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领域里,如果将学校比喻成大树,那么教师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要想树茂叶盛、常青不衰,教师工作必须扎根在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改革无疑充当了先锋角色。然而,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了这么多年,表面上搞得红红火火,实际上效益并不见佳,原因何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改革与革命
谈到教学改革,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改革”与“革命”虽然有某种联系,但更多的却是区别。“革命”是彻底的,就“教学革命”而言,就是要全面抛弃旧的教学方法,彻底破坏“旧世界”,重建“新世界”;“改革”则不同,是批评的继承,对于过去的做法,保留优秀的,抛弃落后的。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历代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很好的借鉴。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仍然貫穿于我们的所有教育理论之中,为几乎所有的教育者所接受,即便西方的教育专家也都为之折服。诸如此类的教学经验枚不胜举。现代的教学改革无论如何都不可将这些优秀成果拒之门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祖宗丢不得!
二、兴趣与意志
提到课堂教学,不免想到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多人立刻就会引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权威论据,以说明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兴趣固然重要,但是,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往往带有“一时兴起”的因素,比如当学生们看着明星们在五彩缤纷的舞台上引吭高歌,台下掌声如雷时,就有了喜欢音乐成为歌星的冲动,但是当他们真正接触到那些枯燥的乐理时,兴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只有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最终战胜困难,有所成就。所以单靠兴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兴趣只是一个感性的东西,带有随意性,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兴趣的作用其实很脆弱,意志则更为重要。培养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培养兴趣和意志同步进行。如果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我们宁可培养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培养兴趣。
三、“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这里所说的“鱼”特指结果,“渔”特指方法。在“鱼”和“渔”的关系上我们往往偏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渔”而不重“鱼”。常把“授之以鱼”视为是“填鸭”而不遗余力的予以批评。此种做法极为不妥甚至是错误的。究竟应该“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条件,一旦条件改变,结论就无法成立。实际上有时候“授之以鱼”可能更好。一个饥饿不堪的人,连走路都困难了,这时候给他捕鱼的方法绝对是荒唐之极的事情,谁都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活命之鱼,“授之以鱼”是再好不过的解决办法。“授之以鱼”可以求得一时之饱,而“授之以渔”则可以饱其一世。因此,“鱼”和“渔”同样重要,就如小鸟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荀子在《劝学篇》里就曾经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就告诉我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在那里妄谈能力培养不过是天方夜谭、镜中花、水中月而已。一提起知识,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把其与“死”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能力才是“活”的,殊不知教学生学习和古人学诗是完全一样的。古人学习作诗讲究的是从“死”到“活”,先“死”后“活”。没有“死知识”的积累,任何“活能力”培养都是空谈。此外,涉及到能力培养,总有人以为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甚至不讲,此种做法也未必是绝对真理。到底讲解多少要视情况而定,并不能用量化进行规定。大学教授上课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课间休息都不曾放过,大学生的分析能力缺远远高于中小学生。这就是讲解的妙用。我们时常赞叹古人出口成章,而感叹自己往往辞不达意。古人的这种能力正是得益于他们基础知识的深厚积累。“博闻强识”是古人颇为赞赏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我们不能因为要培养能力便否定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要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啊!知识的积累实际就是能力的长进,所谓“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
五、表演与引导
一个好的演员本身就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给观众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马季、赵本山、冯巩等表演的节目经久不衰,就连记忆力衰退的老太太也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他们出色的表演。“课堂教学表演”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认为教师不能是表演者,而应该是引导者,这种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有其一定道理,但视表演为异端,一棍子打死则未免有点过激。表演和引导原本就有着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表明,表演本身就是最好的引导,这种联系从古代就一直被人们利用于各个方面。从早期的“巫舞娱神”到现代的“催眠术”都是利用表演加以引导的。表演与引导不是割裂的两个方面,表演可以作为引导的一种绝妙手段,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利用,自然能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兴趣的上乘手段。
六、严肃与活泼
就课堂环境而言,到底应该是严肃的还是活泼的,要看是什么课型,不能绝对化一。活泼有其自身优点,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同时也有很大的缺陷,那便是容易使课堂一片混乱,难以收场。如果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则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不能,还是严肃的氛围更好。我们经常听说“高僧出智慧”,就是说寺院里很多高僧都是大智慧者,这与他们在一个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有很大关系。佛学院的教育模式很值得借鉴。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极度虔诚庄严的氛围中,正因如此,佛学院的学生们都既能熟背经典又能够深悟经典大义。由此可见当我们提倡宽松的教学环境时应该考虑到其弊端,考虑到如何把宽松与严肃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做到二美具,而不是一味强调宽松的环境才会造就人才。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更不能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如良药一剂,医治百病。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最终找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与革命
谈到教学改革,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改革”与“革命”虽然有某种联系,但更多的却是区别。“革命”是彻底的,就“教学革命”而言,就是要全面抛弃旧的教学方法,彻底破坏“旧世界”,重建“新世界”;“改革”则不同,是批评的继承,对于过去的做法,保留优秀的,抛弃落后的。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历代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很好的借鉴。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仍然貫穿于我们的所有教育理论之中,为几乎所有的教育者所接受,即便西方的教育专家也都为之折服。诸如此类的教学经验枚不胜举。现代的教学改革无论如何都不可将这些优秀成果拒之门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祖宗丢不得!
二、兴趣与意志
提到课堂教学,不免想到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多人立刻就会引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权威论据,以说明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兴趣固然重要,但是,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往往带有“一时兴起”的因素,比如当学生们看着明星们在五彩缤纷的舞台上引吭高歌,台下掌声如雷时,就有了喜欢音乐成为歌星的冲动,但是当他们真正接触到那些枯燥的乐理时,兴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只有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最终战胜困难,有所成就。所以单靠兴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兴趣只是一个感性的东西,带有随意性,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兴趣的作用其实很脆弱,意志则更为重要。培养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培养兴趣和意志同步进行。如果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我们宁可培养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培养兴趣。
三、“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这里所说的“鱼”特指结果,“渔”特指方法。在“鱼”和“渔”的关系上我们往往偏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渔”而不重“鱼”。常把“授之以鱼”视为是“填鸭”而不遗余力的予以批评。此种做法极为不妥甚至是错误的。究竟应该“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条件,一旦条件改变,结论就无法成立。实际上有时候“授之以鱼”可能更好。一个饥饿不堪的人,连走路都困难了,这时候给他捕鱼的方法绝对是荒唐之极的事情,谁都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活命之鱼,“授之以鱼”是再好不过的解决办法。“授之以鱼”可以求得一时之饱,而“授之以渔”则可以饱其一世。因此,“鱼”和“渔”同样重要,就如小鸟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荀子在《劝学篇》里就曾经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就告诉我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在那里妄谈能力培养不过是天方夜谭、镜中花、水中月而已。一提起知识,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把其与“死”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能力才是“活”的,殊不知教学生学习和古人学诗是完全一样的。古人学习作诗讲究的是从“死”到“活”,先“死”后“活”。没有“死知识”的积累,任何“活能力”培养都是空谈。此外,涉及到能力培养,总有人以为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甚至不讲,此种做法也未必是绝对真理。到底讲解多少要视情况而定,并不能用量化进行规定。大学教授上课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课间休息都不曾放过,大学生的分析能力缺远远高于中小学生。这就是讲解的妙用。我们时常赞叹古人出口成章,而感叹自己往往辞不达意。古人的这种能力正是得益于他们基础知识的深厚积累。“博闻强识”是古人颇为赞赏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我们不能因为要培养能力便否定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要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啊!知识的积累实际就是能力的长进,所谓“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
五、表演与引导
一个好的演员本身就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给观众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马季、赵本山、冯巩等表演的节目经久不衰,就连记忆力衰退的老太太也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他们出色的表演。“课堂教学表演”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认为教师不能是表演者,而应该是引导者,这种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有其一定道理,但视表演为异端,一棍子打死则未免有点过激。表演和引导原本就有着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表明,表演本身就是最好的引导,这种联系从古代就一直被人们利用于各个方面。从早期的“巫舞娱神”到现代的“催眠术”都是利用表演加以引导的。表演与引导不是割裂的两个方面,表演可以作为引导的一种绝妙手段,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利用,自然能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兴趣的上乘手段。
六、严肃与活泼
就课堂环境而言,到底应该是严肃的还是活泼的,要看是什么课型,不能绝对化一。活泼有其自身优点,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同时也有很大的缺陷,那便是容易使课堂一片混乱,难以收场。如果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则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不能,还是严肃的氛围更好。我们经常听说“高僧出智慧”,就是说寺院里很多高僧都是大智慧者,这与他们在一个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有很大关系。佛学院的教育模式很值得借鉴。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极度虔诚庄严的氛围中,正因如此,佛学院的学生们都既能熟背经典又能够深悟经典大义。由此可见当我们提倡宽松的教学环境时应该考虑到其弊端,考虑到如何把宽松与严肃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做到二美具,而不是一味强调宽松的环境才会造就人才。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更不能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如良药一剂,医治百病。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最终找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