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使农村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要充分挖掘、利用教师和学生本身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人力资源”,以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关键词]农村 语文 开发 利用 人力资源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可是,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略了老师与学生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以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极不利于师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人力资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刘良华博士曾说过:“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起着决定作用。”那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源呢?
1 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1.1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而且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有力的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例如,《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一首哲理诗,入选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由于学生对鲁迅先生所知不多。所以初读时很难读出感情。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一面》这篇课文,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将自身所知的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以及他“忘了我!赶快埋掉”的I临终遗言,转化成饱含感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将自己对鲁迅先生无比钦佩的感情传达给学生。这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神越来越凝重了,于是,再读的时候就感人多了。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进入孩子们的眼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自身巨大的资源宝库。
1.2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的团体资源。近年来,广大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彼此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纷纷出现了集体备课或小组备课行为,使我们的课程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起来,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这种备课活动,通常是仅限于同科的“集体”或“小组”,往往忽略了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既然语文课程的内容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为什么语文教师不可以尝试着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叫三声夸克》都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或说“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而产生“海市蜃楼”的错觉,或说“被太阳晒得火热的细沙摩擦”而发出的“鸣沙”现象,亦或是说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探究结果等,都与物理学的知识有关,语文教师不容易生动形象地解说清楚,如果与物理老师合作,通过实验操作,直观展示有关现象,那我们老师、学生就会觉得不仅容易懂,而且有趣多了。由此可见,通过学科间教师的合作,既可以让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完成教学,又可以让学生们获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何乐而不为呢?
2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2.1 开发利用学生主动性课程资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地组织充满生机和灵动的教学活动。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例如说明文教学往往是比较单调乏味的,这是不少语文教师的同感。我在执教说明文的时候尝试这么做:让学生结合课文知识,根据自身的体验,学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中山陵、法国凡尔赛宫等;或让学生模拟说明对象,诸如小松鼠、金龟子、熊猫等进行自我介绍。结果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就这样,师生在说笑玩乐中学习,轻松、活泼,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我想,关键就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2 开发利用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兴趣与爱好方面、生活经历与经验方面、智能发育与发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值得我们教师特别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促进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童年趣事”,虽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但课文毕竟只有几篇而已,而我们的学生却有几十名,他们在作者的娓娓叙说中受到感染,引发联想,唤醒了深藏心中的“金色童年”的回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伺机引导,打开话匣,那该是一笔多么丰富的宝藏啊!
3 充分利用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刘良华博士说这种“人力”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的、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如果不是有过切身经历,我不会有这么深的体会。记得一天,要上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了,我像往常一样向教室走去,一进教室,发现教室顿时沸腾了:男同学用从未有过的洪亮齐读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而女同学连吃奶的力气也用上了,一齐改读为“没有女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随后仿佛有人指挥似的,男女同学都笑得前俯后仰的,双手还忘情地捶打着桌子。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没想到王安忆这句话如此震撼人心!我是一位女教师,显然男生们也在等我表态呢!怎么办?我于是当即决定:就拿这句话作文章。待闹过一阵后,我调侃道:“呵,谁也不服谁呢!那我们就拿出依据来说说:男人和女人到底谁更厉害?”一场事先没有准备的辩论赛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男女同学纷纷举出对本方有利的证据,毛泽东、邓小平、拿破仑、刘翔、武则天、慈禧太后、撒彻尔夫人、李宇春等领袖、名人、明星“集聚一堂”,同学们兴趣盎然,其中一个平时很少發言的男同学也举手了:“老师,作者王安忆不就是一个女作家吗?她都承认‘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了,可见男人比女人伟大!”“可是人们为什么不把祖国比作父亲而比作母亲啊?”我忍不住应到,男同学一愣,而女同学却掌声雷动,辩论继续进行。下课了,大家意犹未尽,我却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用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呢?课后,学生纷纷反映:这样的课堂太有意思了。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农村学校的教材、教具、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课程资源可能不是很丰富,可是教师与学生的“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与智慧。
[关键词]农村 语文 开发 利用 人力资源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可是,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略了老师与学生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以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极不利于师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人力资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刘良华博士曾说过:“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起着决定作用。”那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源呢?
1 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1.1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而且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有力的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例如,《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一首哲理诗,入选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由于学生对鲁迅先生所知不多。所以初读时很难读出感情。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一面》这篇课文,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将自身所知的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以及他“忘了我!赶快埋掉”的I临终遗言,转化成饱含感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将自己对鲁迅先生无比钦佩的感情传达给学生。这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神越来越凝重了,于是,再读的时候就感人多了。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进入孩子们的眼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自身巨大的资源宝库。
1.2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的团体资源。近年来,广大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彼此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纷纷出现了集体备课或小组备课行为,使我们的课程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起来,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这种备课活动,通常是仅限于同科的“集体”或“小组”,往往忽略了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既然语文课程的内容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为什么语文教师不可以尝试着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叫三声夸克》都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或说“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而产生“海市蜃楼”的错觉,或说“被太阳晒得火热的细沙摩擦”而发出的“鸣沙”现象,亦或是说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探究结果等,都与物理学的知识有关,语文教师不容易生动形象地解说清楚,如果与物理老师合作,通过实验操作,直观展示有关现象,那我们老师、学生就会觉得不仅容易懂,而且有趣多了。由此可见,通过学科间教师的合作,既可以让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完成教学,又可以让学生们获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何乐而不为呢?
2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2.1 开发利用学生主动性课程资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地组织充满生机和灵动的教学活动。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例如说明文教学往往是比较单调乏味的,这是不少语文教师的同感。我在执教说明文的时候尝试这么做:让学生结合课文知识,根据自身的体验,学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中山陵、法国凡尔赛宫等;或让学生模拟说明对象,诸如小松鼠、金龟子、熊猫等进行自我介绍。结果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就这样,师生在说笑玩乐中学习,轻松、活泼,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我想,关键就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2 开发利用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兴趣与爱好方面、生活经历与经验方面、智能发育与发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值得我们教师特别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促进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童年趣事”,虽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但课文毕竟只有几篇而已,而我们的学生却有几十名,他们在作者的娓娓叙说中受到感染,引发联想,唤醒了深藏心中的“金色童年”的回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伺机引导,打开话匣,那该是一笔多么丰富的宝藏啊!
3 充分利用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刘良华博士说这种“人力”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的、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如果不是有过切身经历,我不会有这么深的体会。记得一天,要上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了,我像往常一样向教室走去,一进教室,发现教室顿时沸腾了:男同学用从未有过的洪亮齐读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而女同学连吃奶的力气也用上了,一齐改读为“没有女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随后仿佛有人指挥似的,男女同学都笑得前俯后仰的,双手还忘情地捶打着桌子。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没想到王安忆这句话如此震撼人心!我是一位女教师,显然男生们也在等我表态呢!怎么办?我于是当即决定:就拿这句话作文章。待闹过一阵后,我调侃道:“呵,谁也不服谁呢!那我们就拿出依据来说说:男人和女人到底谁更厉害?”一场事先没有准备的辩论赛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男女同学纷纷举出对本方有利的证据,毛泽东、邓小平、拿破仑、刘翔、武则天、慈禧太后、撒彻尔夫人、李宇春等领袖、名人、明星“集聚一堂”,同学们兴趣盎然,其中一个平时很少發言的男同学也举手了:“老师,作者王安忆不就是一个女作家吗?她都承认‘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了,可见男人比女人伟大!”“可是人们为什么不把祖国比作父亲而比作母亲啊?”我忍不住应到,男同学一愣,而女同学却掌声雷动,辩论继续进行。下课了,大家意犹未尽,我却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用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呢?课后,学生纷纷反映:这样的课堂太有意思了。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农村学校的教材、教具、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课程资源可能不是很丰富,可是教师与学生的“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