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二十一世纪,教育发挥了其内在的最大潜力,知识不再只是“修身治家平天下”的空有其表的无厘头,而是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使得二战后的日本与德国迅速崛起,也使得新加坡跻身亚洲四小龙。教育与科技并驾齐驱,成为今世的两大神话,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正因为如此,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但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应着力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青少年厌学心理的普遍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生患病率最高。本文试就青少年的厌学症的产生与教材难度之间的关系谈谈个人意见。
(一) 厌学症的心理学探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厌学症的社会背景探源
厌学症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用经济而不是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人们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没有文化或者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富了起来,而那些有着高深学问的知识分子则工资低微,待遇不高,因而产生了知识不重要,没知识一样可以赚大钱的想法。这些想法一侵入平静的校园,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把一向平静的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许多原本就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则滋生了厌学情绪或者叫“读书无用论”。这就是厌学症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厌学症的产生与教材设置难度的关系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厌学症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的不同而造成的,也即现行各科教材的难度较大造成的,而这个原因才是青少年产生厌学症的本质原因。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对于智力中等偏下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部分青少年,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这种心理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再加上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又给了他们一个解脱的理由,所以,这部分青少年就自我放弃了。
其实,现行体制下的教材,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初现难度过大的端倪。例如,现行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居然有排列组合的相关内容,我的几个同事抱怨说自己的知识都不够用了,给孩子解决不了家庭作业中的困难,我个人认为,倘若九岁孩子需要掌握的内容连身为教师的成人解决起来都有点难,那么对孩子来说,他要花费多少工夫去解决这些困难,掌握这些知识?他们不能掌握后果是什么?答案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而就中学教材来说,理科的教材乍看不难,但比照教学大纲而出现的各种参考资料以及近年来的中、高考试卷,又怎一个难字了得?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很多题目都是需要添加辅助线,甚至需要添加两三条辅助线方能完成的,这对于刚进入初中,尚在适应环境、适应七门功课同时压顶的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来说,因畏难而产生厌学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再如,现行的初三化学教材,似乎想让学生在一年之内就大面积掌握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但化学学科有其独自的学科特点,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经过大量而具体的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报告才能得出结论,姑且不论各个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的优劣,就单论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似乎都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加大了教学活动的难度;另外,这门学科现行教材对新兴行业的很多知识也进行了补充,涉及的知识面较大,学生仅凭掌握教材知识根本是难以获取高分的,这让本就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不得不腾出时间来通过大量的课外习题来弥补书本知识的欠缺,所以,那部分中等偏下智力的青少年再次被搁浅厌学大军的沙滩上。
所以,现行教材设置中的众多难点的存在,成为诱发厌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可以更确切的说是教材不难大纲难,考试更难。因学不会而跟不上,因跟不上而厌学,这才是青少年厌学症产生的本质原因。
探讨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果,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然而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此时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反醒,恰又处于青春期,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如何让他们能愉悦的接受教学内容,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不是通过一味的加大教材难度来让他们厌学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但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应着力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青少年厌学心理的普遍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生患病率最高。本文试就青少年的厌学症的产生与教材难度之间的关系谈谈个人意见。
(一) 厌学症的心理学探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厌学症的社会背景探源
厌学症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用经济而不是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人们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没有文化或者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富了起来,而那些有着高深学问的知识分子则工资低微,待遇不高,因而产生了知识不重要,没知识一样可以赚大钱的想法。这些想法一侵入平静的校园,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把一向平静的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许多原本就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则滋生了厌学情绪或者叫“读书无用论”。这就是厌学症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厌学症的产生与教材设置难度的关系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厌学症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的不同而造成的,也即现行各科教材的难度较大造成的,而这个原因才是青少年产生厌学症的本质原因。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对于智力中等偏下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部分青少年,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这种心理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再加上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又给了他们一个解脱的理由,所以,这部分青少年就自我放弃了。
其实,现行体制下的教材,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初现难度过大的端倪。例如,现行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居然有排列组合的相关内容,我的几个同事抱怨说自己的知识都不够用了,给孩子解决不了家庭作业中的困难,我个人认为,倘若九岁孩子需要掌握的内容连身为教师的成人解决起来都有点难,那么对孩子来说,他要花费多少工夫去解决这些困难,掌握这些知识?他们不能掌握后果是什么?答案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而就中学教材来说,理科的教材乍看不难,但比照教学大纲而出现的各种参考资料以及近年来的中、高考试卷,又怎一个难字了得?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很多题目都是需要添加辅助线,甚至需要添加两三条辅助线方能完成的,这对于刚进入初中,尚在适应环境、适应七门功课同时压顶的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来说,因畏难而产生厌学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再如,现行的初三化学教材,似乎想让学生在一年之内就大面积掌握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但化学学科有其独自的学科特点,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经过大量而具体的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报告才能得出结论,姑且不论各个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的优劣,就单论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似乎都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加大了教学活动的难度;另外,这门学科现行教材对新兴行业的很多知识也进行了补充,涉及的知识面较大,学生仅凭掌握教材知识根本是难以获取高分的,这让本就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不得不腾出时间来通过大量的课外习题来弥补书本知识的欠缺,所以,那部分中等偏下智力的青少年再次被搁浅厌学大军的沙滩上。
所以,现行教材设置中的众多难点的存在,成为诱发厌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可以更确切的说是教材不难大纲难,考试更难。因学不会而跟不上,因跟不上而厌学,这才是青少年厌学症产生的本质原因。
探讨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果,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然而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此时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反醒,恰又处于青春期,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如何让他们能愉悦的接受教学内容,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不是通过一味的加大教材难度来让他们厌学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