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针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简单探索。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文化。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图文赏读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媒体,结合文意内容,以优美的图像对诗文进行展示,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这样,就可以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做到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哪一幅画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3)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4)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根据人物活动分层)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在学生思考完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把问题通过画面展示出来:
如:文章描述了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面二:抱子拾穗
其所用到的描写方法有: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背灼炎天光。
这样,利用多媒体,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活儿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优美的画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可以,还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配乐诵读,从易到难,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古诗文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古诗文学习中,由于一些古诗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引入教学,使得古诗文学习更加形象化、简明化。
比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环境或者是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地导入,如:当地震、洪水、冰雪、海啸等灾难突如其来地发生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当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就像“汶川”地震发生时,你是做“范跑跑”还是做那些不畏生死、舍己救人的英雄?也许有一天,这个问题会摆在你的面前。生与死,利和义是自古以来人们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么,前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再结合内容提出问题,如: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舍生取义——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你要怎么做?
3.怎样理解“舍生取义”的“义”?请同学们选择:
接着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最后,进行总结: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透析文意,教学过程不会显得单调,将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深入到文本中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精神。
三、加强文学评论,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因此,要学习好古诗文,就需要借鉴古人,从了解古人及其作品创作所处的时代作为入手点,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进而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作品。正所谓:“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要想对文章整体感知,读懂诗意,那么就要了解温庭筠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创作的环境,如:温庭筠,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他常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这样,结合诗文的特点《商山早行》清婉瑰丽,备受时人推崇,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从而来了解诗中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和首尾呼应等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背景资料的再现,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的心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化,了解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占领课堂教学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陈凤茹,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11).
(责任编辑:李娜)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文化。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图文赏读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媒体,结合文意内容,以优美的图像对诗文进行展示,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这样,就可以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做到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哪一幅画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3)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4)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根据人物活动分层)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在学生思考完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把问题通过画面展示出来:
如:文章描述了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面二:抱子拾穗
其所用到的描写方法有: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背灼炎天光。
这样,利用多媒体,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活儿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优美的画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可以,还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配乐诵读,从易到难,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古诗文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古诗文学习中,由于一些古诗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引入教学,使得古诗文学习更加形象化、简明化。
比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环境或者是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地导入,如:当地震、洪水、冰雪、海啸等灾难突如其来地发生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当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就像“汶川”地震发生时,你是做“范跑跑”还是做那些不畏生死、舍己救人的英雄?也许有一天,这个问题会摆在你的面前。生与死,利和义是自古以来人们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么,前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再结合内容提出问题,如: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舍生取义——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你要怎么做?
3.怎样理解“舍生取义”的“义”?请同学们选择:
接着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最后,进行总结: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透析文意,教学过程不会显得单调,将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深入到文本中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精神。
三、加强文学评论,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因此,要学习好古诗文,就需要借鉴古人,从了解古人及其作品创作所处的时代作为入手点,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进而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作品。正所谓:“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要想对文章整体感知,读懂诗意,那么就要了解温庭筠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创作的环境,如:温庭筠,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他常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这样,结合诗文的特点《商山早行》清婉瑰丽,备受时人推崇,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从而来了解诗中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和首尾呼应等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背景资料的再现,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的心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化,了解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占领课堂教学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陈凤茹,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11).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