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生存环境、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存在各种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不仅妨碍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正确地理解与表达,而且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也会使人误入歧途。因此英语学习者应了解英汉互译中的“假朋友”,学会正确解读,并掌握其翻译技巧,以便促进英语学习,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假朋友 文化语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26-01
“假朋友”源于法国词语“Faux Amis”,在英文中被称为“false friends”。《环球英语的奥秘》一书的作者Roger E,Axtell(1997)将其定义为“Words in another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语境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本文将从词汇、句子和非语言交际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现象及其翻译。
一、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
(一)词汇层面上的“假朋友”
词汇层面上的“假朋友”主要有以下几类:颜色类、动物类以及数字类。
1.颜色类。brown sugar(红糖,不是棕糖);blacktea(红茶,不是黑茶);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不是白色的谎言);green hand(新手,不是绿手)。
2.动物类。black sheep(害群之马,不是黑羊);bull’s eye(靶心,不是牛的眼睛);goose flesh(鸡皮疙瘩,不是鹅肉);dog ear(书的折角,不是狗耳朵)。
3.数字类。six penny(不值钱,不是六便士);at sixes and seven(杂乱无章,不是六与七);nine tofive(上班时间,不是九比五)。
(二)句子层面上的“假朋友”
句子层面上的“假朋友”主要表现为一些短句的表达方式上。例如:Look out!当心!(不是“向外看!”);You can say that again!说得好!(不是“你可以再说一遍。”);It never rains bu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从不下雨,但是会下暴雨)。
(三)非语言交际层面上的“假朋友”
非语言交际中的“假朋友”现象主要存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同一手势语在不同的国家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翘大拇在中国表示“好”,用来称赞对方干得不错、了不起。英美人伸大拇指意为“It’s good”。但是在一些国家还有其他含义。比如,在日本表示“男人”“最高”;在韩国表示“首领”“部长”和“队长”;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则表示“祈祷命运”;到了法国、印度,在拦路搭车时可以使用这一手势;在尼日利亚又表示对远方亲人的问候。所谓“入乡随俗”,只有了解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才可以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二、“假朋友”现象成因
(一)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的观念,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线式的。圆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圈,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如昼夜交替、季节往复、月份轮流、年龄更迭、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西方人的线性时间观念认为时间像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线性时间观使时间得以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时间观念自然会塑造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二)思维方式
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同时又是思维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国人注重伦理,西方人注重认知:中国人注重整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假朋友”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如调虎离山“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thebase”。
(三)宗教信仰
由于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英语中许多词汇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例如:as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了解宗教文化差异能更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文化内涵。
(四)风俗习惯
民族习俗是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在该民族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并与民族心理紧密相联。因此,“假朋友”现象也源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差异。比如,中国人以米为主食,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因此汉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译时则相应地处理为“It is difficult to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不仅妨碍人们在英语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正确理解和表达思想,而且在文化交流和英汉互译等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也会使人误入歧途,甚至产生隔阂。英语学习者只有不断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意识,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重视文化语境的理解和认知,才不会被形形色色的“假朋友”陷阱所迷,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徐 澄.“假朋友”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
[关键词]假朋友 文化语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26-01
“假朋友”源于法国词语“Faux Amis”,在英文中被称为“false friends”。《环球英语的奥秘》一书的作者Roger E,Axtell(1997)将其定义为“Words in another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语境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本文将从词汇、句子和非语言交际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现象及其翻译。
一、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
(一)词汇层面上的“假朋友”
词汇层面上的“假朋友”主要有以下几类:颜色类、动物类以及数字类。
1.颜色类。brown sugar(红糖,不是棕糖);blacktea(红茶,不是黑茶);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不是白色的谎言);green hand(新手,不是绿手)。
2.动物类。black sheep(害群之马,不是黑羊);bull’s eye(靶心,不是牛的眼睛);goose flesh(鸡皮疙瘩,不是鹅肉);dog ear(书的折角,不是狗耳朵)。
3.数字类。six penny(不值钱,不是六便士);at sixes and seven(杂乱无章,不是六与七);nine tofive(上班时间,不是九比五)。
(二)句子层面上的“假朋友”
句子层面上的“假朋友”主要表现为一些短句的表达方式上。例如:Look out!当心!(不是“向外看!”);You can say that again!说得好!(不是“你可以再说一遍。”);It never rains bu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从不下雨,但是会下暴雨)。
(三)非语言交际层面上的“假朋友”
非语言交际中的“假朋友”现象主要存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同一手势语在不同的国家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翘大拇在中国表示“好”,用来称赞对方干得不错、了不起。英美人伸大拇指意为“It’s good”。但是在一些国家还有其他含义。比如,在日本表示“男人”“最高”;在韩国表示“首领”“部长”和“队长”;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则表示“祈祷命运”;到了法国、印度,在拦路搭车时可以使用这一手势;在尼日利亚又表示对远方亲人的问候。所谓“入乡随俗”,只有了解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才可以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二、“假朋友”现象成因
(一)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的观念,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线式的。圆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圈,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如昼夜交替、季节往复、月份轮流、年龄更迭、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西方人的线性时间观念认为时间像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线性时间观使时间得以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时间观念自然会塑造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二)思维方式
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同时又是思维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国人注重伦理,西方人注重认知:中国人注重整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假朋友”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如调虎离山“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thebase”。
(三)宗教信仰
由于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英语中许多词汇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例如:as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了解宗教文化差异能更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文化内涵。
(四)风俗习惯
民族习俗是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在该民族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并与民族心理紧密相联。因此,“假朋友”现象也源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差异。比如,中国人以米为主食,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因此汉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译时则相应地处理为“It is difficult to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不仅妨碍人们在英语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正确理解和表达思想,而且在文化交流和英汉互译等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也会使人误入歧途,甚至产生隔阂。英语学习者只有不断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意识,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重视文化语境的理解和认知,才不会被形形色色的“假朋友”陷阱所迷,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徐 澄.“假朋友”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