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文章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教育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5-02
2003年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阐述了全世界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它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任,而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长的根基,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医学生,需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使他们不仅掌握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在未来的医学生涯中,使他们都能成为尽职尽责,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医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1]。
1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的岗位需要,必须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
2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现状
2.1 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有待明确
当前,许多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学科整体规划[2],而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究竟应开设哪些课程、医学生当前应知晓哪些人文社科知识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2.2 医德教育的责任归属不明确
目前,医学院校许多医学伦理学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多为人文社科教师,他们对医学和临床知识情况了解不足,讲授多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学生没有从内心得到道德的提升;而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大多只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医德教育的培养。这些情况导致了医德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
2.3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卫生医疗事业的更新和进步,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不良风气也正在滋生蔓延[3]。如: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收红包等医疗行为,这些都与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准则相违背,败坏了医德医风,也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产生很坏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提高警惕,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化以学生的医德教育。
3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质对每位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1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的需要
职业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客观要求。由于医学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因此,职业素质是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素质,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让毕业生人得其事,事得其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素质关系着整个医疗队伍的素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医学生向合格医学人才的转变,从而保障各项医疗技术的顺利开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
3.3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学教育历史悠长,医术历来被称为“仁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融合进日常的医疗道德实践。作为培养白衣天使的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关爱病人的职业道德观,提高与患者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既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及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又要强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注重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4.1 构建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医学院校要着眼于医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通过培养教育,使大学生以解除患者病痛、保障人类健康为己任,以服务基层为出发点,将医学职业活动纳入自己的生存职责范畴,终身敬业献身于医学事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医疗卫生类用人单位和市场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的大学生涯及职业规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自觉地不断培养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2)将与医学相关的特色人文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医学院校应将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正确的位置。通过“两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职业礼仪》等与医学相关的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的人格。
(3)以各种宣传阵地为平台进行服务基层的教育。
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正面的舆论和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并以“三下乡”、“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基层,了解体验基层生活,确立服务基层的志向。
(4)举办素质教育讲座及活动。
聘请医疗行业的领导、专家及先进工作者来院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并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义务鲜血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仁爱、正直的思想品质。
4.2 加强专业教学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临床专业课教师,他们熟悉、了解临床工作,深知医疗服务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5]。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具体情况,现身说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4.3 在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中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管理部门要强化临床实习强的岗前培训工作,这是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缩短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的最有效途径,培训期间开展医疗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等多项职业道德专题教育。进入实习后,选好实习医院和带教医生,用医院良好的院风和带教医生的模范言行影响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4.4 培养医学生的良好的法律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走向法制化轨道,患者的自我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在医疗纠纷中的防范及处理能力,这些都给医学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教育课题。高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努力营造医学生须发、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并结合医德医风教育,使学生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稳定的情绪是医务人员医治疾病的重要条件。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进入社会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胜任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开设《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各方面的教育,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5 结语
医学教育是培养为生命保驾护航人才的重要工程,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这是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根本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强化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卢佼佼.论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44.
[2] 陈明,孔祥清,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8(4):348.
[3] 全景梁.医德教育—— 医学生职业素质建设的基石[J].卫生软科学,2008,8(4):273.
[4] 周烁,贾国葆.关于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1):83.
[5] 吴萍,吴磊.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与培养[J].职业时空,2010,10(10):72.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5-02
2003年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阐述了全世界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它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任,而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长的根基,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医学生,需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使他们不仅掌握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在未来的医学生涯中,使他们都能成为尽职尽责,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医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1]。
1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的岗位需要,必须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
2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现状
2.1 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有待明确
当前,许多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学科整体规划[2],而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究竟应开设哪些课程、医学生当前应知晓哪些人文社科知识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2.2 医德教育的责任归属不明确
目前,医学院校许多医学伦理学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多为人文社科教师,他们对医学和临床知识情况了解不足,讲授多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学生没有从内心得到道德的提升;而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大多只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医德教育的培养。这些情况导致了医德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
2.3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卫生医疗事业的更新和进步,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不良风气也正在滋生蔓延[3]。如: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收红包等医疗行为,这些都与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准则相违背,败坏了医德医风,也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产生很坏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提高警惕,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化以学生的医德教育。
3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质对每位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1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的需要
职业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客观要求。由于医学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因此,职业素质是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素质,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让毕业生人得其事,事得其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素质关系着整个医疗队伍的素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医学生向合格医学人才的转变,从而保障各项医疗技术的顺利开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
3.3 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学教育历史悠长,医术历来被称为“仁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融合进日常的医疗道德实践。作为培养白衣天使的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关爱病人的职业道德观,提高与患者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既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及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又要强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注重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4.1 构建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医学院校要着眼于医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通过培养教育,使大学生以解除患者病痛、保障人类健康为己任,以服务基层为出发点,将医学职业活动纳入自己的生存职责范畴,终身敬业献身于医学事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医疗卫生类用人单位和市场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的大学生涯及职业规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自觉地不断培养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2)将与医学相关的特色人文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医学院校应将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正确的位置。通过“两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职业礼仪》等与医学相关的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的人格。
(3)以各种宣传阵地为平台进行服务基层的教育。
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正面的舆论和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并以“三下乡”、“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基层,了解体验基层生活,确立服务基层的志向。
(4)举办素质教育讲座及活动。
聘请医疗行业的领导、专家及先进工作者来院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并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义务鲜血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仁爱、正直的思想品质。
4.2 加强专业教学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临床专业课教师,他们熟悉、了解临床工作,深知医疗服务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5]。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具体情况,现身说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4.3 在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中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管理部门要强化临床实习强的岗前培训工作,这是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缩短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的最有效途径,培训期间开展医疗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等多项职业道德专题教育。进入实习后,选好实习医院和带教医生,用医院良好的院风和带教医生的模范言行影响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4.4 培养医学生的良好的法律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走向法制化轨道,患者的自我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在医疗纠纷中的防范及处理能力,这些都给医学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教育课题。高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努力营造医学生须发、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并结合医德医风教育,使学生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稳定的情绪是医务人员医治疾病的重要条件。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进入社会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胜任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开设《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各方面的教育,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5 结语
医学教育是培养为生命保驾护航人才的重要工程,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这是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根本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强化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卢佼佼.论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44.
[2] 陈明,孔祥清,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8(4):348.
[3] 全景梁.医德教育—— 医学生职业素质建设的基石[J].卫生软科学,2008,8(4):273.
[4] 周烁,贾国葆.关于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1):83.
[5] 吴萍,吴磊.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与培养[J].职业时空,2010,1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