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历来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种粮收益影响因素与土地经营规模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和领域。本文是对该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明确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和脉络,把握其目前动态,为更深入研究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最优种植面积提供一个参照平台,并为我国农民收入提高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内需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启示。
【机 构】
: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历来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种粮收益影响因素与土地经营规模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和领域。本文是对该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明确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和脉络,把握其目前动态,为更深入研究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最优种植面积提供一个参照平台,并为我国农民收入提高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内需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评析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在当时中国经济思想界的反响,深入探讨了国人对于大萧条性质与原因的认识、对于统制经济思潮与自由主义思潮的争论以及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审视,以期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的发展背景出发,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梳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构建了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计量模型,对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性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需求仍是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成本次之,货币冲击效应最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气候变化等因素只会在短期内形成冲击效应。因此,现阶段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仍应关注包括农产品价格在内的整体CPI变化,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和货币增长速度,对控制所谓的“结构性通胀”同样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基于国际可比口径,初步核算了1998—2009年的中国全口径财政收入规模。结果显示其从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2.2%。结构分析表明,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社保缴费收入等非税收入,在此期间均实现了快速增长。由于当前中国财政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与民生福利性支出双碰头的基本格局之下,维持超过30%的全口径财政收入规模有其经济合理性。展望“十二五”时期,全口径财政收入规模难以下降。加强支出管理以及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是较高税负背景下的关键改革措施。
由于宏观调控不是单纯的“点对点”的调控,而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组合针对经济自身运行系统的“系统对系统”的调控。因此,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宏观调控政策运行机制,初步勾画出一个整体模型;其次再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对此轮宏观调控进行绩效评价,最后提出如何转换和退出策略问题。
货币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历来是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弗里德曼“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但也存在许多质疑,关于货币增长是否为通货膨胀主因的争论一直存在。本文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货币增长影响通货膨胀的动态机制、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变量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备受瞩目,特别是货币供给冲击下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品“超调”成为解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对于货币供给冲击,农业投入和产出价格反应机制和反应程度的差异也会使得农业贸易条件和农户福利水平受到影响。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冲击经由汇率传递机制对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价格和农户收入。本文从上述三个层面梳理并评述已有文献。
通货膨胀持久性是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之一,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扩展和完善我国传统通货膨胀理论,本文对通货膨胀持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综述,在分析通胀持久性来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估计持久性水平的“单变量”方法和“多变量”方法,并分析经济结构、价格机制或货币政策变化对通胀持久性的影响。同时,文章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通胀持久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指出制订货币政策时低估通胀持久性的危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首任会长。
在中美两国重开交往之门40周年和新世纪第二个10年伊始,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发表中美联合声明,为中关关系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奠定了新基础,“声明”在中关经贸关系中首次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我们应从世界的与历史的视野,对“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从广袤而深邃的角度去考察,认识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农民自主型城市化”是指乡镇集体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不经过土地征用,在集体土地上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实现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分享经济成果的城市化模式。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并招商引资,不但建起了企业,还建起了许多具有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其居民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甚至更高水平的福利。然而,这种农民自主型的城市化模式,不同程度地受到现行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