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春节前开始掀起的超市价格战,如今并没随着假期的终结而结束,反而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贯对促销不屑一顾、高举“天天平价”大旗的沃尔玛,继节前推出近千种商品优惠20%的大力度促销之后,节后又分别借情人节、开学之机再掀两轮促销狂潮。而另一外资超市巨头家乐福促销力度更大,上周末,记者在家乐福双井店看到,这里推出的纺织品“大清仓,一件不留”、百余种商品以1元左右的“地摊价”销售,让卖场内外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洋超市的疯狂促销,让不少市民交口称赞。然而,业内专家却普遍对此表示了担忧。北京昭邑零商首席咨询师刘晖就认为,过度价格战的最终结果将会挤垮一大批中小企业,不仅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超市价格战愈演愈烈
以往打折促销只是百货、家电行业的“专利”,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洋超市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降价狂潮,超市行业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
上周末,记者在家乐福双井店看到,卖场内到处悬挂着以红黄两种鲜明颜色书写的促销标识,什么“百货大清仓1元起”、“部分商品3折起”等,吸引着不少市民疯狂抢购,连购物车都供不应求,需要排队等候领取。记者观察了一下,许多商品的价格确实超低,比如一款原价198元的四件套床上用品,售价仅为88元;红色碎花的小碗,每个售价仅为1元;原价15.9元的2升装淘大上等老抽,只卖9.9元;而每斤仅售1.49元的大米,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一位年轻女孩在“1元区”选了6个精致的便笺本放入购物车,身边的男友看着1.45元的价签惊喜地说:“这比小摊上卖得还便宜呢。”事实上,这次大力度促销是家乐福继春节4波强力促销后,在全国130多家门店掀起的新一轮价格攻势。
在不远处的沃尔玛大郊亭店,一场低价促销的“热辣炫疯狂欢节”也正在上演。在这里,老才臣大块腐乳、单晶冰糖等一些食品,以及果蔬盆、保鲜盒等部分家居用品,全部仅售3.8元/件;而猪前肘、后肘、猪蹄、乌骨鸡等一批肉食,全部每斤仅售8.8元。一位老大爷瞅着入口处的促销海报念叨:“比农贸市场还便宜。”一贯推崇“天天低价”的沃尔玛,更是高调宣布,“降价促销”将贯穿全年。
在洋超市的价格攻势下,本土超市也只能纷纷跟进。2月6日,在沃尔玛启动节后第二波降价潮之后两天,京城最大的连锁超市物美,也推出了近千种商品“随意组合,只需10元”的促销活动,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而美廉美、华普、超市发、京客隆等一些超市,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每周特惠商品,以期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低价拉动消费不适合超市行业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超市低价促销,引来消费者疯狂抢购,似乎非常迎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响应政府促进消费的号召。然而,这种低价促销真的能够起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吗?不少业内专家对此表示怀疑。
著名零售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以低价位满足社会需求,不仅会影响未来消费的增长,而且盲目降价也会让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影响未来发展。他坦言,服装、鞋帽等利润比较大的商品,通过促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但是对于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降不降价都是必须购买的。由于预期降价,消费者在前期就不会购买,降价期间虽然销量增加,但之后也不会购买了,等于透支了后面的消费,所以平均算下来,销量的增幅不会太大。因此对生活必需品来说,盲目促销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也不一定能真正促进销售。
“资金不足一直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黄国雄指出,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商业企业的利润全部上缴,造成中国零售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中外零售企业在税收等政策上又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上管理水平低下,中国很多零售企业的纯利率不足1%,大大低于外资零售企业1.5%~2%的平均水平。如此低的纯利润很难支撑零售企业10%、连锁企业30%左右的增幅。而中国的民营商业刚刚起步,同样没有强大的资本积累。近年来零售业拖欠供应商货款,甚至发生一些骗货的情况,都与资金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再打价格战,资金积累不足的情况将更为严峻,零售企业很难扩大再发展。
激烈价格战带来行业隐忧
“谁也不会反对通过适度促销来拉动人气、增加销售,但是如今一些超市的过度促销,已经让供应商伤筋动骨了。”北京171家供应商联盟代表、北京世行商贸公司副总经理姚文华认为:“过度促销不仅会对零供关系造成损害,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谁都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姚文华告诉记者,零售商做特价促销,让利消费者的部分,通常都是与供应商分摊的。处于弱势的供应商迫于压力,即便不愿意,也往往不得不答应超市的要求。而超市行业的利润本来就薄,降价幅度过大,供应商就会无利可图,只能向上游的生产厂家压价。生产厂家如果无力消化这部分价格损失,又不愿失去这个客户,就很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比如有的卫生纸,原来是用优质树皮为原料,又松又软、吸水性好。可由于层层压价,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就改成破布为原料,结果跟猴皮筋似的,扯都扯不断;或者原来8公分宽的卫生纸,降价之后改为7公分宽了,价格是降下来了,可产品质量也下降了,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不久前,宜家促销一款很受欢迎的白色羊毛垫,结果就让很多消费者大呼上当。“原价199元的羊毛垫,只卖99元”,结果一开门4000张羊毛垫就被抢光。可很多消费者抢回家去才发现,特价品比以前买的正品要小好几圈,皮子薄了很多,毛也只有原来的一半长,连生产厂家都不一样,根本就是偷梁换柱。
此外,大规模超低价促销,也只是大型超市才玩得起的游戏。依托巨大的采购量,大型超市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更低的商品进价,即使降价也依然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可对于广大中小型超市来说,由于在采购价格上不占优势,加上资金实力、商品种类、硬件设施、物流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超市相比,因此必然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在价格战上跟进,自己无利可图;如果不跟进,只能眼看顾客流失。刘晖就断言,过度价格战的最终结果将会是挤垮一大批中小企业,从而引发零售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员工的失业问题,将会对整个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压力。
实际上,近期洋超市的大规模低价促销,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就公开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促销要统筹厂家、商家和消费者这三方的利益,要充分运用非价格手段来刺激消费,并要警惕大超市的不当促销,会挤垮中小企业,或者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困难。(来源:《北京商报》2009年2月25日 编辑/刘丽琴)
洋超市的疯狂促销,让不少市民交口称赞。然而,业内专家却普遍对此表示了担忧。北京昭邑零商首席咨询师刘晖就认为,过度价格战的最终结果将会挤垮一大批中小企业,不仅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超市价格战愈演愈烈
以往打折促销只是百货、家电行业的“专利”,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洋超市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降价狂潮,超市行业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
上周末,记者在家乐福双井店看到,卖场内到处悬挂着以红黄两种鲜明颜色书写的促销标识,什么“百货大清仓1元起”、“部分商品3折起”等,吸引着不少市民疯狂抢购,连购物车都供不应求,需要排队等候领取。记者观察了一下,许多商品的价格确实超低,比如一款原价198元的四件套床上用品,售价仅为88元;红色碎花的小碗,每个售价仅为1元;原价15.9元的2升装淘大上等老抽,只卖9.9元;而每斤仅售1.49元的大米,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一位年轻女孩在“1元区”选了6个精致的便笺本放入购物车,身边的男友看着1.45元的价签惊喜地说:“这比小摊上卖得还便宜呢。”事实上,这次大力度促销是家乐福继春节4波强力促销后,在全国130多家门店掀起的新一轮价格攻势。
在不远处的沃尔玛大郊亭店,一场低价促销的“热辣炫疯狂欢节”也正在上演。在这里,老才臣大块腐乳、单晶冰糖等一些食品,以及果蔬盆、保鲜盒等部分家居用品,全部仅售3.8元/件;而猪前肘、后肘、猪蹄、乌骨鸡等一批肉食,全部每斤仅售8.8元。一位老大爷瞅着入口处的促销海报念叨:“比农贸市场还便宜。”一贯推崇“天天低价”的沃尔玛,更是高调宣布,“降价促销”将贯穿全年。
在洋超市的价格攻势下,本土超市也只能纷纷跟进。2月6日,在沃尔玛启动节后第二波降价潮之后两天,京城最大的连锁超市物美,也推出了近千种商品“随意组合,只需10元”的促销活动,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而美廉美、华普、超市发、京客隆等一些超市,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每周特惠商品,以期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低价拉动消费不适合超市行业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超市低价促销,引来消费者疯狂抢购,似乎非常迎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响应政府促进消费的号召。然而,这种低价促销真的能够起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吗?不少业内专家对此表示怀疑。
著名零售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以低价位满足社会需求,不仅会影响未来消费的增长,而且盲目降价也会让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影响未来发展。他坦言,服装、鞋帽等利润比较大的商品,通过促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但是对于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降不降价都是必须购买的。由于预期降价,消费者在前期就不会购买,降价期间虽然销量增加,但之后也不会购买了,等于透支了后面的消费,所以平均算下来,销量的增幅不会太大。因此对生活必需品来说,盲目促销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也不一定能真正促进销售。
“资金不足一直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黄国雄指出,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商业企业的利润全部上缴,造成中国零售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中外零售企业在税收等政策上又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上管理水平低下,中国很多零售企业的纯利率不足1%,大大低于外资零售企业1.5%~2%的平均水平。如此低的纯利润很难支撑零售企业10%、连锁企业30%左右的增幅。而中国的民营商业刚刚起步,同样没有强大的资本积累。近年来零售业拖欠供应商货款,甚至发生一些骗货的情况,都与资金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再打价格战,资金积累不足的情况将更为严峻,零售企业很难扩大再发展。
激烈价格战带来行业隐忧
“谁也不会反对通过适度促销来拉动人气、增加销售,但是如今一些超市的过度促销,已经让供应商伤筋动骨了。”北京171家供应商联盟代表、北京世行商贸公司副总经理姚文华认为:“过度促销不仅会对零供关系造成损害,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谁都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姚文华告诉记者,零售商做特价促销,让利消费者的部分,通常都是与供应商分摊的。处于弱势的供应商迫于压力,即便不愿意,也往往不得不答应超市的要求。而超市行业的利润本来就薄,降价幅度过大,供应商就会无利可图,只能向上游的生产厂家压价。生产厂家如果无力消化这部分价格损失,又不愿失去这个客户,就很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比如有的卫生纸,原来是用优质树皮为原料,又松又软、吸水性好。可由于层层压价,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就改成破布为原料,结果跟猴皮筋似的,扯都扯不断;或者原来8公分宽的卫生纸,降价之后改为7公分宽了,价格是降下来了,可产品质量也下降了,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不久前,宜家促销一款很受欢迎的白色羊毛垫,结果就让很多消费者大呼上当。“原价199元的羊毛垫,只卖99元”,结果一开门4000张羊毛垫就被抢光。可很多消费者抢回家去才发现,特价品比以前买的正品要小好几圈,皮子薄了很多,毛也只有原来的一半长,连生产厂家都不一样,根本就是偷梁换柱。
此外,大规模超低价促销,也只是大型超市才玩得起的游戏。依托巨大的采购量,大型超市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更低的商品进价,即使降价也依然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可对于广大中小型超市来说,由于在采购价格上不占优势,加上资金实力、商品种类、硬件设施、物流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超市相比,因此必然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在价格战上跟进,自己无利可图;如果不跟进,只能眼看顾客流失。刘晖就断言,过度价格战的最终结果将会是挤垮一大批中小企业,从而引发零售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员工的失业问题,将会对整个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压力。
实际上,近期洋超市的大规模低价促销,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就公开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促销要统筹厂家、商家和消费者这三方的利益,要充分运用非价格手段来刺激消费,并要警惕大超市的不当促销,会挤垮中小企业,或者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困难。(来源:《北京商报》2009年2月25日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