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洋没有使时光虚度,在文学的宿命中,她用文字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这力量不来自浮华,而来自扎实的生命体验。
《洋嫁》
汪洋 著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定价:28.00元
“美女作家”中许多不是美女,汪洋不在此列。她是电视台女主持出身,当年在遵义属于“上流社会”风光人物,后来宿命地迷上文学,早早脱离了荧屏,甘愿去做宅女,常一整天一整天地盯着电脑屏幕敲字,任由时光与时尚在身边流过,终于成为作家。最近,看到她的新长篇《洋嫁》,有些惊讶,感觉到她在写作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进步相当显著。这也许与她到鲁迅文学院的进修有关,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她写出了高格调的作品,堪称为才女作家了。
现在已不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时代,写“洋嫁”也不再是很时髦的题材,这意味着作者这次写作需要付出加倍的辛劳。她付出了,并且写出了新意。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汪洋借鉴了自身在境外丰富独特的生活体验,利用小说的形式,勾画出一幅幅光怪陆离又引人入胜的现实图景,使众多国内读者大饱眼福。人们读小说,总希望它提供一些超乎读者个人经历的新鲜场面,《洋嫁》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如果说,通过小说,作者只是想告诉读者,“洋嫁”是一场迟早要破灭的幻梦,那未免太简单。也许作者更想告诉读者的是:你到了美国,极可能仍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和你打交道的仍可能是中国人,你依然会面临中国式的人际纠葛和争斗。小说中所有的场景和情境,都是陌生化和美国式的,但情节和结局,又几乎是熟识的中国式。这是《洋嫁》的特色和趣味所在,它是一部境外背景的本土小说。
在境外,由于生存空间变得逼仄,所以两性关系变得异常敏感和紧张,甚至趋向险恶。女人们,如谢桥、端木、田小麦、苏棉等,无一例外地陷入了与男人的战争。实际上,她们此时都是弱者,已经放弃独立性,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特定的男人。她们注定会忠实于婚姻和感情,而男人们就有些暧昧不定了,对于他们来说,婚姻和爱情既是美好的,也可能转化为生存压力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清醒地权衡,于是,作品围绕着感情和实利的两轴展开了激烈较量。
精神或物质、感情或实利的取舍,是困扰着当代人的重大选择,从官员到百姓、从知识分子到平民,都难以逃脱,现在,这种选择的场所转移到了大洋彼岸。
谢桥通过国际婚介认识了理想郎君秦淮,到了美国才发现对方是个性无能的婚托。离开秦淮后,她爱上了萧雨山,与之结合,但萧雨山从“实际”考虑,再次接纳了前妻,使谢桥沦为了“小三”,萧雨山还要谢桥放弃住房的产权,甚至去探望母亲时也要带着前妻同行。谢桥忍受了一切,把挽回丈夫的希望寄托在生育上,直到这个希望也彻底破灭。苏棉爱上艾伦,而艾伦与她若即若离,合时是因为丢了工作,离时是因为又找到了工作,他死后还让苏棉背上还不清的房债。端木爱上了皮特,但被皮特抛弃,嫁给了70多岁的老头。《洋嫁》里到处弥漫着洋嫁女的哀怨,她们遇到的异性,都是不会轻易地将精神置于物质之上,感情置于实利之上的男人。应该说,作品触及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畸形现实。只要联想一下国内,现今有多少个家庭由于房产纠纷闹得亲情破裂,就可以看出,《洋嫁》的故事发生在国外绝非偶然,不是环境变了,是人变了,是人们的人格和价值观变了,这个变化其实是普遍和深刻的。如果有人就此写一部《中国人格史》,会很有意思。
无论在讲述故事上,还是在描画人物上,汪洋都开始显示出充分的得心应手和收放自如。如书中描述美国婚托秦淮,在给服务生小费时,不仅出手阔绰,还十分谦恭地向服务生连连道谢,像做错了什么,使服务生惊诧不已,也使谢桥芳心萌动;再如书中的婚姻中介田二麦,在美国见到谢桥,第一句话就要谢桥把裙子脱掉,指导她如何装束以适合当地时宜,都非常生动并不乏幽默感。大概由于题材对路,作者的文体中常有俳谐的发挥,恰到好处,它们不仅表现出作者的雅致,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
阅世已深对于本书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书里充满着讳莫如深的人情世故。谢桥的阅历,是由涉世未深走向深明世故的过程。作者或借人物之口,或借叙述之便,道出不少颇有哲理的妙语,耐人回味。如描绘秦淮在服务生面前的谦卑时,作者写道,那是“国家领导人视察农户家时的谦卑,是明星走访孤儿院时的谦卑,那是有强大的内在底蕴作支撑,反显出悲悯和宽容”。类似的语句,浅薄的作者无法驾驭。一部长篇,几十万字,不能光靠情节和人物,文体细节也要有抓人的亮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大家才读得下去,这一点汪洋做到了。
汪洋没有使时光虚度,在文学的宿命中,她用文字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这力量不来自浮华,而来自扎实的生命体验。
《洋嫁》
汪洋 著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定价:28.00元
“美女作家”中许多不是美女,汪洋不在此列。她是电视台女主持出身,当年在遵义属于“上流社会”风光人物,后来宿命地迷上文学,早早脱离了荧屏,甘愿去做宅女,常一整天一整天地盯着电脑屏幕敲字,任由时光与时尚在身边流过,终于成为作家。最近,看到她的新长篇《洋嫁》,有些惊讶,感觉到她在写作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进步相当显著。这也许与她到鲁迅文学院的进修有关,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她写出了高格调的作品,堪称为才女作家了。
现在已不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时代,写“洋嫁”也不再是很时髦的题材,这意味着作者这次写作需要付出加倍的辛劳。她付出了,并且写出了新意。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汪洋借鉴了自身在境外丰富独特的生活体验,利用小说的形式,勾画出一幅幅光怪陆离又引人入胜的现实图景,使众多国内读者大饱眼福。人们读小说,总希望它提供一些超乎读者个人经历的新鲜场面,《洋嫁》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如果说,通过小说,作者只是想告诉读者,“洋嫁”是一场迟早要破灭的幻梦,那未免太简单。也许作者更想告诉读者的是:你到了美国,极可能仍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和你打交道的仍可能是中国人,你依然会面临中国式的人际纠葛和争斗。小说中所有的场景和情境,都是陌生化和美国式的,但情节和结局,又几乎是熟识的中国式。这是《洋嫁》的特色和趣味所在,它是一部境外背景的本土小说。
在境外,由于生存空间变得逼仄,所以两性关系变得异常敏感和紧张,甚至趋向险恶。女人们,如谢桥、端木、田小麦、苏棉等,无一例外地陷入了与男人的战争。实际上,她们此时都是弱者,已经放弃独立性,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特定的男人。她们注定会忠实于婚姻和感情,而男人们就有些暧昧不定了,对于他们来说,婚姻和爱情既是美好的,也可能转化为生存压力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清醒地权衡,于是,作品围绕着感情和实利的两轴展开了激烈较量。
精神或物质、感情或实利的取舍,是困扰着当代人的重大选择,从官员到百姓、从知识分子到平民,都难以逃脱,现在,这种选择的场所转移到了大洋彼岸。
谢桥通过国际婚介认识了理想郎君秦淮,到了美国才发现对方是个性无能的婚托。离开秦淮后,她爱上了萧雨山,与之结合,但萧雨山从“实际”考虑,再次接纳了前妻,使谢桥沦为了“小三”,萧雨山还要谢桥放弃住房的产权,甚至去探望母亲时也要带着前妻同行。谢桥忍受了一切,把挽回丈夫的希望寄托在生育上,直到这个希望也彻底破灭。苏棉爱上艾伦,而艾伦与她若即若离,合时是因为丢了工作,离时是因为又找到了工作,他死后还让苏棉背上还不清的房债。端木爱上了皮特,但被皮特抛弃,嫁给了70多岁的老头。《洋嫁》里到处弥漫着洋嫁女的哀怨,她们遇到的异性,都是不会轻易地将精神置于物质之上,感情置于实利之上的男人。应该说,作品触及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畸形现实。只要联想一下国内,现今有多少个家庭由于房产纠纷闹得亲情破裂,就可以看出,《洋嫁》的故事发生在国外绝非偶然,不是环境变了,是人变了,是人们的人格和价值观变了,这个变化其实是普遍和深刻的。如果有人就此写一部《中国人格史》,会很有意思。
无论在讲述故事上,还是在描画人物上,汪洋都开始显示出充分的得心应手和收放自如。如书中描述美国婚托秦淮,在给服务生小费时,不仅出手阔绰,还十分谦恭地向服务生连连道谢,像做错了什么,使服务生惊诧不已,也使谢桥芳心萌动;再如书中的婚姻中介田二麦,在美国见到谢桥,第一句话就要谢桥把裙子脱掉,指导她如何装束以适合当地时宜,都非常生动并不乏幽默感。大概由于题材对路,作者的文体中常有俳谐的发挥,恰到好处,它们不仅表现出作者的雅致,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
阅世已深对于本书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书里充满着讳莫如深的人情世故。谢桥的阅历,是由涉世未深走向深明世故的过程。作者或借人物之口,或借叙述之便,道出不少颇有哲理的妙语,耐人回味。如描绘秦淮在服务生面前的谦卑时,作者写道,那是“国家领导人视察农户家时的谦卑,是明星走访孤儿院时的谦卑,那是有强大的内在底蕴作支撑,反显出悲悯和宽容”。类似的语句,浅薄的作者无法驾驭。一部长篇,几十万字,不能光靠情节和人物,文体细节也要有抓人的亮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大家才读得下去,这一点汪洋做到了。
汪洋没有使时光虚度,在文学的宿命中,她用文字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这力量不来自浮华,而来自扎实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