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检测黄杆菌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BLA)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临床分离的6株黄杆菌属细菌分别以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其产BLA和ESBLs;用K-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检测黄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6株黄杆菌均为产BLA菌株,且>80%的黄杆菌产ESBLs;黄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MIC为32~25
【机 构】
:
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管理学教研室,400038(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管理学教研室,40003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局,第三军医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黄杆菌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BLA)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临床分离的6株黄杆菌属细菌分别以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其产BLA和ESBLs;用K-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检测黄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6株黄杆菌均为产BLA菌株,且>80%的黄杆菌产ESBLs;黄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MIC为32~256 mg/L),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MIC为0.125~8.000 mg/L). 结论院内感染的黄杆菌多产BLA,并对BLA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建议优先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加酶抑制剂BLA类抗生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第1期第60页刊登了<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以下简称<变>文).文中提出了采用保留变性真皮覆以自体薄中厚或中厚皮片的方法修复手背、指背部烧伤创面,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对该文提出以下几点疑问,供商榷.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天然气烧伤患者549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19%.其中男307例、女242例,成人453例占83%,小儿96例占17%.烧伤总面积3%~100%[(33±24)%],深Ⅱ、Ⅲ度1%~97%[(21±18)%]TBSA.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休克者187例占34%,创面或全身严重感染者112例占20%, 肾功能衰竭者3例占0.5%.重度、特重度烧伤
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目的应用代谢车动态观察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对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影响.方法根据首次切痂植皮时间,将56例重度烧伤患者分为早期切痂植皮组(A组,39例,伤后5 d内手术)和非早期切痂植皮组(B组,17例,伤后5 d后手术).首次切痂时将Ⅲ度及其周围深Ⅱ度创面全部切除,切痂后创面用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覆盖.在治疗期间应用新型代谢车床旁动态监测患者REE变化,同时检测9例A组患者和7例B组患者的血浆白
近年来,随着超声波塑料焊接机在塑料、皮革等生产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种特殊原因的烧伤:超声能烧伤,关于其诊治方法国内鲜见报道.笔者单位2001~2002年收治3例超声能烧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4例均为男性,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火焰烧伤.入院时均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脓毒症.
患者男,29岁,因铁炉爆炸被蒸气烫伤后从2 m高的工作台上摔下患者昏迷,立即送入当地县医院给予等渗盐水500 ml+克林霉素磷酸酯0.9 g静脉滴注.伤后4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6℃,呼吸30次/min,脉搏96次/min,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为深昏迷,瞳孔左4 mm、右2 mm,对光反射迟钝;右耳腔出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
瘢痕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组织致密,为解决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类固醇等药物的难题,笔者设计了瘢痕注射器,对面部及功能部位烧伤后出现增生性瘢痕(面积﹤5 cm2)及少量瘢痕疙瘩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43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4例,热水烫伤15例,化学烧伤2例。烧伤总面积31%~85%TBSA,深Ⅱ、Ⅲ度。残余创面形成时间为伤后2个月~4年,创面直径0.5~8.0cm。创面数1~15处/人,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脓液渗出、味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愈收入笔者单位。创面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