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楹联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学艺术、道德价值、礼仪习俗等,质高韵美的楹联对学生情操是一种美好的陶冶。学校以楹联为载体,深入挖掘楹联内隐的价值因素,通过实施楹联德育,弘扬国学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营造楹联教育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围绕楹联主题,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和设施,营造楹联特色教育氛围,让校园成为楹联教育的承载空间。
开设楹联园地,丰富楹联知识。每个班级通过在墙报开辟楹联专栏,介绍和分享学生收集和学习到的楹联知识,使学生在信息的整理和提取中感受到学习国学文化的愉悦。学校还在楼梯间层和走廊专门开辟了楹联宣传栏和悬挂楹联书法作品等,创设公共环境的楹联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知识的教化和楹联书法艺术的熏陶。
设置楹联展板,促进文化践行。学校将楹联教育与践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创建了以传统美德命名的楹联社,如爱博、尚礼、智信、浩然、廉俭等,每个楹联社都记录活动情况,不定期在走廊展板上展示,使学生享受到践行国学文化的快乐。
二、实现楹联教育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为此,学校立足学科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找准与楹联教育的结合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楹联教育的有效融合。
例如,语文学科注重普及楹联知识,提升学生的国学文化修养。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要求,分年段进行梯度不同的楹联知识渗透和学习:低年段重在激发兴趣,每学期每人至少能背诵5副楹联,讲述3个楹联故事;中年段能掌握基本的楹联知识,会对楹联进行填空、属对和引用;高年段能自行搜集和汇编楹联知识,整理成册,逐步学会欣赏和创作楹联。同时,学校建立楹联资源库,收集和整理语文教材中的楹联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楹联及楹联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不断丰富学生的楹联认知,提升他们的国学文化修养。
品德学科则挖掘每一单元每一主题蕴含的传统美德渗透点,搭建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楹联教育框架。教师将美德渗透点和相关的楹联及楹联故事相结合,拓展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坚定学生的道德意志,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外显进行铺垫。
品德课教师还结合教学目标,搜集相关楹联资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了系列广播稿,推出了“楹联小讲坛”。“小讲坛”中,既有对楹联分类、特点、修辞手法等知识的介绍,也有对名家楹联、名胜古迹楹联以及节日楹联的赏析,更有生动有趣的楹联小故事。虽然“小讲坛”每次只有十分钟,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楹联,加深了对国学文化的认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播结束前还安排了有奖问答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听广播的热情和专注度。
三、开发楹联教育校本课程
楹联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楹联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分年段开发了架构清晰、富有地域特点的楹联教育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楹联教育。
楹联教育校本教材以楹联为载体,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分低、中、高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目标,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勤、诚”等德育主题编写教材。每课包含德育学习主题阐释、楹联集锦、楹联故事、楹联知识、楹联实践、主题德育实践、思考题、评价、小链接等板块,内容既有楹联知识的渗透学习和实践,又兼顾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实践。
教材内容难度呈梯度上升。低年段重在激发兴趣,要求学生对楹联的起源、分类和特点等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背诵简单的楹联和讲述简单的楹联故事;中年段重在了解楹联的用字方法、修辞手法,能够理解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属对;高年段则重在了解和掌握楹联的基本作法,对好联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在目标设计上,低年段重在个人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认知,如珍惜时间、独立自理、勤思好问、感恩父母、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等;中年段则注重个人修养和行为的培养和形塑,如珍爱生命、言行一致、知错能改、勤俭朴素、尊老爱幼、关心集体等;高年段则注重社会层面学生美德的建构和修为,如修身立志、自尊自强、诚实守信、正义勇敢、热爱科学、关心公益等。
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楹联课程评价。如低年段背诵楹联、讲述楹联故事,采取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楹联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中,学校邀请家长通过直接评论或寄语的形式参与评价。父母和老师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楹联的热情。
四、开展楹联教育综合实践
1.楹联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将楹联教育和本土文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对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弘扬本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学校制定了《荔湾楹联研究性学习校本开发方案》,建立了爱博楹联社团,开展了荔湾楹联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分楹联索源、荔湾胜景、名人名联、商铺食肆、社区民俗5个小组,对荔湾楹联的历史沿革,全景风貌进行探究和搜集。如楹联索源小组主要通过搜集、整理荔湾楹联的发展资料,了解荔湾楹联的发展史;荔湾胜景小组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荔湾胜景”有关的楹联,挖掘楹联背后的故事;名人名联小组则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荔湾名人名联”,发掘荔湾名人与楹联的故事,认识荔湾深厚的人文积淀;商铺食肆小组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荔湾商铺食肆楹联”有关的资料,获取楹联基本知识,了解荔湾商业文化;社区民俗小组主要通过收集荔湾社区楹联,感受荔湾的风土人情。最后,学校将5个小组的探究成果汇集,制作成荔湾楹联集锦。
荔湾楹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帮助学生总结和弘扬了荔湾楹联文化,更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西关文化的情感。 2.校园楹联特色活动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域,学校立足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楹联特色活动。
楹联入门讲解会。开学初,每个班级都以班主任为讲师召开楹联入门讲解会。低年级主要介绍楹联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国学文化启蒙,在低年级学生中撒下喜爱楹联的种子;高年级则介绍对仗、平仄等知识,唤醒高年级学生潜在的观察力、想象力、文字表达力等,使其在楹联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国学文学的滋养。
节日楹联灯笼制作。每年中秋节,学校都会开展楹联灯笼制作评比活动。学生或在自制的灯笼上抄写自己创作的中秋楹联,或抄写名家名联,将传统节日与楹联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使节庆活动更具传统文化韵味。
楹联主题汇演。学校将楹联教育寓于舞台表演,使国学文化寓教于乐。学校根据楹联的特点和创作规则,发动师生编写三句半、相声、小品、舞台剧等,举办校园楹联主题汇演。如相声《对对子》、小品《伦文叙》、舞台剧《畅游陈家祠》等,小演员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学生在笑声中领略了楹联这一精致文学样式的魅力。
楹联主题竞赛。竞赛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学校根据楹联教育不同阶段的内容,分年段举办楹联知识竞赛和楹联赏析作文大赛。学生积极参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楹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社区楹联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挖掘社区和家庭资源,搭建家校、社区一体的楹联学习圈,营造全员学习楹联的氛围,在社区和家庭中普及和弘扬国学文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荔湾楹联大讲坛。学校开设了荔湾楹联大讲坛,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参加。大讲坛活动既有学生专场,又有教师专场,还有面向家长、社区人士开放的公益讲座。讲坛举办信息除了书面通知家长外,还在学校网站和广东楹联学会的官方网站发布,为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提供学习楹联知识的机会和交流平台,借此宣传和普及楹联文化,打造国学文化学习圈。
楹联社区征集活动。学校结合“荔湾区林凤娥助学金”颁发仪式和清明节,与荔湾区教育局和广东楹联学会联合举办荔湾区教育系统“扬大爱 励大志”和“缅先烈 承传统”楹联征集活动,将弘扬楹联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有效推广和普及楹联文化,激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区的活动热情。
主题楹联收集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号召全校师生寻找身边的主题楹联。师生或将在假期游览名胜古迹所见到的对联、家乡婚丧嫁娶、宗祠楼馆所张贴的对联或迎春接福的春联记录下来;或根据各年段的德育学习主题,如勤思好问、明礼知仪、修身立志等收集楹联。活动得到了师生、家长的积极响应,大家走进广阔的社会寻找和欣赏楹联,掀起了师生学习楹联的高潮,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滋养。
林清玄先生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楹联教育正是智慧之窗和智慧之镜,它滋养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师生将生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浓厚了中华情愫。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广东广州 51036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一、营造楹联教育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围绕楹联主题,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和设施,营造楹联特色教育氛围,让校园成为楹联教育的承载空间。
开设楹联园地,丰富楹联知识。每个班级通过在墙报开辟楹联专栏,介绍和分享学生收集和学习到的楹联知识,使学生在信息的整理和提取中感受到学习国学文化的愉悦。学校还在楼梯间层和走廊专门开辟了楹联宣传栏和悬挂楹联书法作品等,创设公共环境的楹联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知识的教化和楹联书法艺术的熏陶。
设置楹联展板,促进文化践行。学校将楹联教育与践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创建了以传统美德命名的楹联社,如爱博、尚礼、智信、浩然、廉俭等,每个楹联社都记录活动情况,不定期在走廊展板上展示,使学生享受到践行国学文化的快乐。
二、实现楹联教育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为此,学校立足学科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找准与楹联教育的结合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楹联教育的有效融合。
例如,语文学科注重普及楹联知识,提升学生的国学文化修养。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要求,分年段进行梯度不同的楹联知识渗透和学习:低年段重在激发兴趣,每学期每人至少能背诵5副楹联,讲述3个楹联故事;中年段能掌握基本的楹联知识,会对楹联进行填空、属对和引用;高年段能自行搜集和汇编楹联知识,整理成册,逐步学会欣赏和创作楹联。同时,学校建立楹联资源库,收集和整理语文教材中的楹联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楹联及楹联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不断丰富学生的楹联认知,提升他们的国学文化修养。
品德学科则挖掘每一单元每一主题蕴含的传统美德渗透点,搭建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楹联教育框架。教师将美德渗透点和相关的楹联及楹联故事相结合,拓展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坚定学生的道德意志,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外显进行铺垫。
品德课教师还结合教学目标,搜集相关楹联资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了系列广播稿,推出了“楹联小讲坛”。“小讲坛”中,既有对楹联分类、特点、修辞手法等知识的介绍,也有对名家楹联、名胜古迹楹联以及节日楹联的赏析,更有生动有趣的楹联小故事。虽然“小讲坛”每次只有十分钟,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楹联,加深了对国学文化的认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播结束前还安排了有奖问答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听广播的热情和专注度。
三、开发楹联教育校本课程
楹联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楹联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分年段开发了架构清晰、富有地域特点的楹联教育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楹联教育。
楹联教育校本教材以楹联为载体,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分低、中、高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目标,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勤、诚”等德育主题编写教材。每课包含德育学习主题阐释、楹联集锦、楹联故事、楹联知识、楹联实践、主题德育实践、思考题、评价、小链接等板块,内容既有楹联知识的渗透学习和实践,又兼顾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实践。
教材内容难度呈梯度上升。低年段重在激发兴趣,要求学生对楹联的起源、分类和特点等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背诵简单的楹联和讲述简单的楹联故事;中年段重在了解楹联的用字方法、修辞手法,能够理解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属对;高年段则重在了解和掌握楹联的基本作法,对好联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在目标设计上,低年段重在个人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认知,如珍惜时间、独立自理、勤思好问、感恩父母、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等;中年段则注重个人修养和行为的培养和形塑,如珍爱生命、言行一致、知错能改、勤俭朴素、尊老爱幼、关心集体等;高年段则注重社会层面学生美德的建构和修为,如修身立志、自尊自强、诚实守信、正义勇敢、热爱科学、关心公益等。
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楹联课程评价。如低年段背诵楹联、讲述楹联故事,采取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楹联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中,学校邀请家长通过直接评论或寄语的形式参与评价。父母和老师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楹联的热情。
四、开展楹联教育综合实践
1.楹联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将楹联教育和本土文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对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弘扬本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学校制定了《荔湾楹联研究性学习校本开发方案》,建立了爱博楹联社团,开展了荔湾楹联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分楹联索源、荔湾胜景、名人名联、商铺食肆、社区民俗5个小组,对荔湾楹联的历史沿革,全景风貌进行探究和搜集。如楹联索源小组主要通过搜集、整理荔湾楹联的发展资料,了解荔湾楹联的发展史;荔湾胜景小组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荔湾胜景”有关的楹联,挖掘楹联背后的故事;名人名联小组则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荔湾名人名联”,发掘荔湾名人与楹联的故事,认识荔湾深厚的人文积淀;商铺食肆小组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荔湾商铺食肆楹联”有关的资料,获取楹联基本知识,了解荔湾商业文化;社区民俗小组主要通过收集荔湾社区楹联,感受荔湾的风土人情。最后,学校将5个小组的探究成果汇集,制作成荔湾楹联集锦。
荔湾楹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帮助学生总结和弘扬了荔湾楹联文化,更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西关文化的情感。 2.校园楹联特色活动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域,学校立足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楹联特色活动。
楹联入门讲解会。开学初,每个班级都以班主任为讲师召开楹联入门讲解会。低年级主要介绍楹联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国学文化启蒙,在低年级学生中撒下喜爱楹联的种子;高年级则介绍对仗、平仄等知识,唤醒高年级学生潜在的观察力、想象力、文字表达力等,使其在楹联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国学文学的滋养。
节日楹联灯笼制作。每年中秋节,学校都会开展楹联灯笼制作评比活动。学生或在自制的灯笼上抄写自己创作的中秋楹联,或抄写名家名联,将传统节日与楹联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使节庆活动更具传统文化韵味。
楹联主题汇演。学校将楹联教育寓于舞台表演,使国学文化寓教于乐。学校根据楹联的特点和创作规则,发动师生编写三句半、相声、小品、舞台剧等,举办校园楹联主题汇演。如相声《对对子》、小品《伦文叙》、舞台剧《畅游陈家祠》等,小演员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学生在笑声中领略了楹联这一精致文学样式的魅力。
楹联主题竞赛。竞赛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学校根据楹联教育不同阶段的内容,分年段举办楹联知识竞赛和楹联赏析作文大赛。学生积极参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楹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社区楹联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挖掘社区和家庭资源,搭建家校、社区一体的楹联学习圈,营造全员学习楹联的氛围,在社区和家庭中普及和弘扬国学文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荔湾楹联大讲坛。学校开设了荔湾楹联大讲坛,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参加。大讲坛活动既有学生专场,又有教师专场,还有面向家长、社区人士开放的公益讲座。讲坛举办信息除了书面通知家长外,还在学校网站和广东楹联学会的官方网站发布,为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提供学习楹联知识的机会和交流平台,借此宣传和普及楹联文化,打造国学文化学习圈。
楹联社区征集活动。学校结合“荔湾区林凤娥助学金”颁发仪式和清明节,与荔湾区教育局和广东楹联学会联合举办荔湾区教育系统“扬大爱 励大志”和“缅先烈 承传统”楹联征集活动,将弘扬楹联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有效推广和普及楹联文化,激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区的活动热情。
主题楹联收集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号召全校师生寻找身边的主题楹联。师生或将在假期游览名胜古迹所见到的对联、家乡婚丧嫁娶、宗祠楼馆所张贴的对联或迎春接福的春联记录下来;或根据各年段的德育学习主题,如勤思好问、明礼知仪、修身立志等收集楹联。活动得到了师生、家长的积极响应,大家走进广阔的社会寻找和欣赏楹联,掀起了师生学习楹联的高潮,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滋养。
林清玄先生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楹联教育正是智慧之窗和智慧之镜,它滋养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师生将生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浓厚了中华情愫。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广东广州 51036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