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1期的“双轨鉴析”栏目中《欧美墨地五彩年代之争》一文,说到关于康熙墨地五彩的年代之争在欧美国家已持续近40年了,我们国家自己的东西只是因为无标准器学习、研究,故关于它的学术讨论都在欧美国家举行,作为学瓷者,想想还真是悲哀!但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康熙墨地五彩大瓶,我们有而且比他们的好!如图1,此瓶娇黄的肩圈,代表了它不凡的出生,应是皇家御用品。图2为罗浮宫收藏的康熙墨地素三彩。
此瓶已经过权威的、科学的鉴定(如图3),鉴定结果为清早期墨地素三彩景德镇窑口。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所采用的比对数据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古陶瓷研究所建立的数据库。上海硅酸盐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对古陶瓷时期、地区、窑口等方面的成分分析和数据统计,这个中国古陶瓷微量元素组成的数据库就是在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国内外率先研制成的古陶瓷元素分析专用标准参考物。
今年11月7-12日将在上海举行三年一次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2届大会,此瓶已被征集参展《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博物馆展览会及编入《中华民间至臻艺术品集》。
此瓶经笔者仔细查证、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一、墨地:是先在器身上上了一层绿釉,再复施以黑釉。
二、色彩:此瓶彩料用的应为明代“遗彩”,使用“立粉工艺”先用浅黑笔道勾描,再填绘黄、绿、紫等色。此瓶还有康熙朝特有的蓝彩;整体色彩质地静穆柔和,珠艳明析,玻璃质感强,有“紧披感”;墨彩坚硬如生漆,光可鉴影。
三、彩晕:瓶身迎光有五光十色的蛤蜊光,瓶口亮青釉的白色地子上有年代形成的自然彩晕。
四、窑口:此瓶为民窑、沙底,检测出属清早期景德镇窑口。
素三彩中以墨地最为名贵,陈浏的《陶雅》曾有这样的论述“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画梅花,笔意粗恶,西人目为三彩,每一只动辄万余金”。我们再证诸《饮流斋》的论说:“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有数件我国康窑墨地素三彩的瓷器,而我们国家自己博物馆反倒付诸阙如。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刘炜在《中国文物世界》第七十三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法国卢浮宫等处就陈列有我国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棒捶瓶等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完整器却甚为罕见。”据《明清瓷器鉴定》载:“墨地素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名贵的一种……目前康熙墨地素三彩国内少见,有些已于早年流散到欧美一些国家。如法国卢浮宫等处就陈列有我国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大棒槌瓶、大观音樽等,连一些仿品和残破之器也为法国人所爱好并大量收集。”根据二位的论述国内已无整器收藏,这既是一件憾事,也是过去我瓷学家在无标准器研究下难于涉猎的客观原因。50年代初我国博物馆曾发文全国征集,但未果。
墨地素三彩乃烧自民窑,釉质粗糙,砂底无釉,器身无款,何以名贵如此,这一疑窦并不自今日始,《饮流斋说瓷》的许之衡就曾指出:“瓷质较粗,底多沙眼,而视同拱璧,殆有解人难索者矣。”这是由于许之衡先生对墨地素三彩未作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难怪他发出这“解人难索”的叹息了。我们知道,满清自入关以后定鼎中原,为了统治汉人,利用汉文化来治理汉民族,实施以汉治汉的政策,提出了以仁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于是以孔孟儒家哲学思想作为工具。故而当时社会上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故此对祭奠仪式非常讲究,隆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举例来说,清代有一种礼制名称为“丁忧”,什么叫“丁忧”呢?就是凡在朝廷为官者包括一、二品宰辅封疆大吏在内的王公大臣,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孝满之后,再回朝复职。由于朝廷的礼制,故而对丧事的祭器不得不精益求精,而操办丧事都得定烧一批高档墨地素三彩瓷器以为丧事宴客祭奠之用,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各王公大臣府第、钟鸣鼎食之家,为了炫耀其门第高贵,相互间迭有攀比,所以才有这种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更特殊的是这种奇葩异卉竟是民窑产品,这是由于当时官窑都由工部派员督窑,如康熙十九年的臧应选、四十四年的郎廷极,他们都是奉钦限或部限烧制,而对丧器而言是有忌讳的,故不能烧制,因而丧主只有委诸民窑了。丧主为了相互攀比,故而不惜重金提供画本、画师、彩料等等,务求产品出类拔萃,甚至高出官窑之上,以达到死者风光、生者荣耀的目的,所以康熙素三彩除墨地以外其余各种地色的素三彩几乎全是官窑产品,但都无墨地名贵,道理就在这里。由于这种产品都是王侯阀阅之家所烧制,生产就有其局限,故而产品极少。更为特殊的是这种产品宫廷也不收藏,其原因是认为这种产品属于民窑丧器,无收藏价值。视为不吉祥之物,理所当然的不能收藏,宫内藏品保管得法,有专人负责,不易人为地损伤,而难入宫闱的墨地素三彩就难有如此“礼遇”了。由康熙到现今的三百余年之间,这其中的天灾人祸,战争频繁,再加之外国人强取豪夺,高价搜求,时至今日,康窑墨地素三彩也就成为陶海遗珍、民族瑰宝了。还有清世宗雍正即位时,为了惩治“诸王朋党”、“朝廷朋党”整肃贪污,厉行俭约,无一人敢于大操大办丧事了。因此这种墨地素三彩名品也就从此绝烧了。一直到清代晚期,由于外国人刻意以高价搜求,古董商为了射利而仿烧了不少,民国初年也有烧制,外国人不精于此道,鱼目混珠,收买赝品亦不在少数。所以说别看欧美博物馆藏有墨地素三彩的藏品,多数是赝鼎纷陈,真正康窑产品毕竟不多。
笔者这篇拙文,是对中华文化艺术品发掘认知提供的一些信息资料,希望这种被湮没已久、尘封多年的陶海遗珍发光升华,不要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继续湮没下去,不要让卢浮宫所藏几件墨地素三彩专美全球。
此瓶已经过权威的、科学的鉴定(如图3),鉴定结果为清早期墨地素三彩景德镇窑口。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所采用的比对数据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古陶瓷研究所建立的数据库。上海硅酸盐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对古陶瓷时期、地区、窑口等方面的成分分析和数据统计,这个中国古陶瓷微量元素组成的数据库就是在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国内外率先研制成的古陶瓷元素分析专用标准参考物。
今年11月7-12日将在上海举行三年一次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2届大会,此瓶已被征集参展《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博物馆展览会及编入《中华民间至臻艺术品集》。
此瓶经笔者仔细查证、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一、墨地:是先在器身上上了一层绿釉,再复施以黑釉。
二、色彩:此瓶彩料用的应为明代“遗彩”,使用“立粉工艺”先用浅黑笔道勾描,再填绘黄、绿、紫等色。此瓶还有康熙朝特有的蓝彩;整体色彩质地静穆柔和,珠艳明析,玻璃质感强,有“紧披感”;墨彩坚硬如生漆,光可鉴影。
三、彩晕:瓶身迎光有五光十色的蛤蜊光,瓶口亮青釉的白色地子上有年代形成的自然彩晕。
四、窑口:此瓶为民窑、沙底,检测出属清早期景德镇窑口。
素三彩中以墨地最为名贵,陈浏的《陶雅》曾有这样的论述“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画梅花,笔意粗恶,西人目为三彩,每一只动辄万余金”。我们再证诸《饮流斋》的论说:“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有数件我国康窑墨地素三彩的瓷器,而我们国家自己博物馆反倒付诸阙如。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刘炜在《中国文物世界》第七十三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法国卢浮宫等处就陈列有我国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棒捶瓶等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完整器却甚为罕见。”据《明清瓷器鉴定》载:“墨地素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名贵的一种……目前康熙墨地素三彩国内少见,有些已于早年流散到欧美一些国家。如法国卢浮宫等处就陈列有我国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大棒槌瓶、大观音樽等,连一些仿品和残破之器也为法国人所爱好并大量收集。”根据二位的论述国内已无整器收藏,这既是一件憾事,也是过去我瓷学家在无标准器研究下难于涉猎的客观原因。50年代初我国博物馆曾发文全国征集,但未果。
墨地素三彩乃烧自民窑,釉质粗糙,砂底无釉,器身无款,何以名贵如此,这一疑窦并不自今日始,《饮流斋说瓷》的许之衡就曾指出:“瓷质较粗,底多沙眼,而视同拱璧,殆有解人难索者矣。”这是由于许之衡先生对墨地素三彩未作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难怪他发出这“解人难索”的叹息了。我们知道,满清自入关以后定鼎中原,为了统治汉人,利用汉文化来治理汉民族,实施以汉治汉的政策,提出了以仁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于是以孔孟儒家哲学思想作为工具。故而当时社会上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故此对祭奠仪式非常讲究,隆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举例来说,清代有一种礼制名称为“丁忧”,什么叫“丁忧”呢?就是凡在朝廷为官者包括一、二品宰辅封疆大吏在内的王公大臣,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孝满之后,再回朝复职。由于朝廷的礼制,故而对丧事的祭器不得不精益求精,而操办丧事都得定烧一批高档墨地素三彩瓷器以为丧事宴客祭奠之用,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各王公大臣府第、钟鸣鼎食之家,为了炫耀其门第高贵,相互间迭有攀比,所以才有这种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更特殊的是这种奇葩异卉竟是民窑产品,这是由于当时官窑都由工部派员督窑,如康熙十九年的臧应选、四十四年的郎廷极,他们都是奉钦限或部限烧制,而对丧器而言是有忌讳的,故不能烧制,因而丧主只有委诸民窑了。丧主为了相互攀比,故而不惜重金提供画本、画师、彩料等等,务求产品出类拔萃,甚至高出官窑之上,以达到死者风光、生者荣耀的目的,所以康熙素三彩除墨地以外其余各种地色的素三彩几乎全是官窑产品,但都无墨地名贵,道理就在这里。由于这种产品都是王侯阀阅之家所烧制,生产就有其局限,故而产品极少。更为特殊的是这种产品宫廷也不收藏,其原因是认为这种产品属于民窑丧器,无收藏价值。视为不吉祥之物,理所当然的不能收藏,宫内藏品保管得法,有专人负责,不易人为地损伤,而难入宫闱的墨地素三彩就难有如此“礼遇”了。由康熙到现今的三百余年之间,这其中的天灾人祸,战争频繁,再加之外国人强取豪夺,高价搜求,时至今日,康窑墨地素三彩也就成为陶海遗珍、民族瑰宝了。还有清世宗雍正即位时,为了惩治“诸王朋党”、“朝廷朋党”整肃贪污,厉行俭约,无一人敢于大操大办丧事了。因此这种墨地素三彩名品也就从此绝烧了。一直到清代晚期,由于外国人刻意以高价搜求,古董商为了射利而仿烧了不少,民国初年也有烧制,外国人不精于此道,鱼目混珠,收买赝品亦不在少数。所以说别看欧美博物馆藏有墨地素三彩的藏品,多数是赝鼎纷陈,真正康窑产品毕竟不多。
笔者这篇拙文,是对中华文化艺术品发掘认知提供的一些信息资料,希望这种被湮没已久、尘封多年的陶海遗珍发光升华,不要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继续湮没下去,不要让卢浮宫所藏几件墨地素三彩专美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