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辨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记述思想家孔子以及弟子言论的同时,对“君子”的形象也有意无意地进行了罗列,几乎遍布《论语》的每一章节。而对“君子”的定义,也并非拘泥于一个或某个概念,而是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下的相同概念的多义化。对“君子”形象概念的探析也有利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论语;君子;德行;礼义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概念基本每章都有涉及,在全书二十章中,共出现了107次“君子”,其数量之多也可侧面窥测出其重要性。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5;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18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对君子更是推崇备至,甚至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2]73
  一、德高为范,是为“君子”
  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子”的概念扩大化,不仅使之停留在“君王之子”的简单概念上,而且将仁、义、礼、智、信等特性都加注在“君子”的身上。且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周王室衰颓、礼崩乐坏的大动乱时期,因而他极力倡导恢复周王朝统治时期的王制,即所谓的“复礼”。士人若要“复礼”,必先“克己”,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123由此论之,“君子”所要做到的第一步,必须是守礼,其次是仁义。
  孔子曾经在教育儿子的时候,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在《阳货》一章中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2]188将“礼”放在一个及其重要的地位。
  《八佾》篇中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认为礼让不争,谓之“君子”;《雍也》篇则有“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篇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表明恭敬有礼谓之“君子”。
  “孝”作为中国古代的根基,更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个标准。从古至今,“孝”是稳定伦常的一个重要表现,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而且在《论语·学而》篇中有子也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2这也是孔子极力倡导的,另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4-5这也成为清康熙年间李毓秀创作《弟子规》的来源,也成为流传后世忠厚治家的典范。
  在《阳货》一章,孔子与宰我谈论宰我守丧之事,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通过一系列对话,孔子得出“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而认为真正的“君子”是“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的。而孝也不只停留在“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的浅薄层次,而是时时、事事都抱有恭敬之心,不然就会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尴尬境地。
  自古忠孝为一体,做到“孝”的人,在遵守社会治安、法律制度方面也是有所规范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虽然在这一层面上,有孔夫子对封建统治者的维护,也有其代表统治阶级贵族利益的局限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孝”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对于延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君子”重学与“道”。《公冶长》一篇中有“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2]53孔子自称是最好学的人,因而他所推崇的“君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追求学问、追求“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2]37,便是他对“道”执着追求的一个表现。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简单地解释为“真理”,而自程朱开始,大多数人都将“道”归为“理”[3]。其实孔子穷尽一生都在致力于对“道”的追求。因而,在孔子眼中,士人学习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求“道”,故而《卫灵公》一篇中就阐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2]168当然《论语》中,也有单纯关于君子致学的章节,“君子以文会友,”以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境界。
  二、居政位者,是为“君子”
  孔子作为封建贵族利益的代表者,自然有从政的愿望。《论语》中很大一部分“君子”是指代称统治者或在位者的,粗略统计约有17次,这占《论语》中“君子”总数的15.9%,算是相当大的比重了。
  首先,“君子”要在形貌上表现其庄重威严,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2]210外在的威严庄重加之内在的仁德礼义,便可以被尊为贤者、君子。《里仁》篇中认为“君子怀德”、“君子怀刑”,且“君子喻于义”。
  而且,孔子强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另有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中公然鼓励登上位者不相忘于邻里乡党,这也是造成此后各王朝诸侯王分裂国土、引发党争、外戚临朝专政等结果的根源之一。
  取信于民,是孔子定义贤能统治者的一个标准。《颜渊》篇中,对于食、兵、民信之三者,孔子认为若必不得以而去之,则“去食”、“去兵”,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又有诸如“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的表述。
  《论语》中又阐述了统治者治民的方法。首先不越俎代庖,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次“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深谙从政之道,他究其一生奔波游说,虽官至高位,体恤民情,但其代表的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并没有直接触碰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他将统治者划分到“君子”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与孔子这一阶级的一厢情愿,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君子”。因为所谓“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不具备“仁”的特性的所谓“君子”便不能称其为“君子”。
  三、其他关于“君子”的概念与分类
  “君子”的概念不止局限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也不只是统治者的称呼,在《论语》中还有其他的概念。
  “君子”心态恬静。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贪图安逸,不享乐荣华便有资格被称为“君子”。关于这一方面的特性,不得不提颜回。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安之若素,不可不谓之贤“君子”。
  “君子”知天命。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季氏》篇中称“君子”要“畏天命”,这些都表达了自己的“天命观”。但他又说自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显然与“知天命”是相违背的。
  “君子”不忧不惧而有勇。《子罕》篇中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颜渊》“君子不忧不惧。”他也强调有勇而无义会致乱“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无论从德行、地位亦或是其他方面对君子进行的分类辨析,都可大致分析出孔子的思想倾向,以及他对君子的向往与推崇。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正身明道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刘君莉.“道”的形而下义考[J].学术探讨,2007(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效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血运重建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中NSTEMI患者为主,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
期刊
【摘要】:本文从绿蒂、阿尔伯特、威廉三个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中次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  【关键词】:绿蒂;维特;威廉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写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主要讲述了少年维特的悲剧爱情故事。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并引起了同代青年极大的共鸣,小说的发表引起社会上一阵
期刊
【摘要】:“述而不作”是孔子的写作思想,同时也是他对待古代典籍的态度。然而,“述而不作”并非是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而是在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甄别之后,择善而传,不妄作,不肆为。“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以述为作”,“寓作于述”。他通过对历史传统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了价值的叠加和转换,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为儒家文化、中国文化更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关键词】:孔子;述而不作;《论语》  孔子在《
期刊
再一次念起你时,些许过往,些许旧事,恍如云烟。没有了海风,没有了风里融化的咸味,身边的景物,四季交替,从陌生渐渐过渡为熟悉。家乡的那缕阳光,蓝天,白云,海上的空寂人烟,已然定格成数据拼凑成的图像。  愿你幸福,当初我留给你的最后一句。在一个路口,我们分别,有了不同的生活。  十八岁的夏天,十八岁的雨夜,十八岁的成熟,与成长。身在他乡,或许你已不记得我的地域,然而,淡淡的月光,拉长影子,托冬末的雪花
期刊
【摘要】: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西川,在当代诗坛上颇具影响。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在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日益严重的环境中,西川能够坚守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显得特别不容易。本文基于这一点,对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天地情怀;宗教情思;远离城市;精神憩园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西川早期的代表作,全诗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力量”。
期刊
【摘要】:2004年的香港和大陆,掀起一阵金枝狂潮。然而,这部在10年以后仍被捧为宫斗剧鼻祖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带给我们的不只感动和泪水,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揭开一幅从未见识过的画面,打开另一片丰富多彩的精神领域。本文主要探讨该影视背景下展现的人文情怀与揭露的社会本质。  【关键词】:古装;宫廷;争斗;人性;情感  古色古香的雕栏玉砌,历史悠久的建筑,飞扬的屋角,浅红的围墙,苍茫寂静的雪
期刊
【摘要】:两汉时期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文学观,“发愤著书说”和“诗教说”。这两种文学观启发了曹丕、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学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两汉文学;后代文学  一、“发愤著书”说对后代文学观的启发: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怨”指诗歌具有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到了司马迁这里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发愤著书”说。“怨”的内涵加深了,不仅可以
期刊
【摘要】:余华《古典爱情》中有关吃人的书写,以当下的历史现实和生存经验丰富了“吃人”命题的内涵,并进行了人性意义上的深层挖掘。“吃人”意象在故事情节中安插的突兀性,单线叙述中的重复与循环,以及语言的疏离与陌生无不显示余华的先锋探索。感召于鲁迅关于旧中国吃人本质的指认,余华及其他先锋派作家的文化精神和创作渊源,也就离不开文革时期留下的创伤性成长记忆。然而关乎文革的边缘性经验在与社会文化建制转型的碰撞
期刊
【摘要】:Abstract: Humor, a common word in our daily life which attracts many scholars to do some researches. And the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is being a trend in academia. As
期刊
【摘要】:释法天的《征南赋》以汉大赋的体制,再现了明代对云南的统一战争,高度赞扬了明朝的统治。  【关键词】:释法天;《征南赋》  释法天,号无极,太和(今云南大理)人,大理感通寺僧。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曾入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獻白馬一、茶花一、詩二章。……天顏喜,書二詩賜之。已而,又命諸詞臣各賦詩以送。上複製詩十八首,道其往還跋涉江山之況,且賜號無極。敕受大理府僧綱司都綱,世世無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