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仪惯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彝族;女性;仪式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仪惯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地方民俗文化,从出生到死亡都经历多重社会礼仪的熏染,其中最具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了彝族女性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
一、诞生礼。
生育礼仪,是人生的开端礼仪。它包括孕育期,诞生期,以及诞生后一定时期内的一系列礼仪。彝族认为妇女的生育由生育魂“格菲”主宰。若妇女婚后不育或流产等,便在三四月间请毕摩为妇女做“格菲果”仪式,意为招回“格菲魂”。妇女怀孕后,为了祈求婴儿平安落地,也会请毕摩做道场,念《驱鬼经》等。一般情况而言,产妇临产时,孩子的父亲须离家回避,由亲戚或邻居家妇女照顾产妇。婴儿出生后,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将一枚煮熟的鸡蛋让产妇吞食,以示吉祥。随即将新生婴儿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为洗礼。婴儿出生当晚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忌讳只杀一只公鸡或一只母鸡。然后看婴儿的属相扯布料做襁褓。片区一般忌讳使用黑或红色的布料。其中,按彝族习俗有亲舅舅送襁褓布料直接定娃娃亲的。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后3天、5天或7天,宴请亲朋,延请毕摩诵经驱邪后,剪去婴儿后脑胎发,为之命名。或由孩子父亲及其他长辈给婴儿剪发、命名。满月后,选择吉日请毕摩进行增加人丁的祈福仪式——“倮以润”。
二、成年礼。彝族女性举行成年礼,意味着被施礼者从孩童长大成人。以女孩换裙仪式和分发辫仪式最具代表性。1、换裙仪式。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一般是在女孩十五岁、十七岁,或女孩月经初潮的逢单年岁举行仪式。届时,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以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俏皮话表示祝福。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从此可自由参加成人的社交活动,结交男友。2、分发辫仪式。彝语称“奥车期”意为分发辫。命硬的女孩在11岁至13岁之间举行分发辫仪式;其他的,一般在15岁至17岁左右举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妹妹订了婚,但姐姐还没订婚,姐姐就必须举行分发辫仪式。分发辫仪式是一种简单的婚礼,当天主人家用一只绵羊头招待亲朋好友。有的地方举行分发辫仪式的女孩一般“嫁给石磨”,其他地方有嫁给岩石、树木等的。
3、婚礼。婚礼是彝族妇女人生礼仪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极具民俗特征。不同片区婚俗礼仪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整个过程包括看属相、提亲、占算婚姻的吉凶、订亲、择婚期、迎娶成亲、新娘回门等过程。在有些片区,结婚当天请毕摩进行一种“波黑”仪式。“波黑”仪式过程繁多,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新郎新娘幸福安康,儿孙满堂。根据属相,有做一场的,也有做几场,具体做法各地不尽相同。正式婚礼前三至九天,新娘开始节食(彝语称为“杂贡”),新娘仅能饮水和吃少许的鸡蛋,最后一天不仅禁食还要禁水。结婚日前一天,男家组成迎亲队伍,带着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迎亲者要受到女家亲友的百般戲弄,如向他们泼冷水,往脸上涂抹锅黑等。新娘出门叫做发亲,新娘和亲友唱“辞亲歌”,述说姑娘出嫁时的离别之情。歌毕,由新郎的弟弟或堂弟背着新娘上路,无论到男家的路途远近,新娘都须人背或骑马,按婚俗规矩,新娘的双脚是不能沾地的。男家迎娶新娘时,要在其房屋附近搭建一个简易的“迎亲棚”。新娘到后坐在草席上,举行“坐棚”仪式,在一些片区,女孩子不能进入“迎亲棚”。由男方的一位多子女、受人尊敬的长辈为新娘梳头。随后男家在迎亲棚前大办婚宴,亲朋好友载歌载舞,并进行饮酒、摔跤等比赛活动。婚宴歌舞后,新娘被背进男家准备的新房。有些地方新娘当天在迎亲棚中休息,第二天才能正式进入新郎家。彝族男女结婚的当天一般不同房。婚礼后,还有“回门”和“坐家”的习俗。所谓回门,就是在婚后三、五、七或九日,新郎陪新娘一起返回娘家,孝敬女方父母;也有婚后次日即返回娘家,十天半月后,新郎家人去女家接新娘回来,夫妇才能正式同房。
四、葬礼。彝族在老人重病时进行“黑次懂”,一般用牛羊等牲口作为牺牲,在毕摩的主持下宰杀后拿给病人品尝。一般情况下,男的要举行九次“黑次懂”,女的要进行七次“黑次懂”。老人断气即为老人整理好遗容和换好寿衣。立即宰杀一只“陪灵”羊,在院外鸣放鞭炮,儿女辈开始哭唱发丧,并停尸于锅庄前,将死者双脚卷曲,手中放一块烧好的羊肉,将双手握成拳交叉放于胸前;还在死者口中放“口含”。“口含”一般是银耳钏或纯银块(彝语称“曲克则”),祝愿死者的灵魂纯洁而富有。并取下死者身上所有的金属饰物。然后,请毕摩对死者举行进行“重乍”仪式。一般男的九次,女的七次。丧事期间,死者亲朋好友多携带粮食和牲畜赶来奔丧,并请学识渊博、能说会唱的人到灵前唱丧歌。吊丧及守灵时,表演“车格”、“阿古尔”、“巴之刺”等歌舞,同时,毕摩要诵完全部《送魂经》,为死者安魂超度。超度中,女性还专门举行“斯尔地”仪式,大意为驱除妖气。
彝族出殡送葬多在上午进行,起灵前由毕摩念《指路经》,为死者灵魂指点通往祖先发源地的道路,然后亲属停止哭泣,由毕摩给死者家眷一一招魂。随即燃放鞭炮致哀起灵,由四位男青年用一种特制的抬尸架将尸体抬往火葬地。焚尸时先挖一浅坑,将木柴叠摞堆放在土坑上,女性木柴堆放七层;男性木柴堆放九层。尸体与抬尸架一起被置于木柴上,死者头向东,脚朝西。送丧的人们围成一圈,向尸体抛掷带叶的树枝,以示诀别。送丧完毕,所有参加葬礼者在指定的地点席地而坐,由丧家分发烟、养麦馍、陀陀肉,每人一份,分完后,各自回家,丧礼结束。
【关键词】:彝族;女性;仪式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仪惯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地方民俗文化,从出生到死亡都经历多重社会礼仪的熏染,其中最具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了彝族女性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
一、诞生礼。
生育礼仪,是人生的开端礼仪。它包括孕育期,诞生期,以及诞生后一定时期内的一系列礼仪。彝族认为妇女的生育由生育魂“格菲”主宰。若妇女婚后不育或流产等,便在三四月间请毕摩为妇女做“格菲果”仪式,意为招回“格菲魂”。妇女怀孕后,为了祈求婴儿平安落地,也会请毕摩做道场,念《驱鬼经》等。一般情况而言,产妇临产时,孩子的父亲须离家回避,由亲戚或邻居家妇女照顾产妇。婴儿出生后,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将一枚煮熟的鸡蛋让产妇吞食,以示吉祥。随即将新生婴儿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为洗礼。婴儿出生当晚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忌讳只杀一只公鸡或一只母鸡。然后看婴儿的属相扯布料做襁褓。片区一般忌讳使用黑或红色的布料。其中,按彝族习俗有亲舅舅送襁褓布料直接定娃娃亲的。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后3天、5天或7天,宴请亲朋,延请毕摩诵经驱邪后,剪去婴儿后脑胎发,为之命名。或由孩子父亲及其他长辈给婴儿剪发、命名。满月后,选择吉日请毕摩进行增加人丁的祈福仪式——“倮以润”。
二、成年礼。彝族女性举行成年礼,意味着被施礼者从孩童长大成人。以女孩换裙仪式和分发辫仪式最具代表性。1、换裙仪式。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一般是在女孩十五岁、十七岁,或女孩月经初潮的逢单年岁举行仪式。届时,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以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俏皮话表示祝福。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从此可自由参加成人的社交活动,结交男友。2、分发辫仪式。彝语称“奥车期”意为分发辫。命硬的女孩在11岁至13岁之间举行分发辫仪式;其他的,一般在15岁至17岁左右举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妹妹订了婚,但姐姐还没订婚,姐姐就必须举行分发辫仪式。分发辫仪式是一种简单的婚礼,当天主人家用一只绵羊头招待亲朋好友。有的地方举行分发辫仪式的女孩一般“嫁给石磨”,其他地方有嫁给岩石、树木等的。
3、婚礼。婚礼是彝族妇女人生礼仪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极具民俗特征。不同片区婚俗礼仪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整个过程包括看属相、提亲、占算婚姻的吉凶、订亲、择婚期、迎娶成亲、新娘回门等过程。在有些片区,结婚当天请毕摩进行一种“波黑”仪式。“波黑”仪式过程繁多,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新郎新娘幸福安康,儿孙满堂。根据属相,有做一场的,也有做几场,具体做法各地不尽相同。正式婚礼前三至九天,新娘开始节食(彝语称为“杂贡”),新娘仅能饮水和吃少许的鸡蛋,最后一天不仅禁食还要禁水。结婚日前一天,男家组成迎亲队伍,带着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迎亲者要受到女家亲友的百般戲弄,如向他们泼冷水,往脸上涂抹锅黑等。新娘出门叫做发亲,新娘和亲友唱“辞亲歌”,述说姑娘出嫁时的离别之情。歌毕,由新郎的弟弟或堂弟背着新娘上路,无论到男家的路途远近,新娘都须人背或骑马,按婚俗规矩,新娘的双脚是不能沾地的。男家迎娶新娘时,要在其房屋附近搭建一个简易的“迎亲棚”。新娘到后坐在草席上,举行“坐棚”仪式,在一些片区,女孩子不能进入“迎亲棚”。由男方的一位多子女、受人尊敬的长辈为新娘梳头。随后男家在迎亲棚前大办婚宴,亲朋好友载歌载舞,并进行饮酒、摔跤等比赛活动。婚宴歌舞后,新娘被背进男家准备的新房。有些地方新娘当天在迎亲棚中休息,第二天才能正式进入新郎家。彝族男女结婚的当天一般不同房。婚礼后,还有“回门”和“坐家”的习俗。所谓回门,就是在婚后三、五、七或九日,新郎陪新娘一起返回娘家,孝敬女方父母;也有婚后次日即返回娘家,十天半月后,新郎家人去女家接新娘回来,夫妇才能正式同房。
四、葬礼。彝族在老人重病时进行“黑次懂”,一般用牛羊等牲口作为牺牲,在毕摩的主持下宰杀后拿给病人品尝。一般情况下,男的要举行九次“黑次懂”,女的要进行七次“黑次懂”。老人断气即为老人整理好遗容和换好寿衣。立即宰杀一只“陪灵”羊,在院外鸣放鞭炮,儿女辈开始哭唱发丧,并停尸于锅庄前,将死者双脚卷曲,手中放一块烧好的羊肉,将双手握成拳交叉放于胸前;还在死者口中放“口含”。“口含”一般是银耳钏或纯银块(彝语称“曲克则”),祝愿死者的灵魂纯洁而富有。并取下死者身上所有的金属饰物。然后,请毕摩对死者举行进行“重乍”仪式。一般男的九次,女的七次。丧事期间,死者亲朋好友多携带粮食和牲畜赶来奔丧,并请学识渊博、能说会唱的人到灵前唱丧歌。吊丧及守灵时,表演“车格”、“阿古尔”、“巴之刺”等歌舞,同时,毕摩要诵完全部《送魂经》,为死者安魂超度。超度中,女性还专门举行“斯尔地”仪式,大意为驱除妖气。
彝族出殡送葬多在上午进行,起灵前由毕摩念《指路经》,为死者灵魂指点通往祖先发源地的道路,然后亲属停止哭泣,由毕摩给死者家眷一一招魂。随即燃放鞭炮致哀起灵,由四位男青年用一种特制的抬尸架将尸体抬往火葬地。焚尸时先挖一浅坑,将木柴叠摞堆放在土坑上,女性木柴堆放七层;男性木柴堆放九层。尸体与抬尸架一起被置于木柴上,死者头向东,脚朝西。送丧的人们围成一圈,向尸体抛掷带叶的树枝,以示诀别。送丧完毕,所有参加葬礼者在指定的地点席地而坐,由丧家分发烟、养麦馍、陀陀肉,每人一份,分完后,各自回家,丧礼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