担任物理学科的教师和生物教师组织起来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正确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努力改变自身知识结构,逐渐胜任本职工作,并成为开展该学科课程的主力军。
三是学校从山西大学、山西农科院、北京大学、省教科院、中国教育学会等聘请有关教授、专家组成了专家团队,并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工作关系,他们在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多次来校培训教师、制定规划,确立研究课题,确定学校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成为学校开展该课程的另一支主力军。
此外,根据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的需要,聘请当地科研机构和技术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当地农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农业知识讲解和技术传授,成为开展课程教学的另一支重要教师队伍。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开展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让老师们始终明确: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继承和保持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在冯校长的理念中,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每班每周2节课,一节基础理论课和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在教材方面学校每学期在使用山西省编写的《劳动与技术》课本的同时,还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由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了《无土栽培》《蔬菜种植》《果树管理与嫁接》《中药材》《食用菌》等校本教材十余种、共计170余万字。教师们普遍能够在教学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法,贯彻“三贴近一进入”原则,即课程教学贴近学生的家庭生产生活、贴近当地农民、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生产实践。
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把基地所设置的实验项目均列为相关课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分解任务,每个学生都承担相应的任务,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如进行‘山楂树高枝换头嫁接’项目学习时,学生通过网上、书刊等途径查找到有关山楂嫁接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山楂嫁接的适宜时期、接穗的选择标准、高枝嫁接的基本操作方法、嫁接后管理等方面知识;通过认真观察教师现场示范,学生们亲自操作了果树的嫁接实践。通过嫁接实践,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嫁接山楂树的技术,更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访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农户沟通,相互之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对每一个项目的介绍,冯校长都是如数家珍。
为了探究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学生们选择了“N、P、K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利用身边的废旧容器种植了西红柿,分别施入氮肥、磷肥、钾肥、氮磷肥、磷钾肥、氮磷钾肥,观察各种实验设置的生长现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植物生长缺肥的表现,了解了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知道了配方施肥的原理。“通过参与这一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准确采集记录数据的严谨作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特别喜欢。”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教师们也都很开心。
由于劳动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密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地需求,学校普遍增强了为地方经济社會发展服务的意识。同时,学校也逐渐摸索出多条为当地有效服务的途径,包括:学校与农村企业合作培训学生,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与现实生存的多样选择;学校参与村、乡经济规划,促进村、乡经济结构调整;学校介入学生家庭生产,改善农民家庭收入等。在这方面,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教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放眼未来,李克强总理对李寨中学的祝福和期盼萦绕耳边:“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继续探索山区办学新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求实创新,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结合新时代新需求,我们将继续探索山区学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局中有所作为的新路子,不断地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冯校长说,为了李克强总理的期盼,李寨中学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