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四川省广安市的邻水县城驱车出发,约二十来分钟路程,便到了位于邻水县柑子镇的李准故里——活水沟桅子湾。春日的桅子湾,高大的黄葛树下蜿蜒的小河静静地向远方流去,极目四望,到处是绿绿的麦苗、金黄的菜花,绵延的山岭上盛开着白白的李花、红红的桃花。春天,把华蓥山下的这座偏僻山村装点得美丽多娇。
今天的桅子湾,尽管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古碑、古墓、古老的民居,还有那千年不变的古老传说,都让我们依然能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历史韵味。而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百余年前,就在这座美丽的小山村中,走出了一位至今还让我们这个民族不会忘怀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一
李准,原名继武,派名新业,字直绳,别号任庵、平叔。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初六出生。
据李准自述,李氏家族“系出陇西,原籍江南江宁府(今南京市)上元县。明末有讳诣元公者,以江南拔贡生授四川邻水县教谕。明鼎年遂垦业于邑东之太安乡太安里河堰坝,以族繁人众,遂呼为李家坝,是为我入川之始祖。六传至我懋德公讳天贵,于乾隆中叶迁居活水沟,耕读传家,经营实业,主持乡事,整理有法,为乡党、州阁所矜式,是为余之高祖考,诰赠光禄大夫,妣氏张,诰赠一品太夫人;生我传经公,讳清典,积学早逝,是为余之曾祖考,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將军。”
从上可知,李准家族是一个世代显宦的家族,他的老太公、太公和祖父都曾受到朝廷封赠,而李准的父亲李铁船,则是有名的进士,历任知县、通判、四川矿务商务大臣,钦差赴南洋考察商务,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三品卿衔,卒赠内阁学士衔。
李准虽自幼居邻水偏僻山村,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祖母、母亲、父亲都曾是他的人生之师。但他后来两次进京赴考却均遭落榜,在25岁时才通过捐官进入仕途, 1899年后,李准在广东历任钱局提调、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闽粤南澳镇总兵、水陆提督、北海镇总兵、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其中以水师提督一职的任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有专家这样评论说,李准比他的先辈们更能干,在朝廷是头品顶戴,二品卿衔,御赐“果勇巴图鲁”名号,赏穿黄马褂。他的贡献,不仅在当朝得到认可和奖赏,在今天仍然为世人瞩目。他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忠于职守,开办海军学校,修造军舰,购买枪炮,迅速发展海军,收复被日本占领的东沙岛,多次巡逻南海诸岛,曾三下南海西沙巡逻考察,在西沙永兴岛上勒石树碑,升旗鸣炮,重申此地属中国领土,建议国家开发利用。由于他卫国护疆,功勋卓著,因而为世人所景仰,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他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广东光复”事件中以“兵不血刃而告独立”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的充分肯定。他虽然也曾被袁世凯、段祺瑞所赏识,封上将军、直威将军,但他不愿为其办事,离京赴港,隐居为民。他也不接受日本皇军的收买,不替伪满洲国出力,虽曾被封为两广总督,但既不宣布,也不赴任。抗日战争前夕,他多次为南海主权声明呐喊。晚年李准经济枯竭,卖字为生,然不为名利所诱,保持了晚节,因而后人对他赞誉有加:
广东光复重义举,
南海碑铭炳汗青。
晚年生计赖字画,
位高两袖不藏金。
正因如此,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来到李准故里凭吊这位历史名人。
二
在李准故里的乡村公路旁,一座高大的石碑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是光绪皇帝赐给李准祖父李逢春的神道碑。
李逢春,字舒锦,逢春系其号,生于1816年,卒于1878年,享年63岁,是柑子李家坝李氏入川祖明末邻水县教谕李诣元第八代孙。李舒锦孝顺慈祥,和蔼可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望子成龙,教子有方。据李准在宣统元年(1909)编印的《李氏族谱》记载:他“以子征庸贵,屡赠光禄大夫。光绪帝曾封赠李氏家族祖孙六代近20人为大夫、将军,一品夫人、一品太夫人、一品荫生等。昔日的李准家族堪称宗光祖耀,满庭生辉!
停下车来,仰视这座由一个断头乌龟所驮,巍然而立的古碑,我们看到碑刻总体保存完好。驮碑的龟实为赑屃。赑屃是传说中龙王的第九个儿子,生性懒惰,不好做事,于是玉皇大帝就命其专事驮碑之职,这活看似轻松,其实是一个重体力劳动。
石碑正中阴文刻着“诰封光禄大夫讳逢春李公之神道”十四个正楷大字,有人说石碑下部损坏的“神”字应为“仙”字。但我认为“神”字应该没错。右下方落款处刻有“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夏同和敬题”字样,并有石印两方。碑顶刻有九龙奉圣图,阳文竖排“圣旨”二字,格外醒目。周边还有若干石刻花纹。有人测过,此碑高约一丈八尺,宽约三尺七寸,矗立于赑屃背上。赑屃高三尺左右,宽四尺余,由于系整块岩石凿成,所以底座十分稳固。当年小孩多喜骑在赑屃背上嬉玩。可惜赑屃头部在上世纪十年浩劫中因“破四旧”而被砸毁。
在这座神道碑的前面,当年曾有一座高大雄伟、远近闻名的石牌坊,为李准曾祖母刘氏的贞节牌坊。据李准亲撰《任庵自订年谱》记载,李准的曾祖父李清典享年仅23岁,去世时曾祖母刘氏方26岁。刘氏“青年守志,两目为瞽,抚孤有成,享寿八旬。光绪初,经工科给事中赵树吉奏请旌表节孝,奉旨允准建坊,赏给建坊银两,为建坊于本乡之新桥头,诰赠一品太夫人”。此事《李氏族谱》也有记载。
同行的李准研究专家包述安老师告诉我,五十年前,他在柑子中学读初中时,曾亲睹这个牌坊。他介绍说,这座牌坊高约两丈,有三门,中间大门可以通过十轮卡车。牌坊顶部刻有“真松古柏,怀青表节”等文字,同时有“全家福”、“黄金诰”等十八幅阳文石刻,其图据说与邻水县所藏文物,李准家的徽雕镏金木刻屏风完全一致。牌坊两边有石雕海螺,遇大风常呜呜作响,甚至力大者以嘴吹之也能发声。可惜牌坊在“文革”之时被人用炸药炸掉了,未能逃脱厄运。据说这个牌坊刚被炸掉,就传来上级通知,称该牌坊属 “应该保护的历史文物”,然而为时已晚。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神道碑还是当时的一位村干部贾定雄建议用来做“毛主席语录”碑才得以保存下来。看着眼前残存的神道碑,我们不禁为那疯狂岁月的疯狂举动扼腕痛惜。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感谢那位聪明理性的普通乡村干部,热切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把这道牌坊给以恢复。 三
在桅子湾的对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叫官斗山,人们都称其像“魁星点斗”,说“魁星”的“笔”正好点在这山湾的头上,据说此山关键在于从沙坝沟鸭子洞发源,流经门前形似玉带而名活水沟的小溪,而比之更重要的则是官斗山旁的“官斗石”。顺着包述安老师的指向极目远眺,我们果然看见在对面高达数十米的山头之前,有一巨石屹立于山腰,巨石上方下圆,形似倒立大印,朝天而立,印把则植于山岩。这巨石既与山联接,又相对独立,数百米远都能看清。有人说印把上还刊刻有昔日官府的文字。目睹官斗石,观者无不为其奇特的形状拍手称绝。官斗石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凿成?无据可考,不过我更相信前者。也正因有此官斗石,所以当地人称桅子湾地灵人杰,才有了李氏家族的世代兴旺。说到李氏定居桅子湾,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深谙地理知识的李天贵一次到活水沟游玩,发现了这颗石印,经反复勘测,深感此地风水上佳,遂决定举家由邑之太安乡太安里李家坝迁往活水沟。他在与石印相对的半山坡上,选址修建了一座庭院,人称老公馆,而这庭院堂屋的中轴线就正对着这颗石印。查李家年谱,李天贵,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迁入活水沟时,年方三十岁左右。当地人说,因为有了这颗石印的风水,李家便一代代发了起来,到第八世,即李准的祖父李逢春,更成为“闻名乡里,名达州县”的实业家。李逢春病故,即安葬于老公館庭院后,其墓门也正对前面官斗山上的石印。儿子李铁船赶回治丧,按古制守礼家居。李铁船又在其父修建的庭院旁建房五间,设馆授徒,以教弟子,故而庭院规模更大。
四
沿着邻水县富源矿业有限公司新修的公路前行,一条“S”形的小溪也伴随我们来到李准的出生地——桅子湾,放眼一望,湾前大大小小的山岭上,雪白的李花漫山遍野,恰似人间仙境,令我们赞叹不已。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这已不算什么了,当年的桅子湾是古木参天,溪流潺潺,堪称山青水秀。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植被才遭到破坏。我们听了无不为之叹惜。转过山湾,一个规模不小的煤矿便出现在我们面前,数十吨的载重煤车不时轰鸣着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更破坏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我们所渴望的那种古朴氛围已全然不见。
我们走上一个不高的山坡,去寻找李天贵所建老公馆的遗址。高低不平的石径引导我们来到了几间普通平房前。为我们做向导兼解说的包述安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的李准故居。望着眼前的情形,我心中有些失望,在我看来,这里似乎不能算故居,因为原先的庭院已不复存,眼前的房舍都是最近几年才修建起来的。最多只能称之为故居遗址。况且这些房屋全无当年的公馆庭院气派,你修几间,我建几幢,东西南北,全无方位,随意摆放,杂物遍地。实在是原址虽依然,面目却全非。当年的巍峨大门,宽敞院落,高大阶梯,雕梁画柱已荡然无存。只有地上残留的青石地面似乎还是当年的样子,而且站在那条青石主道上向官斗山方向望去,真还可以看出其延长线是向对面的官斗石而去,而残存的石梯虽无当年气势,却有“青苔石阶绿”的感觉,保留着原先的样子。看见我们到来,一些老乡围了上来。我向他们打听这里原来的情况,他们依稀记得当年这里确是一座大院,房为古砖所砌,且有一人多高的精美屋脊。庭院的设计十分巧妙,台阶宽大,屋檐长长,四围相通,如遇下雨,人行院中,脚可不湿。他们说,解放后这里还曾作过当时的大队小学,在“破四旧”的狂潮里,大院陆续损毁拆除,一座古老的川东庭院便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中。
虽然老公馆不见,却有两个很大的石缸模样的东西留在院坝中。这石缸约半人高,需两人合抱才能围上,石缸外表刻着精美的图案。当我们为这石缸保存如此完好而惊叹时,老乡说,这可不是真正的石缸,而是当年这座院落大门前的两个石桅杆的座子,两根长长的石桅杆就分别插在这座子的石洞里面。桅子湾也因此而得名。看着眼前的桅杆底座,我在想象,高高的桅杆直插云天,远远即可看见,那是何等气派。如非深宅大院,真的很难与之匹配。但是为何房主要在这里树立两根桅杆呢?其用意何在呢?对此问题,在场的人们都回答不上来,百思不得其解。我不禁问自己,难道这桅杆预示了后来的李准将会成为扬帆西沙,巡弋南海的一代名将?
据当地老乡讲,当年李铁船在父亲李逢春去世后回家守礼,同时开纸厂、烧石灰、办煤厂、铁厂,赚钱不少,迅速致富,因而引起当地官商众人的眼红与嫉妒。李准曾在《任安自订年谱》中作如此记述:“先大夫以服阕既久并经营商业,遭奸人之忌,地方官以先大夫‘舍官不作而与民争利’为言。先大夫愤然将各矿厂生意概分给亲族中之非官者,仅留附近依宅之纸厂及种植、畜牧等实业”。而民间更有传说:某晚,一群人悄然潜入桅子湾,点燃李氏纸厂地坝中做纸的材料,就在人们扑火之机,李家财产被洗劫一空,房屋也烧毁不少。我没有查到这次洗劫究竟为谁所干的史料,但联系前面李准的记载,我总觉这其中暴露出当时一些人的仇富心理。洗劫事件发生后,李铁船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不久,便把所办纸厂和煤铁等实业托给亲朋代管,于1886年2月北上京都供职。临行,李铁船叫来李准,谆谆嘱咐:“吾本不欲仕进,在家谋实业发展,为吾乡开风气,为人民谋利益,兼课尔读,继吾书香。徒以风气未开,官吏反有责言,不得不抛弃家乡实业,以图仕进,将来稍有发展,必不逾此志也。汝在家读,与尔兄善事尔母,听母之教,立志上进,以远大为期。”这段嘱咐今天读来仍让人深感语重心长,话语中既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更有望子成龙,担当大任的期盼。我想李准后来之所以能有所作为,一定深深受其影响。
我用相机将我认为还是原貌的地方拍了下来,想让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能够为我还原出当年的一些真实情景,勾画出李准祖屋的浩然轮廓。
五
站在李准祖屋老公馆的院坝中朝屋后望去,屋后是一个缓缓的山坡,坡上长满葱郁的树竹,正逢春天时节,桃红李白,十分热烈。再往后看,便是一座很高很陡峭的山岭,名曰顺天寨。此山距李准家约四、五里,山上有一穿心洞极为险要,生在峭壁悬崖之上,于石缝中再加人工凿成,修建小屋于洞内,仅一路可通,且有后山之水,由悬崖上凿通一道引至崖中,山下即为李家煤厂。 据李准回忆,当年他曾“随父母率全家避难于此山之石洞中,粮米衣物悉藏于此,家中仅留两人看守。居此洞中约两旬,乱定始归”。李准的祖父李逢春和夫人的合葬墓就安葬在此山前面的小山坡上。 可以看到,这座古墓历经近两百年风雨,仍保存完整,整个墓形呈横放三角柱体,坐南朝北,未山丑向,与小溪对岸官斗山旁的官斗石遥相呼应,雄视岭麓,颇为壮观气派。
立于古墓前,包述安老师为我们做了详细讲解。根据他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这座合葬墓长约7米,宽6米,高5米,用黄浆条石砌成,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居然没有多少风化。墓顶正面刻有九龙奉圣图和高1.1米,宽0.6米的竖排正楷“圣旨”二字,第二级是横排从左至右高1.1米,宽1.8米的篆书“仙李蟠根”四字;第三级是高0.4米,宽3.64米的隶书“辉流乡国”四字。
古墓寝宫三柱两棺,宽3.64米,高1.57米,其柱宽0.4米,高1.57米.中间的石柱刻着花瓶等图形,两边石柱分别刻有“环绕峰峦卜此地饮驼兆象,遥看城廓待他年化鹤归来”的隶书墓联。“仙李蟠根”和“辉流乡国”石刻上方均有十分精致的雨瓦和图饰。墓顶有一雕刻精致的人物造像。据说墓前原有三级石阶,两根高大的石狮望柱,墓门两边各有两块石碑。
古墓左棺为李准祖父李舒锦之墓,墓门正中竖行刻着“诰封光禄大夫显考李公舒锦老大人之墓”,右棺是李准祖母张氏之墓,墓门正中竖行刻着“诰封一品夫人显妣李母张老太夫人之墓”。两棺墓门两侧均分别刻有23位祀男、祀孙、曾孙的名字,其中孙辈中的“新业”,就是李准的派名。
看见墓上所刻的李舒锦名字,就让我们想到了刚才在公路边看见的李逢春神道碑,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光绪皇帝居然为李逢春既树碑又修墓,堪称皇恩浩荡,实在让李氏家族不胜荣幸。
遗憾的是古墓未落建造时间。我后来查了查《任庵自订年谱》,知道李逢春逝世于1878年,即李准父亲李征庸考中进士后的第二年。李征庸闻讯即自京城刑部贵州司请假奔丧,在家守礼。并主持修建父母之墓。此墓初为一般的土石墓,因当年李舒锦安葬时李铁船尚未受封光禄大夫。而此墓成如今之规模,有人推测系李准进行过重修,时间大约就在1905年李准送父亲李铁船灵柩回籍安葬前后。
对李准重修祖父母陵墓一事,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李准童年时代,曾受到祖父祖母的谆谆教诲。在李准的回忆中,有许多与祖父亲密相处的感人情节。
幼年的李准倍受家人喜爱,其父落第留京,祖父母对李准的钟爱胜于其他孙辈,祖父常打趣说:“此无父之儿,我负之,为公引孙也。”李准五岁时,祖父每日教李准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书籍,并为其讲解字义,日以为常,已能成诵。其后,祖父又教李准读《四书》,日可十数行,边读边讲,必懂得各字之解而后已。祖父还教李准作数字之对。一日,祖父买书归来,为订成簿,正用刀切书的天地头,偶伤粗皮。李准正好站在旁边,祖父于是出对曰:“粗皮”,李准对曰:“精核”。又出“李白”,对曰“桃朱”。再出“合掌”,再对“分心”。又一日,祖孙游于野外,见有野鸭飞过,祖父出对“水鸭子”,李准立即对上“火公鸡”,如此故事很多。每对一次,祖父必以小本录之。七岁时,李准在祖父训读下,已能作七八字之对。当年李家屋后有一红豆树,门前有一紫荆树,其花甚繁。一日,大风吹落红豆满院皆是,忽大雨,紫荆花亦打落不少。祖父便出对:“风吹红豆树”,李准对曰:“雨打紫荆花”。一次读千家诗,祖父以“一行白鹭上青天”让李准接对,李准立即对出:“几个乌鸦过小桥”。祖父的蔼可亲,循循善诱,给小李准留下深刻印象。祖父还常于读书之外教李准以游戏之事。祖父好象棋,每对弈,李准便侍于侧,祖父便常教以象棋歌诀:“车行直路象行田,马走斜日炮翻山,卒要过河横顺走,士象不离老王边”。积之一久,居然能知行走之法。一日,李准偶与大伯父佑弼公对弈而胜,得到大伯父夸奖曰:“七岁小儿即能下棋,长大当务国事。”
以上仅为读书之事,至于生活上的关爱则更不必说了。由此我们可见祖父对李准之影响,更可从中体会到祖孙二人感情之深厚。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准为祖父重修墓地完全可能。至于有人说李舒锦墓上的隶书、楷书、篆书皆系李准亲笔就更不必说。因为李准当时在书法、文字学等方面已赫赫有名了。
六
参观完李准祖墓等历史遗迹,我们离开桅子湾来到柑子镇,要去寻找李准家族的另一公馆光禄第,俗称李家新公馆。在谈光禄第前,我们必然要谈到这座豪宅的修建时间。据李准《任庵自订年谱》记载,1892年李准母亲王氏病逝。 1893年7月李准亲自为母亲移棺回籍,安葬于柑子铺新场边本宅之右。这里的“本宅“,就是人称由李准大伯父李佑弼(1836-1897)主持修建的新公馆 “光禄第”。这说明授予光禄大夫应在李铁船任香山县知县的1890年前后。也说明新公馆是在老公馆被烧之后重新选址所建。修建时间可能在李铁船做河源、香山知县之时。而李舒锦墓门所刻最后一名曾孙生于1903年的李相模,解放前夕就是李家公馆光禄第的守护人。
对光禄第的建筑,包述安老师曾有详细描述:光禄第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万余平米,大小房屋上百间。长宽56米,青砖墙青瓦顶,四周两尺多高的风火墙使整个院子显得格外壮丽。四角有高三层的炮楼。光禄第的大门是三开两重,五寸厚的红漆楠木板门,十分坚固。门上方正中有长约4米的横排黑底红字楷书匾额:“光禄第”,字高80厘米。進入大门,可以看到整个房屋由四阶三重的倒“品”字形穿逗木结构组成,二三重中间,有四根高大圆柱支撑的天棚,六个天井。前排两楼一底,二楼中间是戏楼和下人住房,两厢分别是做酒的作坊与仓库,两头是走马转角楼。后面两排是一楼一底,二排厅堂两边分别是中式、西式客厅和卧室,两边有厨房和管理人员的房间。中间和两边的穿堂,各有两重八扇门组成的排门,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双合门与外面相通。后面一排的中间是堂屋,雕梁画栋,庄严肃穆,曾悬挂着各种显示主人身份和威仪的牌匾。两边是主人和家室的住房。常年有十数人做安全保卫。院内种有梭萝松、黄桷兰、棕竹、红茶花、白茶花、迎春花等名贵花木,还有柑橘、葡萄等水果。院内小池女墙,错落有致,鸟语花香,清雅宜人。
包老师的这段记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光禄第这座豪门大宅的气派。 据说辛亥革命时,光禄第曾因李准参与镇压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大竹县的革命党人烧过一次,而后又因李准在广东光复中的功绩,由孫中山先生下令拨款重修。
长期以来,这座被改作柑子中学的光禄第,原有房屋已被陆续拆除。现在进入柑子中学校园,只有残存的地基、高大厚重的石梯和花园遗迹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气派与恢弘。我曾看过一张非常珍贵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当年的光禄第外貌,虽然照片已经留下了后来时代的痕迹,然而原始的风貌依然存留。目睹这张历史旧照,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古人说,物是人非,而我眼前的李准故里却是屋非人也非了。
与光禄第相关联,在这座豪宅之右侧,是李准父母的墓地。
前面我们曾讲过,因在家经营商业,遭奸人之忌而愤然离开家乡的李准父亲李铁船,后来历任广东河源、南海、香山、揭阳、海阳等县知县,山东临沂通判,再升任四川矿务商务大臣。1901年钦差赴南洋考察商务,途中不幸病逝于广州。对父亲去世的情况,李准在其《任庵自订年谱》中做了这样的记述:“十二月初三日,(先大夫)忽来外邪,牵动旧疾,真升外越,气促神昏,病势更行危焉。延至十二月十二日,先大夫自知不起,召准于前,口授遗疏,大意命草。准含泪秉笔,遵先大夫口授而书之。书成,先大夫尚审视再三,以为可,已语不成声,泪淋淋下矣。十三日戌刻,卒于广东省城天平街差次,享年五十有四岁。粤督陶勤肃公以遗书上闻。奉旨追赠内阁学士衔,照侍郎出差劳病故例,从优赐恤,谕赐祭葬。准侍奉无状,为身莫赅。谨遵先大夫遗命,不延僧道打斋诵经,棺殓殡葬,不择吉日。乃在门外买地二十余亩,建筑义园庄房,殡先大夫之柩于此。”
由于各种原因,李准于1905年春才将父亲移棺回籍,安葬于光禄第右侧,与王夫人合冢。夫妇合冢,本不为奇,但我却以为这或许与当年李准父亲曾为王氏亲撰的墓门联有关,墓联曰:
墓旁可墓我,斯歌斯哭斯聚族;
德配堪千古,此人此土此有财。
在《任庵自订年谱》中,李准未对其父之墓作只字记载。但想来这座“御赐墓葬”应当比其祖父李逢春的陵墓级别更高、更精致壮观吧?然而,此墓于解放之初已先后被开启、拆迁、损毁。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人能说清其状貌了。
对李氏家族颇有研究的包述安老师1958年秋,在柑子中学读初中,他还留有李铁船陵墓的大致印象:整个陵园面积约两三亩。后来迁坟,当时传言墓内棺材如新,打开棺盖时墓主人及其衣物都还是好好的,然一经敞风便化为灰烬;棺材后来也被人盗走了。墓后有一棵大皂角树和几笼黄竹。墓前有一约三尺宽、丈余长的花台,内有一株百余年的马鞍形苏铁,现鞍形已无,只有原直立部分尚存。四周有数棵高大的桂花树,树下树前石板上有一匹雄壮的石马和两尊石人。这些石人石马,据当地老前辈回忆,是原柑子乡甘家桥村一个叫郭巴耳的石匠师傅和外地石工在一个叫庙墩梁子的地方打造而成,再运到公馆旁的墓地,石人石马均与真人真马一样高大雄壮。石马配有马鞍,两耳直竖,似在聆听;双目有神,注目静观,似在等待主人的命令。两个石人中,一尊石人头戴官帽,身着官服,面南而立,一手执卷,一手半握拳于胸前,似观书后正沉思,颇具学士风度;另一石人则手执缰绳,溜马缓行,十分闲适。据说当时为搬运这些石人石马还颇费了不少功夫。后遇文革“破四旧”,石人石马便不知身首何处了。在墓前十多米处的石梯两旁,还矗立着两根巨石吼天望柱,每根高二丈五尺五寸九分,底座一平方米有余,顶端各有一只雄壮的吼天狮子,可惜这些珍贵文物也不知何时烟消云散了。
七
在桅子湾,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李准一家的传说。
一说李准父亲之所以叫李铁船,是因为其母生他时,曾梦见一只钢铁铸成的船舟自天而降,快要落到自己的洗脚盆中。李夫人遂高声喊叫:“快来人呀,快来人呀,铁船快要落到脚盆里了!”哪知人还没有赶到, “哐啷”一声,铁船真的掉进脚盆之中!李夫人猛地惊醒,才知是南柯一梦。这时忽感腹中阵痛,少顷,一子呱呱落地,李逢春一看,孩子目清眉秀,便觉来历不凡,遂为孩子命名“铁船”,并举家供其读书。虽三次京考落榜,但最终在光绪丁丑岁中进士,历任刑部贵州司主事等要职,后升任四川矿务商务大臣,政声显赫。孙中山曾称其“是一位具有维新头脑的官员”。
看来,这“铁船”似乎真是一个很好的征象,预兆着李铁船的儿子李准将来会与“钢铁铸成的船舟”有缘,成为统率一支飘扬着大清帝国龙旗的南海舰队,肩负晚清王朝一方军事重任,固国卫疆、保卫海防、名扬四海的广东水师提督!
李准出生也有一传说,讲其母亲王氏梦中恍惚看见一个糠筛般大的螃蟹在屋内爬了几圈。螃蟹爬屋,有何寓意,我不得而知,但《任庵自订年谱》中的一段记载却别有情趣:“准生之年,先大夫年二十四,应礼部试北上。母年二十二。是夜,先王父舒锦公梦宋臣寇莱公来见,正惶惧间,即闻准产生,故名曰‘继武’,盖继武前贤之意也。稍长即名曰准,字志莱,别字直绳,号任庵,又号平叔 。”虽然李准的出世如此奇异,但他三次进京赴考却均落榜。25岁时,父亲才为他捐了一个“同知”,分指贵州。后来李准又任广东钱局提调,因成效显著又被派往湖北赈捐。此间,为时任湖北总督的张之洞所发现,一再嘉奖提拔,终成广东、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河北等省的赈捐大王。后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他在庚子赔款期间,一年赈捐四、五百万两银子,为朝廷做出重大贡献。后来奉两广总督之命率兵捕获著名海盗巨匪区新、李北海、林瓜四等,为民除害,多次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召见,更加声名显赫。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为李氏家族的兴旺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这些传说中有多少是人们因敬仰而生出的想象,我不得而知,但是,李氏一族确实有着令人为之赞赏叹服的作为。
八
站在桅子湾的潺潺溪流前,我的思绪仿佛也随之流向远方,汇入江河,汇入浩瀚的南中国海。百余年前,一位十七岁的青年就是沿着这山间小溪,一步一步走出了苍翠的大山,走向了蔚蓝的大海。当我徜徉在李准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耳畔虽然鼓动着呼呼华蓥山风,眼前翻卷的却是浩浩南海风云。我仿佛听到了西沙永兴岛上宣示中华民族主权的隆隆炮声,我仿佛看见了浩瀚南海上空猎猎大清黄龙旗在迎风飘扬。
翻阅历史文献,尤其是1980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布的《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一文,李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及其疆域历史不可缺少的见证。
对于李准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或许人们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他巡逻海疆,在西沙群岛上勒石树碑,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公告中外,声明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的爱国护疆历史举动却不会因为这种不同的解读而发生改变,他的历史功绩将会千秋万代永远铭记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史册之中。
今天的桅子湾,尽管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古碑、古墓、古老的民居,还有那千年不变的古老传说,都让我们依然能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历史韵味。而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百余年前,就在这座美丽的小山村中,走出了一位至今还让我们这个民族不会忘怀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一
李准,原名继武,派名新业,字直绳,别号任庵、平叔。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初六出生。
据李准自述,李氏家族“系出陇西,原籍江南江宁府(今南京市)上元县。明末有讳诣元公者,以江南拔贡生授四川邻水县教谕。明鼎年遂垦业于邑东之太安乡太安里河堰坝,以族繁人众,遂呼为李家坝,是为我入川之始祖。六传至我懋德公讳天贵,于乾隆中叶迁居活水沟,耕读传家,经营实业,主持乡事,整理有法,为乡党、州阁所矜式,是为余之高祖考,诰赠光禄大夫,妣氏张,诰赠一品太夫人;生我传经公,讳清典,积学早逝,是为余之曾祖考,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將军。”
从上可知,李准家族是一个世代显宦的家族,他的老太公、太公和祖父都曾受到朝廷封赠,而李准的父亲李铁船,则是有名的进士,历任知县、通判、四川矿务商务大臣,钦差赴南洋考察商务,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三品卿衔,卒赠内阁学士衔。
李准虽自幼居邻水偏僻山村,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祖母、母亲、父亲都曾是他的人生之师。但他后来两次进京赴考却均遭落榜,在25岁时才通过捐官进入仕途, 1899年后,李准在广东历任钱局提调、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闽粤南澳镇总兵、水陆提督、北海镇总兵、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其中以水师提督一职的任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有专家这样评论说,李准比他的先辈们更能干,在朝廷是头品顶戴,二品卿衔,御赐“果勇巴图鲁”名号,赏穿黄马褂。他的贡献,不仅在当朝得到认可和奖赏,在今天仍然为世人瞩目。他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忠于职守,开办海军学校,修造军舰,购买枪炮,迅速发展海军,收复被日本占领的东沙岛,多次巡逻南海诸岛,曾三下南海西沙巡逻考察,在西沙永兴岛上勒石树碑,升旗鸣炮,重申此地属中国领土,建议国家开发利用。由于他卫国护疆,功勋卓著,因而为世人所景仰,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他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广东光复”事件中以“兵不血刃而告独立”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的充分肯定。他虽然也曾被袁世凯、段祺瑞所赏识,封上将军、直威将军,但他不愿为其办事,离京赴港,隐居为民。他也不接受日本皇军的收买,不替伪满洲国出力,虽曾被封为两广总督,但既不宣布,也不赴任。抗日战争前夕,他多次为南海主权声明呐喊。晚年李准经济枯竭,卖字为生,然不为名利所诱,保持了晚节,因而后人对他赞誉有加:
广东光复重义举,
南海碑铭炳汗青。
晚年生计赖字画,
位高两袖不藏金。
正因如此,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来到李准故里凭吊这位历史名人。
二
在李准故里的乡村公路旁,一座高大的石碑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是光绪皇帝赐给李准祖父李逢春的神道碑。
李逢春,字舒锦,逢春系其号,生于1816年,卒于1878年,享年63岁,是柑子李家坝李氏入川祖明末邻水县教谕李诣元第八代孙。李舒锦孝顺慈祥,和蔼可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望子成龙,教子有方。据李准在宣统元年(1909)编印的《李氏族谱》记载:他“以子征庸贵,屡赠光禄大夫。光绪帝曾封赠李氏家族祖孙六代近20人为大夫、将军,一品夫人、一品太夫人、一品荫生等。昔日的李准家族堪称宗光祖耀,满庭生辉!
停下车来,仰视这座由一个断头乌龟所驮,巍然而立的古碑,我们看到碑刻总体保存完好。驮碑的龟实为赑屃。赑屃是传说中龙王的第九个儿子,生性懒惰,不好做事,于是玉皇大帝就命其专事驮碑之职,这活看似轻松,其实是一个重体力劳动。
石碑正中阴文刻着“诰封光禄大夫讳逢春李公之神道”十四个正楷大字,有人说石碑下部损坏的“神”字应为“仙”字。但我认为“神”字应该没错。右下方落款处刻有“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夏同和敬题”字样,并有石印两方。碑顶刻有九龙奉圣图,阳文竖排“圣旨”二字,格外醒目。周边还有若干石刻花纹。有人测过,此碑高约一丈八尺,宽约三尺七寸,矗立于赑屃背上。赑屃高三尺左右,宽四尺余,由于系整块岩石凿成,所以底座十分稳固。当年小孩多喜骑在赑屃背上嬉玩。可惜赑屃头部在上世纪十年浩劫中因“破四旧”而被砸毁。
在这座神道碑的前面,当年曾有一座高大雄伟、远近闻名的石牌坊,为李准曾祖母刘氏的贞节牌坊。据李准亲撰《任庵自订年谱》记载,李准的曾祖父李清典享年仅23岁,去世时曾祖母刘氏方26岁。刘氏“青年守志,两目为瞽,抚孤有成,享寿八旬。光绪初,经工科给事中赵树吉奏请旌表节孝,奉旨允准建坊,赏给建坊银两,为建坊于本乡之新桥头,诰赠一品太夫人”。此事《李氏族谱》也有记载。
同行的李准研究专家包述安老师告诉我,五十年前,他在柑子中学读初中时,曾亲睹这个牌坊。他介绍说,这座牌坊高约两丈,有三门,中间大门可以通过十轮卡车。牌坊顶部刻有“真松古柏,怀青表节”等文字,同时有“全家福”、“黄金诰”等十八幅阳文石刻,其图据说与邻水县所藏文物,李准家的徽雕镏金木刻屏风完全一致。牌坊两边有石雕海螺,遇大风常呜呜作响,甚至力大者以嘴吹之也能发声。可惜牌坊在“文革”之时被人用炸药炸掉了,未能逃脱厄运。据说这个牌坊刚被炸掉,就传来上级通知,称该牌坊属 “应该保护的历史文物”,然而为时已晚。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神道碑还是当时的一位村干部贾定雄建议用来做“毛主席语录”碑才得以保存下来。看着眼前残存的神道碑,我们不禁为那疯狂岁月的疯狂举动扼腕痛惜。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感谢那位聪明理性的普通乡村干部,热切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把这道牌坊给以恢复。 三
在桅子湾的对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叫官斗山,人们都称其像“魁星点斗”,说“魁星”的“笔”正好点在这山湾的头上,据说此山关键在于从沙坝沟鸭子洞发源,流经门前形似玉带而名活水沟的小溪,而比之更重要的则是官斗山旁的“官斗石”。顺着包述安老师的指向极目远眺,我们果然看见在对面高达数十米的山头之前,有一巨石屹立于山腰,巨石上方下圆,形似倒立大印,朝天而立,印把则植于山岩。这巨石既与山联接,又相对独立,数百米远都能看清。有人说印把上还刊刻有昔日官府的文字。目睹官斗石,观者无不为其奇特的形状拍手称绝。官斗石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凿成?无据可考,不过我更相信前者。也正因有此官斗石,所以当地人称桅子湾地灵人杰,才有了李氏家族的世代兴旺。说到李氏定居桅子湾,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深谙地理知识的李天贵一次到活水沟游玩,发现了这颗石印,经反复勘测,深感此地风水上佳,遂决定举家由邑之太安乡太安里李家坝迁往活水沟。他在与石印相对的半山坡上,选址修建了一座庭院,人称老公馆,而这庭院堂屋的中轴线就正对着这颗石印。查李家年谱,李天贵,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迁入活水沟时,年方三十岁左右。当地人说,因为有了这颗石印的风水,李家便一代代发了起来,到第八世,即李准的祖父李逢春,更成为“闻名乡里,名达州县”的实业家。李逢春病故,即安葬于老公館庭院后,其墓门也正对前面官斗山上的石印。儿子李铁船赶回治丧,按古制守礼家居。李铁船又在其父修建的庭院旁建房五间,设馆授徒,以教弟子,故而庭院规模更大。
四
沿着邻水县富源矿业有限公司新修的公路前行,一条“S”形的小溪也伴随我们来到李准的出生地——桅子湾,放眼一望,湾前大大小小的山岭上,雪白的李花漫山遍野,恰似人间仙境,令我们赞叹不已。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这已不算什么了,当年的桅子湾是古木参天,溪流潺潺,堪称山青水秀。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植被才遭到破坏。我们听了无不为之叹惜。转过山湾,一个规模不小的煤矿便出现在我们面前,数十吨的载重煤车不时轰鸣着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更破坏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我们所渴望的那种古朴氛围已全然不见。
我们走上一个不高的山坡,去寻找李天贵所建老公馆的遗址。高低不平的石径引导我们来到了几间普通平房前。为我们做向导兼解说的包述安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的李准故居。望着眼前的情形,我心中有些失望,在我看来,这里似乎不能算故居,因为原先的庭院已不复存,眼前的房舍都是最近几年才修建起来的。最多只能称之为故居遗址。况且这些房屋全无当年的公馆庭院气派,你修几间,我建几幢,东西南北,全无方位,随意摆放,杂物遍地。实在是原址虽依然,面目却全非。当年的巍峨大门,宽敞院落,高大阶梯,雕梁画柱已荡然无存。只有地上残留的青石地面似乎还是当年的样子,而且站在那条青石主道上向官斗山方向望去,真还可以看出其延长线是向对面的官斗石而去,而残存的石梯虽无当年气势,却有“青苔石阶绿”的感觉,保留着原先的样子。看见我们到来,一些老乡围了上来。我向他们打听这里原来的情况,他们依稀记得当年这里确是一座大院,房为古砖所砌,且有一人多高的精美屋脊。庭院的设计十分巧妙,台阶宽大,屋檐长长,四围相通,如遇下雨,人行院中,脚可不湿。他们说,解放后这里还曾作过当时的大队小学,在“破四旧”的狂潮里,大院陆续损毁拆除,一座古老的川东庭院便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中。
虽然老公馆不见,却有两个很大的石缸模样的东西留在院坝中。这石缸约半人高,需两人合抱才能围上,石缸外表刻着精美的图案。当我们为这石缸保存如此完好而惊叹时,老乡说,这可不是真正的石缸,而是当年这座院落大门前的两个石桅杆的座子,两根长长的石桅杆就分别插在这座子的石洞里面。桅子湾也因此而得名。看着眼前的桅杆底座,我在想象,高高的桅杆直插云天,远远即可看见,那是何等气派。如非深宅大院,真的很难与之匹配。但是为何房主要在这里树立两根桅杆呢?其用意何在呢?对此问题,在场的人们都回答不上来,百思不得其解。我不禁问自己,难道这桅杆预示了后来的李准将会成为扬帆西沙,巡弋南海的一代名将?
据当地老乡讲,当年李铁船在父亲李逢春去世后回家守礼,同时开纸厂、烧石灰、办煤厂、铁厂,赚钱不少,迅速致富,因而引起当地官商众人的眼红与嫉妒。李准曾在《任安自订年谱》中作如此记述:“先大夫以服阕既久并经营商业,遭奸人之忌,地方官以先大夫‘舍官不作而与民争利’为言。先大夫愤然将各矿厂生意概分给亲族中之非官者,仅留附近依宅之纸厂及种植、畜牧等实业”。而民间更有传说:某晚,一群人悄然潜入桅子湾,点燃李氏纸厂地坝中做纸的材料,就在人们扑火之机,李家财产被洗劫一空,房屋也烧毁不少。我没有查到这次洗劫究竟为谁所干的史料,但联系前面李准的记载,我总觉这其中暴露出当时一些人的仇富心理。洗劫事件发生后,李铁船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不久,便把所办纸厂和煤铁等实业托给亲朋代管,于1886年2月北上京都供职。临行,李铁船叫来李准,谆谆嘱咐:“吾本不欲仕进,在家谋实业发展,为吾乡开风气,为人民谋利益,兼课尔读,继吾书香。徒以风气未开,官吏反有责言,不得不抛弃家乡实业,以图仕进,将来稍有发展,必不逾此志也。汝在家读,与尔兄善事尔母,听母之教,立志上进,以远大为期。”这段嘱咐今天读来仍让人深感语重心长,话语中既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更有望子成龙,担当大任的期盼。我想李准后来之所以能有所作为,一定深深受其影响。
我用相机将我认为还是原貌的地方拍了下来,想让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能够为我还原出当年的一些真实情景,勾画出李准祖屋的浩然轮廓。
五
站在李准祖屋老公馆的院坝中朝屋后望去,屋后是一个缓缓的山坡,坡上长满葱郁的树竹,正逢春天时节,桃红李白,十分热烈。再往后看,便是一座很高很陡峭的山岭,名曰顺天寨。此山距李准家约四、五里,山上有一穿心洞极为险要,生在峭壁悬崖之上,于石缝中再加人工凿成,修建小屋于洞内,仅一路可通,且有后山之水,由悬崖上凿通一道引至崖中,山下即为李家煤厂。 据李准回忆,当年他曾“随父母率全家避难于此山之石洞中,粮米衣物悉藏于此,家中仅留两人看守。居此洞中约两旬,乱定始归”。李准的祖父李逢春和夫人的合葬墓就安葬在此山前面的小山坡上。 可以看到,这座古墓历经近两百年风雨,仍保存完整,整个墓形呈横放三角柱体,坐南朝北,未山丑向,与小溪对岸官斗山旁的官斗石遥相呼应,雄视岭麓,颇为壮观气派。
立于古墓前,包述安老师为我们做了详细讲解。根据他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这座合葬墓长约7米,宽6米,高5米,用黄浆条石砌成,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居然没有多少风化。墓顶正面刻有九龙奉圣图和高1.1米,宽0.6米的竖排正楷“圣旨”二字,第二级是横排从左至右高1.1米,宽1.8米的篆书“仙李蟠根”四字;第三级是高0.4米,宽3.64米的隶书“辉流乡国”四字。
古墓寝宫三柱两棺,宽3.64米,高1.57米,其柱宽0.4米,高1.57米.中间的石柱刻着花瓶等图形,两边石柱分别刻有“环绕峰峦卜此地饮驼兆象,遥看城廓待他年化鹤归来”的隶书墓联。“仙李蟠根”和“辉流乡国”石刻上方均有十分精致的雨瓦和图饰。墓顶有一雕刻精致的人物造像。据说墓前原有三级石阶,两根高大的石狮望柱,墓门两边各有两块石碑。
古墓左棺为李准祖父李舒锦之墓,墓门正中竖行刻着“诰封光禄大夫显考李公舒锦老大人之墓”,右棺是李准祖母张氏之墓,墓门正中竖行刻着“诰封一品夫人显妣李母张老太夫人之墓”。两棺墓门两侧均分别刻有23位祀男、祀孙、曾孙的名字,其中孙辈中的“新业”,就是李准的派名。
看见墓上所刻的李舒锦名字,就让我们想到了刚才在公路边看见的李逢春神道碑,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光绪皇帝居然为李逢春既树碑又修墓,堪称皇恩浩荡,实在让李氏家族不胜荣幸。
遗憾的是古墓未落建造时间。我后来查了查《任庵自订年谱》,知道李逢春逝世于1878年,即李准父亲李征庸考中进士后的第二年。李征庸闻讯即自京城刑部贵州司请假奔丧,在家守礼。并主持修建父母之墓。此墓初为一般的土石墓,因当年李舒锦安葬时李铁船尚未受封光禄大夫。而此墓成如今之规模,有人推测系李准进行过重修,时间大约就在1905年李准送父亲李铁船灵柩回籍安葬前后。
对李准重修祖父母陵墓一事,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李准童年时代,曾受到祖父祖母的谆谆教诲。在李准的回忆中,有许多与祖父亲密相处的感人情节。
幼年的李准倍受家人喜爱,其父落第留京,祖父母对李准的钟爱胜于其他孙辈,祖父常打趣说:“此无父之儿,我负之,为公引孙也。”李准五岁时,祖父每日教李准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书籍,并为其讲解字义,日以为常,已能成诵。其后,祖父又教李准读《四书》,日可十数行,边读边讲,必懂得各字之解而后已。祖父还教李准作数字之对。一日,祖父买书归来,为订成簿,正用刀切书的天地头,偶伤粗皮。李准正好站在旁边,祖父于是出对曰:“粗皮”,李准对曰:“精核”。又出“李白”,对曰“桃朱”。再出“合掌”,再对“分心”。又一日,祖孙游于野外,见有野鸭飞过,祖父出对“水鸭子”,李准立即对上“火公鸡”,如此故事很多。每对一次,祖父必以小本录之。七岁时,李准在祖父训读下,已能作七八字之对。当年李家屋后有一红豆树,门前有一紫荆树,其花甚繁。一日,大风吹落红豆满院皆是,忽大雨,紫荆花亦打落不少。祖父便出对:“风吹红豆树”,李准对曰:“雨打紫荆花”。一次读千家诗,祖父以“一行白鹭上青天”让李准接对,李准立即对出:“几个乌鸦过小桥”。祖父的蔼可亲,循循善诱,给小李准留下深刻印象。祖父还常于读书之外教李准以游戏之事。祖父好象棋,每对弈,李准便侍于侧,祖父便常教以象棋歌诀:“车行直路象行田,马走斜日炮翻山,卒要过河横顺走,士象不离老王边”。积之一久,居然能知行走之法。一日,李准偶与大伯父佑弼公对弈而胜,得到大伯父夸奖曰:“七岁小儿即能下棋,长大当务国事。”
以上仅为读书之事,至于生活上的关爱则更不必说了。由此我们可见祖父对李准之影响,更可从中体会到祖孙二人感情之深厚。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准为祖父重修墓地完全可能。至于有人说李舒锦墓上的隶书、楷书、篆书皆系李准亲笔就更不必说。因为李准当时在书法、文字学等方面已赫赫有名了。
六
参观完李准祖墓等历史遗迹,我们离开桅子湾来到柑子镇,要去寻找李准家族的另一公馆光禄第,俗称李家新公馆。在谈光禄第前,我们必然要谈到这座豪宅的修建时间。据李准《任庵自订年谱》记载,1892年李准母亲王氏病逝。 1893年7月李准亲自为母亲移棺回籍,安葬于柑子铺新场边本宅之右。这里的“本宅“,就是人称由李准大伯父李佑弼(1836-1897)主持修建的新公馆 “光禄第”。这说明授予光禄大夫应在李铁船任香山县知县的1890年前后。也说明新公馆是在老公馆被烧之后重新选址所建。修建时间可能在李铁船做河源、香山知县之时。而李舒锦墓门所刻最后一名曾孙生于1903年的李相模,解放前夕就是李家公馆光禄第的守护人。
对光禄第的建筑,包述安老师曾有详细描述:光禄第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万余平米,大小房屋上百间。长宽56米,青砖墙青瓦顶,四周两尺多高的风火墙使整个院子显得格外壮丽。四角有高三层的炮楼。光禄第的大门是三开两重,五寸厚的红漆楠木板门,十分坚固。门上方正中有长约4米的横排黑底红字楷书匾额:“光禄第”,字高80厘米。進入大门,可以看到整个房屋由四阶三重的倒“品”字形穿逗木结构组成,二三重中间,有四根高大圆柱支撑的天棚,六个天井。前排两楼一底,二楼中间是戏楼和下人住房,两厢分别是做酒的作坊与仓库,两头是走马转角楼。后面两排是一楼一底,二排厅堂两边分别是中式、西式客厅和卧室,两边有厨房和管理人员的房间。中间和两边的穿堂,各有两重八扇门组成的排门,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双合门与外面相通。后面一排的中间是堂屋,雕梁画栋,庄严肃穆,曾悬挂着各种显示主人身份和威仪的牌匾。两边是主人和家室的住房。常年有十数人做安全保卫。院内种有梭萝松、黄桷兰、棕竹、红茶花、白茶花、迎春花等名贵花木,还有柑橘、葡萄等水果。院内小池女墙,错落有致,鸟语花香,清雅宜人。
包老师的这段记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光禄第这座豪门大宅的气派。 据说辛亥革命时,光禄第曾因李准参与镇压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大竹县的革命党人烧过一次,而后又因李准在广东光复中的功绩,由孫中山先生下令拨款重修。
长期以来,这座被改作柑子中学的光禄第,原有房屋已被陆续拆除。现在进入柑子中学校园,只有残存的地基、高大厚重的石梯和花园遗迹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气派与恢弘。我曾看过一张非常珍贵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当年的光禄第外貌,虽然照片已经留下了后来时代的痕迹,然而原始的风貌依然存留。目睹这张历史旧照,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古人说,物是人非,而我眼前的李准故里却是屋非人也非了。
与光禄第相关联,在这座豪宅之右侧,是李准父母的墓地。
前面我们曾讲过,因在家经营商业,遭奸人之忌而愤然离开家乡的李准父亲李铁船,后来历任广东河源、南海、香山、揭阳、海阳等县知县,山东临沂通判,再升任四川矿务商务大臣。1901年钦差赴南洋考察商务,途中不幸病逝于广州。对父亲去世的情况,李准在其《任庵自订年谱》中做了这样的记述:“十二月初三日,(先大夫)忽来外邪,牵动旧疾,真升外越,气促神昏,病势更行危焉。延至十二月十二日,先大夫自知不起,召准于前,口授遗疏,大意命草。准含泪秉笔,遵先大夫口授而书之。书成,先大夫尚审视再三,以为可,已语不成声,泪淋淋下矣。十三日戌刻,卒于广东省城天平街差次,享年五十有四岁。粤督陶勤肃公以遗书上闻。奉旨追赠内阁学士衔,照侍郎出差劳病故例,从优赐恤,谕赐祭葬。准侍奉无状,为身莫赅。谨遵先大夫遗命,不延僧道打斋诵经,棺殓殡葬,不择吉日。乃在门外买地二十余亩,建筑义园庄房,殡先大夫之柩于此。”
由于各种原因,李准于1905年春才将父亲移棺回籍,安葬于光禄第右侧,与王夫人合冢。夫妇合冢,本不为奇,但我却以为这或许与当年李准父亲曾为王氏亲撰的墓门联有关,墓联曰:
墓旁可墓我,斯歌斯哭斯聚族;
德配堪千古,此人此土此有财。
在《任庵自订年谱》中,李准未对其父之墓作只字记载。但想来这座“御赐墓葬”应当比其祖父李逢春的陵墓级别更高、更精致壮观吧?然而,此墓于解放之初已先后被开启、拆迁、损毁。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人能说清其状貌了。
对李氏家族颇有研究的包述安老师1958年秋,在柑子中学读初中,他还留有李铁船陵墓的大致印象:整个陵园面积约两三亩。后来迁坟,当时传言墓内棺材如新,打开棺盖时墓主人及其衣物都还是好好的,然一经敞风便化为灰烬;棺材后来也被人盗走了。墓后有一棵大皂角树和几笼黄竹。墓前有一约三尺宽、丈余长的花台,内有一株百余年的马鞍形苏铁,现鞍形已无,只有原直立部分尚存。四周有数棵高大的桂花树,树下树前石板上有一匹雄壮的石马和两尊石人。这些石人石马,据当地老前辈回忆,是原柑子乡甘家桥村一个叫郭巴耳的石匠师傅和外地石工在一个叫庙墩梁子的地方打造而成,再运到公馆旁的墓地,石人石马均与真人真马一样高大雄壮。石马配有马鞍,两耳直竖,似在聆听;双目有神,注目静观,似在等待主人的命令。两个石人中,一尊石人头戴官帽,身着官服,面南而立,一手执卷,一手半握拳于胸前,似观书后正沉思,颇具学士风度;另一石人则手执缰绳,溜马缓行,十分闲适。据说当时为搬运这些石人石马还颇费了不少功夫。后遇文革“破四旧”,石人石马便不知身首何处了。在墓前十多米处的石梯两旁,还矗立着两根巨石吼天望柱,每根高二丈五尺五寸九分,底座一平方米有余,顶端各有一只雄壮的吼天狮子,可惜这些珍贵文物也不知何时烟消云散了。
七
在桅子湾,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李准一家的传说。
一说李准父亲之所以叫李铁船,是因为其母生他时,曾梦见一只钢铁铸成的船舟自天而降,快要落到自己的洗脚盆中。李夫人遂高声喊叫:“快来人呀,快来人呀,铁船快要落到脚盆里了!”哪知人还没有赶到, “哐啷”一声,铁船真的掉进脚盆之中!李夫人猛地惊醒,才知是南柯一梦。这时忽感腹中阵痛,少顷,一子呱呱落地,李逢春一看,孩子目清眉秀,便觉来历不凡,遂为孩子命名“铁船”,并举家供其读书。虽三次京考落榜,但最终在光绪丁丑岁中进士,历任刑部贵州司主事等要职,后升任四川矿务商务大臣,政声显赫。孙中山曾称其“是一位具有维新头脑的官员”。
看来,这“铁船”似乎真是一个很好的征象,预兆着李铁船的儿子李准将来会与“钢铁铸成的船舟”有缘,成为统率一支飘扬着大清帝国龙旗的南海舰队,肩负晚清王朝一方军事重任,固国卫疆、保卫海防、名扬四海的广东水师提督!
李准出生也有一传说,讲其母亲王氏梦中恍惚看见一个糠筛般大的螃蟹在屋内爬了几圈。螃蟹爬屋,有何寓意,我不得而知,但《任庵自订年谱》中的一段记载却别有情趣:“准生之年,先大夫年二十四,应礼部试北上。母年二十二。是夜,先王父舒锦公梦宋臣寇莱公来见,正惶惧间,即闻准产生,故名曰‘继武’,盖继武前贤之意也。稍长即名曰准,字志莱,别字直绳,号任庵,又号平叔 。”虽然李准的出世如此奇异,但他三次进京赴考却均落榜。25岁时,父亲才为他捐了一个“同知”,分指贵州。后来李准又任广东钱局提调,因成效显著又被派往湖北赈捐。此间,为时任湖北总督的张之洞所发现,一再嘉奖提拔,终成广东、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河北等省的赈捐大王。后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他在庚子赔款期间,一年赈捐四、五百万两银子,为朝廷做出重大贡献。后来奉两广总督之命率兵捕获著名海盗巨匪区新、李北海、林瓜四等,为民除害,多次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召见,更加声名显赫。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为李氏家族的兴旺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这些传说中有多少是人们因敬仰而生出的想象,我不得而知,但是,李氏一族确实有着令人为之赞赏叹服的作为。
八
站在桅子湾的潺潺溪流前,我的思绪仿佛也随之流向远方,汇入江河,汇入浩瀚的南中国海。百余年前,一位十七岁的青年就是沿着这山间小溪,一步一步走出了苍翠的大山,走向了蔚蓝的大海。当我徜徉在李准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耳畔虽然鼓动着呼呼华蓥山风,眼前翻卷的却是浩浩南海风云。我仿佛听到了西沙永兴岛上宣示中华民族主权的隆隆炮声,我仿佛看见了浩瀚南海上空猎猎大清黄龙旗在迎风飘扬。
翻阅历史文献,尤其是1980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布的《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一文,李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及其疆域历史不可缺少的见证。
对于李准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或许人们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他巡逻海疆,在西沙群岛上勒石树碑,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公告中外,声明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的爱国护疆历史举动却不会因为这种不同的解读而发生改变,他的历史功绩将会千秋万代永远铭记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