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衣艺不舍
香港艺术家一般生存空间非常小,一方面香港没有足够的艺术爱好者去支撑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本来这个城市就是功利主义挂帅,谁会关心艺术到底是啥呢?
留学英国的香港艺术家张韵雯也许早就知道这个现实,所以一早就不定位自己是哪类艺术家,她没有继承家族事业,而是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建立了“手帕工作室”。过去她做雕塑、多媒体、空间装置等等,现在开始设计服装,这种跨界的做法,估计只有像她这样难以琢磨的艺术家才可以。
她的衣服颇具特点,非常鲜明的颜色或图案,暗示你少点勇气是不行的(她用过钱币作为服装图案)。另外,雕塑感很强烈,立体的剪裁本身感觉就是一件艺术品穿在身上,或我们变成她设计的一件作品了?
其中Sacrifice系列就是取材于一个单亲妈妈如何把自己的衣服一点点剪下来变成女儿衣服的故事, 所以这些衣服设计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 你要把它们剪下才变成两件不同的衣服来穿,把衣服变成那么有故事感,相信只有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才可以。
食:食在香港
如果要选一个空间代表香港,我会毫不犹豫说是茶餐厅,亦西亦中的食物,筷子刀叉并用和讲求效率的服务,就是香港的缩影。茶餐厅的由来,就是香港历史的演变。在约半世纪以前,大排档一直提供便利的中式早餐,但从二战后,香港开始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上西方食物,但由于当时只有高级餐厅才有这些食物,而这些餐厅比较贵和不太欢迎中国人,所以冰室或茶餐厅的出现为香港人提供了实惠的西餐。
可惜的是,由于香港重建的速度快,留下来有特色的茶餐厅越来越少,油麻地庙街的美都餐厅也许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庙街是香港最平民的地方,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小摊,夜总会,风水师傅或民俗歌手,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背景,美都餐厅才可以从1950年开业维持到现在。
茶餐厅在楼梯间放了一些关于餐厅的剪报和老照片,或曾被杂志做访问的文章等。透过二楼转角无挡的铁框玻璃窗,可以看到整个庙街公园和夜市的活动。陈旧的收银机,颜色鲜艳的铺地瓷砖和马赛克,利用磨砂亚克力刻的餐厅名字,手写的菜单和价钱牌,吊在天花的大风扇……整体设计充满了电影感,这些材料很多已经变成绝版,所以美都餐厅也是一个小小历史展览馆。
住:年代情怀
如何在快速的城市中谈老情怀?王家卫的60年代情怀是一种方法,“住好啲”(粤语,意思是住好一些,英文店名叫G.O.D.)又是另一种可能了。
名建筑师杨志超毕业后开了这家以香港为主题的概念店,卖的东西非常广泛, 但一切都和生活有关。
他的设计带有很多香港60至80年代的元素,那是香港文化最丰盛的年代,虽然经济不是最发达,但东西设计富有人情味,非常讲究环保和风格的不拘一格。可以看到当时香港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这些元素随着国际化的东西慢慢被替换,或新一代根本没想延续这些精神。而G.O.D的诞生正好填补这个空虚。
也许店里的货品对于不是香港出生的人来说,第一眼难以找出共鸣,但不难发现店家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重组香港的元素, 例如把一些我们熟悉的街道照片变成墙纸或餐具, 或直接用新材料去重做某些生活用品, 或把口号变成衣服的logo,可以在作品上找到叫你一笑的幽默感。
行:城市慢游
香港是一个快节奏城市,但值得慢慢游赏。电车就是漫游城市的最佳选择。它是香港老交通工具之一,直到现在还在运营,低收费使它还有生存的空间。如今电车也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开派对、婚礼或者是城市慢游团。
有些电车车顶经过改造,变成露天车箱,游客可以在顶层边走边看香港的风景,这样一下子整座城市就和我们近距离接触,当经过某些高架或天桥的时候,犹如坐过山车,在那上面看看城市夜晚的星星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也当过几回这种慢游团的导游,作为建筑师,这样介绍香港建筑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城市是个永远发现不完的个体,相信电车慢游是一种另类运动的方式去体验我们已熟悉的环境。
香港艺术家一般生存空间非常小,一方面香港没有足够的艺术爱好者去支撑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本来这个城市就是功利主义挂帅,谁会关心艺术到底是啥呢?
留学英国的香港艺术家张韵雯也许早就知道这个现实,所以一早就不定位自己是哪类艺术家,她没有继承家族事业,而是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建立了“手帕工作室”。过去她做雕塑、多媒体、空间装置等等,现在开始设计服装,这种跨界的做法,估计只有像她这样难以琢磨的艺术家才可以。
她的衣服颇具特点,非常鲜明的颜色或图案,暗示你少点勇气是不行的(她用过钱币作为服装图案)。另外,雕塑感很强烈,立体的剪裁本身感觉就是一件艺术品穿在身上,或我们变成她设计的一件作品了?
其中Sacrifice系列就是取材于一个单亲妈妈如何把自己的衣服一点点剪下来变成女儿衣服的故事, 所以这些衣服设计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 你要把它们剪下才变成两件不同的衣服来穿,把衣服变成那么有故事感,相信只有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才可以。
食:食在香港
如果要选一个空间代表香港,我会毫不犹豫说是茶餐厅,亦西亦中的食物,筷子刀叉并用和讲求效率的服务,就是香港的缩影。茶餐厅的由来,就是香港历史的演变。在约半世纪以前,大排档一直提供便利的中式早餐,但从二战后,香港开始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上西方食物,但由于当时只有高级餐厅才有这些食物,而这些餐厅比较贵和不太欢迎中国人,所以冰室或茶餐厅的出现为香港人提供了实惠的西餐。
可惜的是,由于香港重建的速度快,留下来有特色的茶餐厅越来越少,油麻地庙街的美都餐厅也许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庙街是香港最平民的地方,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小摊,夜总会,风水师傅或民俗歌手,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背景,美都餐厅才可以从1950年开业维持到现在。
茶餐厅在楼梯间放了一些关于餐厅的剪报和老照片,或曾被杂志做访问的文章等。透过二楼转角无挡的铁框玻璃窗,可以看到整个庙街公园和夜市的活动。陈旧的收银机,颜色鲜艳的铺地瓷砖和马赛克,利用磨砂亚克力刻的餐厅名字,手写的菜单和价钱牌,吊在天花的大风扇……整体设计充满了电影感,这些材料很多已经变成绝版,所以美都餐厅也是一个小小历史展览馆。
住:年代情怀
如何在快速的城市中谈老情怀?王家卫的60年代情怀是一种方法,“住好啲”(粤语,意思是住好一些,英文店名叫G.O.D.)又是另一种可能了。
名建筑师杨志超毕业后开了这家以香港为主题的概念店,卖的东西非常广泛, 但一切都和生活有关。
他的设计带有很多香港60至80年代的元素,那是香港文化最丰盛的年代,虽然经济不是最发达,但东西设计富有人情味,非常讲究环保和风格的不拘一格。可以看到当时香港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这些元素随着国际化的东西慢慢被替换,或新一代根本没想延续这些精神。而G.O.D的诞生正好填补这个空虚。
也许店里的货品对于不是香港出生的人来说,第一眼难以找出共鸣,但不难发现店家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重组香港的元素, 例如把一些我们熟悉的街道照片变成墙纸或餐具, 或直接用新材料去重做某些生活用品, 或把口号变成衣服的logo,可以在作品上找到叫你一笑的幽默感。
行:城市慢游
香港是一个快节奏城市,但值得慢慢游赏。电车就是漫游城市的最佳选择。它是香港老交通工具之一,直到现在还在运营,低收费使它还有生存的空间。如今电车也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开派对、婚礼或者是城市慢游团。
有些电车车顶经过改造,变成露天车箱,游客可以在顶层边走边看香港的风景,这样一下子整座城市就和我们近距离接触,当经过某些高架或天桥的时候,犹如坐过山车,在那上面看看城市夜晚的星星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也当过几回这种慢游团的导游,作为建筑师,这样介绍香港建筑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城市是个永远发现不完的个体,相信电车慢游是一种另类运动的方式去体验我们已熟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