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理念旨在实时汇总相关信息,保持造价管理的主动并动态调整、优化控制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对全过程控制概念的理解、预算编制以及成本分析等环节的技术运用以及构建动态的造价控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基于EPC总承包、BIM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分析和管理策略优化。
关键词:造价控制;动态分析;策略优化;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成本在项目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在不断变化,价格波动、施工环境条件以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左右着造价走势,而传统的造价管理依赖概预算编制以及阶段性的成本核算、支出审核,不能依据实时数据和信息调整控制策略,所以无法在造价管理中占据主动。全过程控制理念则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旨在动态监控工程造价管理目标的落实情况,基于实时信息采集分析造价走势,了解其有无偏离既定控制轨道的风险并优化管理策略。
一、造价全过程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过程控制理念的理解
在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存在对其内涵的曲解,导致最终的造价控制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重心偏向于施工阶段,并且以预算指标与承包合同做为实际成本支出的审核依据[1]。而全过程控制理念则将造价管理延伸至前期规划阶段,在投资决策、设计等环节便充分重视经济指标的评估。但在目前的全过程控制实践中,依然没有将造价管理视为一个连续和动态的过程,而是沿用了阶段性预算、核算的方式。体现为在各个节点之间没有针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动态分析与追踪监测。当在核算中发现目标偏离预计轨道时,往往只能接受事实并着眼于下一阶段的造价管理,所以无法利用全过程控制理念掌控主动权。
(二)管理流程与技术运用方面的缺陷
由于不同阶段实施造价预算和控制的主体不同,制约了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有效实施,加之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不足以完成风险分析以及造价控制目标的走势预测,导致在投资决策与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概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对各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不及时,无法为投资计划、招投标文件的审核与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依据。首先,由于参建主体的利益诉求各异,因此在目前勘察设计与施工普遍承包给不同主体的背景下,由于专业视角、主要管理目标的差异,导致设计方更为看重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建筑的审美价值以及内在品质,而对于工程量以及价格等因素并不敏感[2]。而施工方在投标中为了增加中标概率,则时常利用设计方案尚未达到理想深度来制定低价竞标策略,因此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投资预算指标不明确的隐患。其次,承接造价预算编制与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主体,往往难以保持真正的中立或者受到业务能力制约,在涉及到工程量审核以及价格计算方面存在疏漏和错误。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动态造价控制机制
实施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需要在管理机制和技术应用两方面都做出变革,要求运用信息采集、分析以及预测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对影响造价走势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评价已有管理策略的有效性,针对价格走势等因素主动调整原计划。并且还要有相应的动态造价控制机制,基于管理体系的优化,对造价控制形势的变化做出响应。但是在现行的造价管理体系中,既没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从事信息采集、风险分析和成本预测这类工作,也没有建立信息沟通与动态的管理决策机制。而是沿袭着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围绕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处理完成对造价的核算,所以并没有形成事实上的不间断的造价控制机制。
二、应对策略
(一)工程管理模式与技术的创新
为了应对不同主体间因专业视角、利益诉求不同带来的造价全过程控制困难,应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策划实施中尝试总承包模式,通过招标将勘察设计与施工承包给同一主体,优化合同中原材料供应、工程款结算等条款。一方面可以采用总价承包模式或者加入激励条款,促使对方更加重视设计阶段的经济指标优化。另一方面能够依托EPC总承包模式,让设计与施工专业人员基于共同目标实现协同,防止因追求建筑外观和使用功能而忽视造价控制,也避免不同主体因立场不同而影响造价控制目标的落实。此外,可以通过推进BIM等技术的运用来优化造价全过程控制,充分利用相关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以及建模和分析能力,确保预算编制、合同管理以及施工组织计划设计等环节所需信息的全面性。
(二)保障造价预算编制质量
无论采用何种造价控制模式,造价预算都是最核心的管理依据,既会影响对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核和优化,又直接关系到施工过程中对质量、工期等指标的控制,因此保障造价预算的编制质量是改善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前提。首先,在造价编制前期应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尤其是关于市场行情、施工工艺方面的最新信息[3]。并且就设计文件当中不够清晰的部分与设计方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其次,应针对项目特点安排资质、经验俱佳的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审核,以便识别其中存在的谬误并加以改正,为造价全过程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促进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计划的深化设计。
(三)动态追踪造价影响因素并实施成本分析
对造价影响因素实施动态监控是全过程控制模式与传统造价管理方法的本质区别,也是把控主动权并制定前瞻性的管理策略的基础。所以应在项目管理中设置专人负责原材料市场、施工现场组织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基于信息化平台实时汇总各方面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4]。进而将工程建设成本的动态变化趋势、具体数据与预算计划进行比对和分析,及时发现管理目标偏离现象并找到可行的纠正措施。
(四)将造价控制延伸至决策与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旨在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动态识别和有效控制,而当前在对造价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工程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却只有概预算和事后核算而没有实质性的控制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应将经济指标的优化前置于项目筹划阶段,在技术方案的审核过程中充分论证造价的合理性。并且由造价工程师参与对项目设计方案的评价,为后续的造价管理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全过程的造价管理需要依赖技术性手段与管理机制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动态掌握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制定有预见性的控制策略并保持造价管理的主动,将最终的投资规模、工程建设质量都控制在理想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峰.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19).
[2]李慧.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5):193-194.
[3]陈木森.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相关问题及改进[J].建材与装饰,000(4):145-146.
[4]董超男.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17).
(作者單位:江苏尚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词:造价控制;动态分析;策略优化;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成本在项目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在不断变化,价格波动、施工环境条件以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左右着造价走势,而传统的造价管理依赖概预算编制以及阶段性的成本核算、支出审核,不能依据实时数据和信息调整控制策略,所以无法在造价管理中占据主动。全过程控制理念则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旨在动态监控工程造价管理目标的落实情况,基于实时信息采集分析造价走势,了解其有无偏离既定控制轨道的风险并优化管理策略。
一、造价全过程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过程控制理念的理解
在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存在对其内涵的曲解,导致最终的造价控制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重心偏向于施工阶段,并且以预算指标与承包合同做为实际成本支出的审核依据[1]。而全过程控制理念则将造价管理延伸至前期规划阶段,在投资决策、设计等环节便充分重视经济指标的评估。但在目前的全过程控制实践中,依然没有将造价管理视为一个连续和动态的过程,而是沿用了阶段性预算、核算的方式。体现为在各个节点之间没有针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动态分析与追踪监测。当在核算中发现目标偏离预计轨道时,往往只能接受事实并着眼于下一阶段的造价管理,所以无法利用全过程控制理念掌控主动权。
(二)管理流程与技术运用方面的缺陷
由于不同阶段实施造价预算和控制的主体不同,制约了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有效实施,加之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不足以完成风险分析以及造价控制目标的走势预测,导致在投资决策与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概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对各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不及时,无法为投资计划、招投标文件的审核与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依据。首先,由于参建主体的利益诉求各异,因此在目前勘察设计与施工普遍承包给不同主体的背景下,由于专业视角、主要管理目标的差异,导致设计方更为看重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建筑的审美价值以及内在品质,而对于工程量以及价格等因素并不敏感[2]。而施工方在投标中为了增加中标概率,则时常利用设计方案尚未达到理想深度来制定低价竞标策略,因此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投资预算指标不明确的隐患。其次,承接造价预算编制与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主体,往往难以保持真正的中立或者受到业务能力制约,在涉及到工程量审核以及价格计算方面存在疏漏和错误。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动态造价控制机制
实施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需要在管理机制和技术应用两方面都做出变革,要求运用信息采集、分析以及预测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对影响造价走势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评价已有管理策略的有效性,针对价格走势等因素主动调整原计划。并且还要有相应的动态造价控制机制,基于管理体系的优化,对造价控制形势的变化做出响应。但是在现行的造价管理体系中,既没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从事信息采集、风险分析和成本预测这类工作,也没有建立信息沟通与动态的管理决策机制。而是沿袭着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围绕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处理完成对造价的核算,所以并没有形成事实上的不间断的造价控制机制。
二、应对策略
(一)工程管理模式与技术的创新
为了应对不同主体间因专业视角、利益诉求不同带来的造价全过程控制困难,应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策划实施中尝试总承包模式,通过招标将勘察设计与施工承包给同一主体,优化合同中原材料供应、工程款结算等条款。一方面可以采用总价承包模式或者加入激励条款,促使对方更加重视设计阶段的经济指标优化。另一方面能够依托EPC总承包模式,让设计与施工专业人员基于共同目标实现协同,防止因追求建筑外观和使用功能而忽视造价控制,也避免不同主体因立场不同而影响造价控制目标的落实。此外,可以通过推进BIM等技术的运用来优化造价全过程控制,充分利用相关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以及建模和分析能力,确保预算编制、合同管理以及施工组织计划设计等环节所需信息的全面性。
(二)保障造价预算编制质量
无论采用何种造价控制模式,造价预算都是最核心的管理依据,既会影响对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核和优化,又直接关系到施工过程中对质量、工期等指标的控制,因此保障造价预算的编制质量是改善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前提。首先,在造价编制前期应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尤其是关于市场行情、施工工艺方面的最新信息[3]。并且就设计文件当中不够清晰的部分与设计方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其次,应针对项目特点安排资质、经验俱佳的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审核,以便识别其中存在的谬误并加以改正,为造价全过程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促进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计划的深化设计。
(三)动态追踪造价影响因素并实施成本分析
对造价影响因素实施动态监控是全过程控制模式与传统造价管理方法的本质区别,也是把控主动权并制定前瞻性的管理策略的基础。所以应在项目管理中设置专人负责原材料市场、施工现场组织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基于信息化平台实时汇总各方面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4]。进而将工程建设成本的动态变化趋势、具体数据与预算计划进行比对和分析,及时发现管理目标偏离现象并找到可行的纠正措施。
(四)将造价控制延伸至决策与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旨在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动态识别和有效控制,而当前在对造价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工程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却只有概预算和事后核算而没有实质性的控制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应将经济指标的优化前置于项目筹划阶段,在技术方案的审核过程中充分论证造价的合理性。并且由造价工程师参与对项目设计方案的评价,为后续的造价管理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全过程的造价管理需要依赖技术性手段与管理机制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动态掌握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制定有预见性的控制策略并保持造价管理的主动,将最终的投资规模、工程建设质量都控制在理想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峰.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19).
[2]李慧.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5):193-194.
[3]陈木森.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相关问题及改进[J].建材与装饰,000(4):145-146.
[4]董超男.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17).
(作者單位:江苏尚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