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天气瓶无法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但是让天气瓶与自己一同感受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享受观天象的乐趣,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体验。
一只有“情怀”的小瓶子
最近,市面上流行一种名叫“天气瓶”的小玩意。据称,瓶中的透明液体会随着气象的变化而产生如羽毛、叶子或雪花般不同的结晶现象。
“天气瓶”又被称作“风暴球”, 它是一种源于18世纪欧洲的天气预报仪器。发明这个球的人是谁,早已无从考证。最初的配方是什么,也无人知晓。人们只知道“风暴球”的发明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晚期,对它的第一次描述出现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海底两万里》中。
18世纪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大发展时期,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人类认识思想开始改变的时期。在那个科技还不算发达的年代,航海行为危险重重,人们对气象观测的需求尤为迫切。尽管,关于“风暴球”的很多原始资料早已散逸,不过在不少科学人士的积极改进之下,“风暴球”最终得以运用于19世纪的航行上。
据说,这种神秘的气象球能感应大气环境中光、热、风、气压甚至电荷等气象的变化。一旦有变天的预兆,瓶内就会产生结晶现象。早期的“风暴球”不是密封的,而是有个被橡胶帽封住的口子,由于暴露在气压下,当时制作的成品只能算作雏形。
回顾“风暴球”的历史
1831年,海军上将罗伯特·菲茨罗伊(1805~1865)指挥英国皇家海军“小猎犬号”陪同查尔斯·达尔文在南美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航行。除了海军的工作,菲茨罗伊也是气象学领域的先驱。对气象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他,历经数年,在进行了多次天气预报和监测工作的同时,终于将“风暴球”研发出来,并将外形改造成密封的玻璃球状。最终,这种密封的“风暴球”成为我们现今标准“风暴球”的始祖。同时,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也确定了“风暴球”中特制液体的基本配方: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樟脑以及氯化铵等。
1859年10月,一场异常猛烈的风暴袭击了英国大不列颠群岛。一艘从墨尔本返回英国的船只被滔天巨浪击沉,这场灾难直接导致459人死亡。与此同时,风暴还导致使近200艘小型船只永远消失在涛涛汪洋之中。面对如此深重的灾难,英国政府批准了罗伯特·菲茨罗伊在海岸边创建气象站的提议。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以监测大气状况为目的的小型气象站创建成功。与此同时,“风暴球”被广泛分发到渔村。最初,小型气象站只能以口头警告的方式通知水手气象有变,禁止出海。尽管遭到诸多船主的反对(这意味着船只只能停留在港口),但仍然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并最终获得了渔民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如今我们熟知的“天气预报”4个字也是由菲茨罗伊上将提出的。因此,1860年之后,他的“风暴球”很受英国沿岸居民的欢迎。
那么,“风暴球”是如何工作的呢?据悉,如果瓶中的液体是透明清澈的,那就会是晴天;如果液体由透明变浑浊朦胧,并出现云状沉淀,那就代表会出现多云降温的天气;倘若瓶中出现小点结晶,天气多半潮湿多雾;如果结晶漂浮在顶部附近,这表明将会刮风;如果液体变成大片水晶雪花,表明将会降温甚至下雪;如果云状液体还拖着星状分布的沉淀,那就代表暴风雨或暴风雪要来了。
不过现代研究证明,在天气瓶中的确可以看见美丽结晶形态的有趣变化,但它其实无法准确反映气象变化,过去船员多次的航行记录中也并未证实其准确性。
流言揭秘:天气预报瓶真能预报天气?
有科学家认为,温度是导致天气瓶瓶内结晶变化的主要因素。温度改变后,几种物质结晶析出,由于溶解速度的差异而产生交互作用,再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瓶内晶体形态千变万化。但是,2008年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度变化是晶体产生的唯一原因,其中,冷却的速率直接影响晶体的形状。这意味着瓶中晶体的变化只能反映环境温度的变化过程,而气压、湿度等其他预报天气的关键指标都无法得以体现。另外,对于温度的反映,能反映到什么程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的教授举了个例子,他说道:“在某地,冷空气来袭,气温陡降(这是天气瓶能捕捉到的),但会不会下雪,还取决于水汽输送条件,所以天气瓶怎么能判断下雪呢?还有阴、晴、多云,这些天气现象完全可能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发生,其差别仅在于天空云量(晴为云量
一只有“情怀”的小瓶子
最近,市面上流行一种名叫“天气瓶”的小玩意。据称,瓶中的透明液体会随着气象的变化而产生如羽毛、叶子或雪花般不同的结晶现象。
“天气瓶”又被称作“风暴球”, 它是一种源于18世纪欧洲的天气预报仪器。发明这个球的人是谁,早已无从考证。最初的配方是什么,也无人知晓。人们只知道“风暴球”的发明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晚期,对它的第一次描述出现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海底两万里》中。
18世纪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大发展时期,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人类认识思想开始改变的时期。在那个科技还不算发达的年代,航海行为危险重重,人们对气象观测的需求尤为迫切。尽管,关于“风暴球”的很多原始资料早已散逸,不过在不少科学人士的积极改进之下,“风暴球”最终得以运用于19世纪的航行上。
据说,这种神秘的气象球能感应大气环境中光、热、风、气压甚至电荷等气象的变化。一旦有变天的预兆,瓶内就会产生结晶现象。早期的“风暴球”不是密封的,而是有个被橡胶帽封住的口子,由于暴露在气压下,当时制作的成品只能算作雏形。
回顾“风暴球”的历史
1831年,海军上将罗伯特·菲茨罗伊(1805~1865)指挥英国皇家海军“小猎犬号”陪同查尔斯·达尔文在南美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航行。除了海军的工作,菲茨罗伊也是气象学领域的先驱。对气象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他,历经数年,在进行了多次天气预报和监测工作的同时,终于将“风暴球”研发出来,并将外形改造成密封的玻璃球状。最终,这种密封的“风暴球”成为我们现今标准“风暴球”的始祖。同时,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也确定了“风暴球”中特制液体的基本配方: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樟脑以及氯化铵等。
1859年10月,一场异常猛烈的风暴袭击了英国大不列颠群岛。一艘从墨尔本返回英国的船只被滔天巨浪击沉,这场灾难直接导致459人死亡。与此同时,风暴还导致使近200艘小型船只永远消失在涛涛汪洋之中。面对如此深重的灾难,英国政府批准了罗伯特·菲茨罗伊在海岸边创建气象站的提议。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以监测大气状况为目的的小型气象站创建成功。与此同时,“风暴球”被广泛分发到渔村。最初,小型气象站只能以口头警告的方式通知水手气象有变,禁止出海。尽管遭到诸多船主的反对(这意味着船只只能停留在港口),但仍然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并最终获得了渔民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如今我们熟知的“天气预报”4个字也是由菲茨罗伊上将提出的。因此,1860年之后,他的“风暴球”很受英国沿岸居民的欢迎。
那么,“风暴球”是如何工作的呢?据悉,如果瓶中的液体是透明清澈的,那就会是晴天;如果液体由透明变浑浊朦胧,并出现云状沉淀,那就代表会出现多云降温的天气;倘若瓶中出现小点结晶,天气多半潮湿多雾;如果结晶漂浮在顶部附近,这表明将会刮风;如果液体变成大片水晶雪花,表明将会降温甚至下雪;如果云状液体还拖着星状分布的沉淀,那就代表暴风雨或暴风雪要来了。
不过现代研究证明,在天气瓶中的确可以看见美丽结晶形态的有趣变化,但它其实无法准确反映气象变化,过去船员多次的航行记录中也并未证实其准确性。
流言揭秘:天气预报瓶真能预报天气?
有科学家认为,温度是导致天气瓶瓶内结晶变化的主要因素。温度改变后,几种物质结晶析出,由于溶解速度的差异而产生交互作用,再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瓶内晶体形态千变万化。但是,2008年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度变化是晶体产生的唯一原因,其中,冷却的速率直接影响晶体的形状。这意味着瓶中晶体的变化只能反映环境温度的变化过程,而气压、湿度等其他预报天气的关键指标都无法得以体现。另外,对于温度的反映,能反映到什么程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的教授举了个例子,他说道:“在某地,冷空气来袭,气温陡降(这是天气瓶能捕捉到的),但会不会下雪,还取决于水汽输送条件,所以天气瓶怎么能判断下雪呢?还有阴、晴、多云,这些天气现象完全可能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发生,其差别仅在于天空云量(晴为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