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评价翻译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理论基础,以《说园》译本为实例,讨论其在意义与功能方面的得失,从而指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于指导此类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文学著作的翻译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说园》;意义;功能
作者简介:古明敏,女,安徽铜陵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一、引言:
《说园》是我国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融合文史知识与建筑理念的园林著作。《说园》是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的佳作,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园林文化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意义。陈从周教授通晓文史,兼以书画乐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说园》中更是可见一斑。通览全书,先生引经据典、诗词歌赋、画理艺论可谓信手拈来。英译这样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充满文学色彩的理论著作要求译者不仅要做到意义上的“信”还要实现遣词造句方面的“雅”。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论为理论基础,评析毛心一先生的译本《说园》,分别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个方面讨论其在意义与功能方面的得失,以期为此类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二、社会符号学与翻译
美国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以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为基础发展了符号学理论,他提出,任何符号实体其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符号载体,符号所指和解释者。符号实体的三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符号学的意义观: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即形式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即存在意义;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即实用意义。随后莫里斯将其意义观集中运用于语言研究,他认为与三种关系对应,语言符号也包含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社会符号学是符号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符号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的科学。韩礼德曾指出语言与语境、文化以及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把语言划分为六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應功能和元语言功能[5]。信息功是指语言能够客观地描述事实以传达信息;美感功能强调的是语言在音韵、结构方面实现的愉悦感官的功能,诗歌、散文通常都具备美感功能。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以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观和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逐渐发展并成熟的翻译理论,又结合了语用学、文化学、交际学等发展成型。奈达指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是对以往抽象的翻译理论的高度概括且操作性强,它体现了翻译的本质属性。翻译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语言符号的解码与编码过程。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认为,翻译要实现的是两种语言符号在三类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层面的相符。陈宏薇教授是国内研究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代表人物,她强调,“翻译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的体现,而是文化沉积的反映。”她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强调翻译要在意义和功能上做到忠于源语言。
三、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说园》译本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翻译标准,认为任何符号或文本的意义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翻译需要实现的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在意义与功能方面忠实于源语。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认为三种意义的复制是功能迁移的前提,因此,翻译的首要前提是三种意义的迁移。
3.1指称意义的迁移
指称意义代表的是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意义,是对客观对象与世界的描述。语言对等是指不同语言形式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完全对应的词,如:太阳-sun,哭-cry,此类词语具有高度的可译性。语言对等包含的并非只是指称意义的简单对应,如“hot potato”不可直译为“热洋芋”,在英语里它代表的是“棘手之事”。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弄清词语真正的指称意义。再者,由于文化的特性和个性,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部分对应的词汇和零对应词汇,即所谓的词汇空缺。
谈及《说园》译本中指称意义的迁移主要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尤其是各类园林名称的翻译,此类词语主要履行的是信息功能。以毛心一先生译本中的园林名称翻译为例①:1.拙政园-Zhuozheng Yuan;网师园-Wangshi Yuan,等。这类名称词语属于英汉部分对应词汇,名称的前半部分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汇的,但汉字“园”在英文中有对应词“garden”,而译者的这种处理方式是有欠妥之处的。2.有一些词汇虽然有对应词汇但其指称意义却不同,如“别峰庵-Another Peak Nunnery”,别峰庵是因位于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而得名,“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所以译者将其译为“Another peak”在信息传递方面是有误导的。
3.2言内意义的迁移
言内意义是指同一语言体系内部符号与符号之间不涉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意义,是各语言成分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层面体现的内部意义。如语音层面英语中有头韵、尾韵;词汇层面有双关、谐音;句子和篇章层面有对偶、顶真等。翻译时译者要理解言内意义,然后尽量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诗歌的引用是《说园》的语言特色之一,中文诗歌素有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等特点,诗歌更有愉悦读者感官的功能。将中文诗歌在语言层面的言内意义再造于英语语言中一直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我们以《说园》中的部分诗歌翻译为例: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Gaily-decorated pleasure boats glide to and pro under the bridge at midday and visitors can catch glimpses of scented garments.” 由此例看,译者将源语的对偶句处理为一个由and连接的复合句,仅仅做到了意义的传达,同时破坏了源文在句子层面对仗工整的特点。初读译语丝毫感受不到诗歌应有的韵律,诗歌的美感功能没有实现。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Hills are valued for their veins and waters for their sources, and if these are properly set out, the whole garden will come to life.
《说园》中有很多這样的四字句,这些句子语言简练,朗朗上口,一气呵成。这要求译语具备相似的句式特征,笔者认为译文的处理是十分可取的,不仅做到了言简意赅,而且前后衔接自然,句式与源语基本一致。此处译语做到了信息功能与美感功能兼而有之。
3.3语用意义的迁移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赋予符号的意义,体现的是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意义。指称意义代表的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意义,而语用意义的性质是从属的,附加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蕴含意义或联想意义等。同一指称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语用意义,所以交际中只有既理解指称意义又能够理解语用意义,才算是真正的理解透彻。《说园》中陈从周教授的遣词造句极具汉语文化色彩,如四字成语的运用。成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意义也不是构成某成语的语言要素的简单组合。所以,翻译这样的词语不仅要理解指称意义同时要理解其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是实现意义迁移功能实现的前提。
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
“……pavilions,terraces,and stored buildings as well as hills,rocks,and ponds would look different in wind or with flowers,in snow or in moonlight and would always seem new and fresh.”
本句中的四字成语“风花雪月”在中文词汇里的意思是指四时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因此,原文作者表达的是古代园林之景随季节而变,能做到四时之景不同。所以,笔者认为译者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意义迁移方面是有缺失的,其信息功能自然没有实现。
都表现了要用水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味。
“All require painstaking work in order to produce pieces that……”
“painstaking”一词有十分小心,极其仔细的韵味,与成语“水墨功夫”所表达的意味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笔者认为译者的这种处理是符合社会符号学翻译论要求的,在做到合理迁移意义的同时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四、结语
符號学是一门解码与编码的开放性的基础学科,任何一个将翻译活动作为整体研究的方法都无法将其排除在外。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既是翻译理论的突破,也是翻译实践的新途径。翻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寻求语言形式对等的活动,它突出了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功能,要求译者深化对社会、文化的了解。本文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评析《说园》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讨论译本在意义与功能方面的得失。笔者发现,译本中部分园林名称的翻译,由于指称意义迁移的缺失导致其信息功能未能实现。其次,部分诗歌的翻译,译者没有很好地在译语中再现其言内意义,导致诗歌的美感功能丢失。最后,部分成语的翻译,由于语用意义理解的偏差,在传递源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于指导文学著作的翻译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它有利于译者全方位、多视角地看待翻译,避免翻译中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偏差,有效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注释:
①文中实例转自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雍振华.《说园》伴我到如今[J].中国园林,2010(04):13.
[2]陈宏薇.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88-93.
[3]何家驹.社会·意义·功能-社会符号翻译法的核[J].嘉应大学学报.1999(02):71-73.
[4]衡孝军.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J].中国翻译2003(04):23-25.
[5]Newmark,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7]陈宏薇.符号学与文学翻译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3(01):11-15.
關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说园》;意义;功能
作者简介:古明敏,女,安徽铜陵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一、引言:
《说园》是我国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融合文史知识与建筑理念的园林著作。《说园》是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的佳作,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园林文化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意义。陈从周教授通晓文史,兼以书画乐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说园》中更是可见一斑。通览全书,先生引经据典、诗词歌赋、画理艺论可谓信手拈来。英译这样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充满文学色彩的理论著作要求译者不仅要做到意义上的“信”还要实现遣词造句方面的“雅”。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论为理论基础,评析毛心一先生的译本《说园》,分别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个方面讨论其在意义与功能方面的得失,以期为此类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二、社会符号学与翻译
美国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以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为基础发展了符号学理论,他提出,任何符号实体其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符号载体,符号所指和解释者。符号实体的三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符号学的意义观: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即形式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即存在意义;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即实用意义。随后莫里斯将其意义观集中运用于语言研究,他认为与三种关系对应,语言符号也包含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社会符号学是符号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符号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的科学。韩礼德曾指出语言与语境、文化以及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把语言划分为六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應功能和元语言功能[5]。信息功是指语言能够客观地描述事实以传达信息;美感功能强调的是语言在音韵、结构方面实现的愉悦感官的功能,诗歌、散文通常都具备美感功能。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以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观和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逐渐发展并成熟的翻译理论,又结合了语用学、文化学、交际学等发展成型。奈达指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是对以往抽象的翻译理论的高度概括且操作性强,它体现了翻译的本质属性。翻译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语言符号的解码与编码过程。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认为,翻译要实现的是两种语言符号在三类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层面的相符。陈宏薇教授是国内研究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代表人物,她强调,“翻译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的体现,而是文化沉积的反映。”她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强调翻译要在意义和功能上做到忠于源语言。
三、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说园》译本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翻译标准,认为任何符号或文本的意义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翻译需要实现的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在意义与功能方面忠实于源语。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认为三种意义的复制是功能迁移的前提,因此,翻译的首要前提是三种意义的迁移。
3.1指称意义的迁移
指称意义代表的是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意义,是对客观对象与世界的描述。语言对等是指不同语言形式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完全对应的词,如:太阳-sun,哭-cry,此类词语具有高度的可译性。语言对等包含的并非只是指称意义的简单对应,如“hot potato”不可直译为“热洋芋”,在英语里它代表的是“棘手之事”。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弄清词语真正的指称意义。再者,由于文化的特性和个性,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部分对应的词汇和零对应词汇,即所谓的词汇空缺。
谈及《说园》译本中指称意义的迁移主要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尤其是各类园林名称的翻译,此类词语主要履行的是信息功能。以毛心一先生译本中的园林名称翻译为例①:1.拙政园-Zhuozheng Yuan;网师园-Wangshi Yuan,等。这类名称词语属于英汉部分对应词汇,名称的前半部分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汇的,但汉字“园”在英文中有对应词“garden”,而译者的这种处理方式是有欠妥之处的。2.有一些词汇虽然有对应词汇但其指称意义却不同,如“别峰庵-Another Peak Nunnery”,别峰庵是因位于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而得名,“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所以译者将其译为“Another peak”在信息传递方面是有误导的。
3.2言内意义的迁移
言内意义是指同一语言体系内部符号与符号之间不涉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意义,是各语言成分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层面体现的内部意义。如语音层面英语中有头韵、尾韵;词汇层面有双关、谐音;句子和篇章层面有对偶、顶真等。翻译时译者要理解言内意义,然后尽量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诗歌的引用是《说园》的语言特色之一,中文诗歌素有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等特点,诗歌更有愉悦读者感官的功能。将中文诗歌在语言层面的言内意义再造于英语语言中一直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我们以《说园》中的部分诗歌翻译为例: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Gaily-decorated pleasure boats glide to and pro under the bridge at midday and visitors can catch glimpses of scented garments.” 由此例看,译者将源语的对偶句处理为一个由and连接的复合句,仅仅做到了意义的传达,同时破坏了源文在句子层面对仗工整的特点。初读译语丝毫感受不到诗歌应有的韵律,诗歌的美感功能没有实现。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Hills are valued for their veins and waters for their sources, and if these are properly set out, the whole garden will come to life.
《说园》中有很多這样的四字句,这些句子语言简练,朗朗上口,一气呵成。这要求译语具备相似的句式特征,笔者认为译文的处理是十分可取的,不仅做到了言简意赅,而且前后衔接自然,句式与源语基本一致。此处译语做到了信息功能与美感功能兼而有之。
3.3语用意义的迁移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赋予符号的意义,体现的是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意义。指称意义代表的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意义,而语用意义的性质是从属的,附加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蕴含意义或联想意义等。同一指称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语用意义,所以交际中只有既理解指称意义又能够理解语用意义,才算是真正的理解透彻。《说园》中陈从周教授的遣词造句极具汉语文化色彩,如四字成语的运用。成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意义也不是构成某成语的语言要素的简单组合。所以,翻译这样的词语不仅要理解指称意义同时要理解其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是实现意义迁移功能实现的前提。
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
“……pavilions,terraces,and stored buildings as well as hills,rocks,and ponds would look different in wind or with flowers,in snow or in moonlight and would always seem new and fresh.”
本句中的四字成语“风花雪月”在中文词汇里的意思是指四时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因此,原文作者表达的是古代园林之景随季节而变,能做到四时之景不同。所以,笔者认为译者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意义迁移方面是有缺失的,其信息功能自然没有实现。
都表现了要用水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味。
“All require painstaking work in order to produce pieces that……”
“painstaking”一词有十分小心,极其仔细的韵味,与成语“水墨功夫”所表达的意味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笔者认为译者的这种处理是符合社会符号学翻译论要求的,在做到合理迁移意义的同时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四、结语
符號学是一门解码与编码的开放性的基础学科,任何一个将翻译活动作为整体研究的方法都无法将其排除在外。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既是翻译理论的突破,也是翻译实践的新途径。翻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寻求语言形式对等的活动,它突出了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功能,要求译者深化对社会、文化的了解。本文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评析《说园》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讨论译本在意义与功能方面的得失。笔者发现,译本中部分园林名称的翻译,由于指称意义迁移的缺失导致其信息功能未能实现。其次,部分诗歌的翻译,译者没有很好地在译语中再现其言内意义,导致诗歌的美感功能丢失。最后,部分成语的翻译,由于语用意义理解的偏差,在传递源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于指导文学著作的翻译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它有利于译者全方位、多视角地看待翻译,避免翻译中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偏差,有效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注释:
①文中实例转自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雍振华.《说园》伴我到如今[J].中国园林,2010(04):13.
[2]陈宏薇.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88-93.
[3]何家驹.社会·意义·功能-社会符号翻译法的核[J].嘉应大学学报.1999(02):71-73.
[4]衡孝军.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J].中国翻译2003(04):23-25.
[5]Newmark,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7]陈宏薇.符号学与文学翻译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3(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