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光出发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浑气韵
  中国人说到自然,习惯加个“大”字,没人会说“小自然”,相对英文中“nature”的中性表述,我们的自然更是一种笼罩在文化观中的自然。不管如今的山河是什么样子,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发现自然的大气和雄浑,自然在我们眼中似乎具有一种永恒气魄和生命力,我们认为它是活的,吐纳万物,包容一切。这一观念与影像结合得更紧密。山、水、天、云,适时的光线,绝佳的角度,圣像一般的画面出现了,但主体不是神灵而是自然。拍摄风景,用照片来描述这种雄浑,与其说是在表现自然,不如说是在对自然气魄的观照中得到心灵慰藉。对画意风光照片的持续争论,不能阻止大家拿起相机继续拍摄,寻找这山水之圣像。
  本地风景 异地风景
  具体到这类打擂性质的摄影比赛,影友们大都熟悉这种情况:本地影友的作品是多年来拍摄积累的,对风景所在地气候地理方面信息的了解更全面,积攒的作品丰富。外地来人拍,一是对当地情况不那么熟悉,二是“时间短任务急”,拍摄的数量没有积累,要想拿出好作品就更难一些,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也很难有本地人拍得好。在我们这次多站评选过程中,发现摄影师在本地创作,极端天气、绝妙的光线等几乎都被拍到了,这些摄影师中的一部分开始想着创新,这需要开阔一些视野,将自己既往的经验与新的视觉方式结合。对远赴外地拍摄创作的影友来说,如果不能在上述条件下与“本地影友”比拼,只能在“想法上”和“点子”上做功夫,对异地风景的不熟悉,反而是优势,不如少看“本地影友”的东西——因为拍绝美的“大片”,你拍不过当地人,而带着新鲜的眼睛去感受异地风景,以自己的经验和“异地风景”碰撞,倒是拍出新鲜好东西的机会。
  比赛中的组照
  本次的比赛同样并不对单张作品与组照做区分评选,不少作者投来组照。风光摄影的组照与其他类型的区别在于,由于没有叙事性的功能,更多在于透过形式上的控制,例如控制摄影语言的一些基本元素(画幅、景别、影调、构图……)来结构出一组照片,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作者审美因素的传达。统一和变化,是这类组照的普遍形式,一般来说是摄影语言的统一,取景所纳入静物的变化,这种“口吻”与被描述景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组照的趣味。好的组照,“口吻”与景物之间有张力,另一些则口吻干涩,形容的景物亦无法被凸显出独特之处。摄影者须谙熟摄影语言的语法与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在面对一处风景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语法来对景物进行描述,前文所描述的,丰富的拍摄经验在此处必不可少。但如何调用经验,如何在拍的过程中就有编辑的意识,多看作品确实是捷径,对有心人来说,网络实在是免费的资料室。
  过度处理的照片
  拍摄到的数码影像数据,到投稿的摄影作品文件,基本上没有不经过处理的,以前大家热衷探讨的“要不要PS”如今已不算争议:我们收到到绝大多数投稿,应当都是经过后期处理的,但处理水平有高有低,好照片是拍出来的,但没有后期处理,好照片不会这么出色。现在大家视野开阔,也慢慢开始了解后期处理的“度“,在原片基础上,不增不减内容的调整最常见,通过亮度、反差、色调的调整,来强化在现场拍到的影像气氛,不过,不同水平的移花接木仍然存在……若是手法高超,让大家看不出来这移花接木,甚至是高超的“造影”,也就罢了,但仍然有不少作品,从出现在照片中的被摄体、到光线、雾气和影调等方面,总给人一种粗糙的违和感,与其说我们不认同这种“造影”的做法,不如说我们不认同这种追求唯美但效果拙劣的影像。
  参赛照片的品质
  这个问题同样是实际操作层面的,如今的影赛影展大多数采用数码文件在线投稿的方式完成,在投稿和评选的阶段,多数作品是呈现在网页上的小尺寸影像文件,数百KB,边长几百像素或稍大一些,这样的文件方便传输存储,但小文件的细节肯定要比您手中原始文件少了很多。我们在本次比赛中就出现过以下的情况:作品看起来不错,向作者调用大图,但发现大图的尺寸是经过插值运算出来的,细节尽失,这也许是作者投稿的小图是经过裁切的,所以那张照片的尺寸就很小;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作者保留了最初拍摄的RAW格式文件,投稿作品是经过调整处理压缩的小尺寸JPEG文件,当我们调用大图的时候,作者却无法用手中的RAW文件再次制作出和投稿作品一样的大图。在这种种状况的后面,都是影友对数码影像的拍摄和制作流程掌握得不够,同样是属于经验不足。
  静谧心象
  与大气魄的视觉相对应,另外一种对自然山水的观看,着眼于其局部,苍茫大气不见了,剩下片段,我们习惯称之为“风光小品”。主体由大变小,环境成为衬托,光线和天气等待的部分变少,但取景构图方式得以经营,即使没有高山大河也可以拍,影像的趣味与大景别的有所区别。面对雄浑自然,我们是被征服者,自我是消失不见的,但“小品”聚焦于自然的角落,观看与被观看,力量此消彼长,自我的出现,给这种观看增加了主观的味道,若在主观的方向上走得比较远,主体的选择和视觉的营造都会不同,趣味与雄浑山水不同,当然,也可能成为另外一种类型化的照片。
  观看风景的不同方式
  对传统的风光摄影进行的审视、讨论已有些年了,有不少方式来形容风光摄影领域的进展。若以两类关键词来描述容易看到的两种模式,前一种大概是“大气、磅礴、硬、客观反映、外向的……”,后一种我们可以读解为“小,细腻、软,乃至于主观反映心境、内向的……”。如此形容,容易把这两者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有不同的摄影语言运用,结果是不同的视觉风格,但这两种类型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以互相融合的方式存在。
  拍摄风光,客观存在的山、水风景,天气光线等种种基本因素是外部条件,个人如何感知这些,并用摄影语言来呈现自己的感受,是主观的部分。在摄影未曾广泛普及的日子里,人们的视觉经验未能延伸到山水自然的各个角落,当时摄影容易做内容的拓荒;影像普及的当下,新的摄影者享有的摄影“处女地”与其说是地域上的,更不如说是风格上的,他们更愿意表现自己内心对景色的感受,对摄影语言的使用更为主动,表现性更强,也因作者的不同而更多样化。   这两种思维,都需要调动作者的拍摄经验,在摄影语言的使用方式上有所区别,融和起来,会是更经得起看的作品。好的作品,可以有磅礴雄壮的自然,但同时会是作者个人的映照,即使是视觉上“小”的,内涵同样可以超出方寸之间的取景,而具有深远的韵味。同样的,对自然的主观感受,深层内容包含着个人经验与时代文化背景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个部分,只是套用流行的视觉语言,那么貌似有新意的照片,也可能只是一种图式的复制。
  风景的人气
  从我们的获奖作品看来,在“大风景”与“小风景”这两者之间,比较鲜活的倒是笔者称为“有人的风景”的一些照片,这并不是说作品中一定有人,拍下了人的活动痕迹,而是说作者很好地运用摄影的语言,将他看到的自然/人工风景,以他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些作品聚焦所在或大或小的景色,或清新或深沉,似灵机一动或无声喟叹,各不相同,但透着人气,有新鲜感,有活力,与上述的两极共同构成了一个我们解读获奖作品的光谱。
  自然不再古典
  传统的自然观造就我们如今常见的风景观看视角,曾帮助国人定位自我与自然。今天我们的风光照片,乃至国产电视专题片中表现自然的镜头,仍暗合着古代山水画的种种图式,这是古典的强大力量,而今日我们所处的山河自然已与古人不同,需要引入新的观念,或许可以与我们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引发观看的新可能。
  人的风景
  风景是人眼中的自然,人自己再走入自然,成为风景本身的一部分,或是将人造的景物与自然混合起来,这类照片有很多,而且并无功能性的叙事的部分,抒情或感怀是方向。人进入风景,不一定是主人,大部分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透出愉悦的感觉。我们身处的自然其实很少是纯粹的自然,多少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种照片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变,自然对人的影响,总显得更轻松一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也是很多摄影人开始关注并深化的部分,这可以令拍摄风景在圣像崇拜与顾影自盼之外再向前推进。透过新的知识、视角和经验的加入,拍摄风景可能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一张照片中的两个含量
  拍一张照片非常容易,拍一张不错的照片,对很多掌握了摄影技术的人来说,也并非难事,但如果以我们常说的“作品”的标准来要求,那么一张照片为何被称为好,如何好,好到什么份儿上,与其他拍摄风景的照片放在一起,拍摄了相同或不同的东西,用了类似或迥异的技术手段,如何具有可比性,就需商讨审视才好说。
  一张照片里,包含源于摄影者的两个主要含量,一是技术的含量,二是眼力的含量,所有照片都兼具这两个含量。技术含量达到极致,会成为视觉奇观,令人称奇,大家都能看懂,但未必能做到;眼力含量的极端,则是未必大家都能看到,但也许是抬手就能拍到,视觉方面不出奇。大部分照片是在这两端之间。在我们所了解的西方风景照片中,从社会视觉文化、摄影史相关的角度出发,西方人将其编织成了严密并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从技术相关的角度出发,西方人确有穷尽技术表现力之可能的一种精神,令人折服,在诸如HDR、星轨、长时间曝光和数字后期等技术细节方面都能感受到。从我们的获奖作品看来,对风景的表现方式较以往来说的确更多样化一些,尤其是网络和数码影像技术的普及,对此发展有莫大的功德,这其中既有技术含量的提升,也有眼力含量的提升,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很大的空间。对自己有“创作者”要求的摄影者,就需要解决下面的问题。
  成为创作者
  对应上文说的“技术与眼力的含量”,拍照的人,若想成为创作者,得具备总能拍出好照片的能力。这大概是一条需要不停求索的不归路,经验性层面,得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法,理念性的层面,是我们常说的摄影的“想法”。成熟的摄影师,在摄影理念上的认识,可以帮助他总能拿出好东西来;对广大影友中拍得不错的一类人来说(例如我们常说的“获奖专业户”),理念上的提升,是作品提高的关键步骤。对有志于创作的摄影者来说,追求的方向大概就要沿着这两条轨道走。技术的提升可以通过大量的拍摄实践完成,理念的提升则是在拍摄实践之外,拍摄遇到瓶颈的话,继续增加拍摄量基本无助于提高和创新。
  多元的风光摄影
  回到在本文开头的时候我们谈过的风光摄影,即使不关注近年来随着年轻摄影师们和国外摄影内容译介而遍地开花的景观类摄影影像以及更多样化的摄影实践,当下摄影师对传统的风光仍然冠以了很多定语,这些定语把“风光”修饰为“×××的风光”或“×××风景”,摄影师们借助拍摄自然风光景色来进行表达,他们用的定语,比拍摄的景色更为重要。定语暗示了他们会怎样拍,决定了被摄静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那才是他们要说的话。拍风景的人无数,是摄影生态中比例不小的一部分,对创作者来说,相对“传统-当代”这种二元论的美学策略,找到自己的方式更难一些,在这次获奖或未获奖的照片里,我们能看到影友中的风光摄影开始慢慢的多元化。
  阿城先生在谈到作家李娟散文作品中的风景描写时说,李娟写的,其实是一种“傻风景”,就是那些一般说来,“看不出风景”的风景:从你家到县城,路上那些随意的树、店铺、人和田野……这风景和我们所认为的明信片风景是不一样的,需要特别敏感才能看到。对拍照的人来说,道理是一样的。
其他文献
照片制作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简称国展)采用纸质照片评选。在紧张的评选时间里面对十余万张照片,平均分配到每张照片的时间仅有短短几秒钟。制作精良、令人眼前一亮的照片肯定能吸引评委多看几眼,而一幅制作不佳的照片则不会给评委留下任何印象。  照片制作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运用后期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修饰调整,接下来则是更重要的,使用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照片输出。一张优秀的输出作品,不单单是
你看或者他看,风景就在那里,不动不变。  然而,你眼中的风景和他眼中的风景,肯定不会全然相同,甚至此时你眼中的风景与彼时你眼中的风景都不一样。所谓境由心生。有人说艺术家必须是感性的。他需要选择恰当的艺术手段将心中的境表达出来。作者张剑,网名麦哲伦在圈里比本名叫得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和许多喜爱摄影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对世界的探知欲望,尤擅风景摄影,通过后期的润色,让他的作品别上了自己的标签;借景抒
不是简单的升级  从A5100的命名和外观,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A5000的升级产品,但索尼特别强调了它不是任何一款产品的升级型号,而是一款全新的产品,相比A5000的定位更高。这一点从A5100搭载了与A6000同级别的约2430万像素Exmor APS HD CMOS图像传感器和具备0.07s的对焦速度、结合了几乎覆盖整个取景范围的179点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和25点个优化快速的智能自动对焦点
HDR是High Dynamic Range的缩写,即高动态范围。自然界的景物,亮度范围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些光比较大的场景,很可能现场的亮度范围远远超出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也就是说照片的暗部和亮部可能会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到失去层次。在数码影像时代,相当多影友通过数字后期的HDR软件来实现。  目前市面上有几款数码单反相机,本身就具有HDR功能,可以通过拍摄直接得到扩展了动态范围的HDR影像,但它
曲线快速修复 曝光过度  1 点击图层面板下方的半黑半白小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曲线”,建立一个曲线调整图层(曲线1)。  2 选择“正片叠底”模式,可以整体降低图片亮度,如果图片亮度仍然偏亮,可复制曲线1调整图层,经过两次曲线调整图层正片叠底会使图片变得更暗,如果此时图片太暗,可以降低曲线调整层的不透明度,减弱变暗效果。  3 适当调整曲线,如果暗部太暗,可不让暗部参与正片叠底,如图所示,
原图不足之处:  ◎ 画面不够简练;  ◎ 上部房檐干扰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 画面明暗不够分明;  ◎ 构图中规中矩;  ◎ 侧光的铁门和投影阴影里的三轮车使   作品明暗反差过于悬殊。    『程岩』  首先画面不够简练,上部房檐干扰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其次,画面明暗不够分明。我要首先剪裁图像,然后提高画面反差,使画面通透。如果直接使用Photoshop的曲线进行处理就会发现很难达
有人说人最顽固的是个性,我以为比个性还顽固的是记忆。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刚拿起相机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台湾摄影大师郎静山的作品,他将各种素材通过集景放大组合,产生了一种高雅的画意影像。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仿似一曲勾人心魄的旋律,使人梦绕魂萦。他将内心的自我隐藏在画面中,让你的心与之碰撞,以此来检验你对自然欣赏的感受力。  到了美国不久,我就发现原来西方也有这么一位用相机在作画的大师,他就是杰里·尤斯曼
我在呼和浩特长大,儿时生长在城市而不是牧区,对草原的印象并不深。大学时开始喜欢摄影,那个阶段对摄影的认识,也还是光影啊、构图啊这些。当时互联网交流出现,在fotoyard上认识了木格、张晓等这些朋友,大家那个时候能做的就是互相发照片看看,分享一些有限的资讯,拍照拍得挺来劲儿的,欲望很强。  《大地》是2008年开始的,那年我辞掉工作去拍照,就想拍两年看看吧,第一想法就是拍内蒙古,乡土这种东西,年龄
砰,砰,砰……,一连数枪,刚刚上任70天的里根成为第9个遇刺的美国总统,世界著名摄影大师萨尔加多正好在华盛顿希尔顿酒店门口采访,举起相机一个劲地猛拍,竟然在1分钟内,拍摄了76张照片,成为报道里根总统遇刺事件的最优秀摄影师。他使用的徕卡R6.2也名声大震,让无数摄影人心向往之!    名作永传  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前往华盛顿希尔顿饭店,参加一个建筑工人工会的大会。作为第三世界的摄影师,
迈好新手入门第一步  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选购    选相机,更是选系统  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些事情,如果一开头就走错了方向,那么想要再回头就太难了。就拿买数码单反相机来说吧,如果想在摄影的路上走得更远点,而不是仅为了体验一把单反相机的高画质和背景虚化效果,那么购买时就要多考虑一些了。因为随着摄影水平的进步,简单的单机套头肯定不能满足拍摄需要,因此在购买前就要了解好每个品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