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我国农产品市场而言,销售途径和不健全的基础设施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通过建设以“广西土野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农业”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依托“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开展运营,通过资源统筹利用,将优质农产品更大范围地投入市场中,解决农户销售难、产品滞销等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创收。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平台建设;农产品
一、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可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创收
目前,农产品销售途径和方法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观念陈旧、手段单一的农产品营销方式,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难以保证高品质农产品可以获得高价格销售。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可以有效的为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提供有利途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创收,为农民谋福谋利。
(二)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跟风物价
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环节盲目生产;销售环节道路不畅;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此外农民大多所处偏远地方,缺乏一定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了解到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因此在采购商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就算他们到农副产品产地去了解、跟踪产品的价格但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多变的。因此,建设集产地、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減低农产品的销售、物流成本,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民在销售或采购时不了解行情的额外费用。可见,建设农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物价的重要性。
(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模式,将农产品结合電子商务的形式进行销售,科学而又合理的利用这庞大而又散乱的农村资源,同时结合高校、政府、企业和合作社资源,将销售市场网络化,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高品质产品获得高回报。农民在家务工与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相当,这样即可有效地减少地方劳动力的输出,使劳动力在当地发挥作用,这不仅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方案及实践
(一)研究方案
1、通过“校政企社”合作新模式,将贫困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准管理、投放、物流、营销等要素融入到互联网技术服务和电商化运营中,建设原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展销店,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管理系统将农产品种养和订单关联,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
2、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是做好各信息系统的衔接,处理好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人工数据的采集。做好平台数据的共享、分析与价值挖掘的重要功能,并预留好各系统数据相互交换共享的接口,特别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平台的数据接口,要在供应商选择时应明确要求。
3、通过多屏互动浏览技术,实现各分辨率各平台端进行数据浏览,统一数据库,同一后台,方便统一更新数据。并通过各大数据平台接口配置实现,以确保数据不丢失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二)建设实践
重点建设以“广西土野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农业”精准电商扶贫体系,依托“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开展运营(运营模式图见图1),合作四方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互联网+生态农业”。
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实践:
1、目标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下单,或者线下展销店进行线下采购,订单数量将会由电子商务平台汇总,结合广西当地农产品销售情况,形成“种养导向”数据,并反馈到各生产基地。
2、同时,由基地所在地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进行种养签约,依托“精准种养和供应信息化系统”根据种养导向数据来指导农户(特别是困贫户)进行定向精准生产,过程实施科学统一的生产管理,贫困户根据统一的生产标准进行农产品种养,最后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社定价收购,经过食品检测后,经企业销售分拣配至目标消费者。
3、此外,生产基地处将落实溯源机制,安置摄像头实时监控基地处农作物、牲畜的生长情况,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点击查看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打造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概念。
4、各项工程在高校的智力技术支持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建设,由企业和合作社面向客户和面向农民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和补充,协同打造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链。
三、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水平仍亟待提高
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电脑普及率仍然很低 ,对电脑及互联网知识的掌握还十分缺乏。据《中国电子商务年鉴(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目前我们电商平台运营区域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仍难以支撑起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
(二)广大农户缺乏系统化的电商培养,农村电商文化得不到普及推广
在我们电商平台运营期间,发现目前我区缺乏系统化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平台,广大农民朋友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大多偏向于网络游戏以及娱乐,在自我学习意识和电子商务培养方面很少涉及,在农村地区培养电商人才的时候也主要是面向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信息员和先进的知识分子队伍进行培养,广大农户都没有得到系统化的电商培养,故而农村的电子商务文化得不到相应普及推广。
(三)农产品种养缺乏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由于电商平台对接的是广大农户,为广大农户以及贫困户提供种养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但因为是散户种植,无法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因而生产的产品难以保证到达质量要求。
四、预期取得成效
(一)预期达到的技术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与管理平台,主要包含物流配送平台、商品交易(农产品交易、工业品、快消品等)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三方面信息管理平台,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要求。
通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将产品经营合作组织、农产品品控溯源体系、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搭建完整的农产品上行信息链和信息化生态体系。实现全区农产品上行信息统一管理;通过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行业内知名垂直平台、线下商业销售渠道的高效对接,实现我区农产品网销全国。
(二)预期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
通过百济镇的精准扶贫模式结合现国际流行成熟的开发技术,预期平台技术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上会比较好,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都能达到百济镇精准扶贫所要所想搭建的平台模式,同时平台对社会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农村电商让农民产品走出去,让技术走进来,让市场扩大化,作为农村经济产品销售渠道的主要窗口。
(三)预期社会效益分析
预期把百济镇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电商进农村示范镇,争取在2-3年内建设完善好全镇各村集服务点、配送和服务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镇电商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创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实际起到扶贫工作的电商平台。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广农产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互联网+生态农业”流通体系,给农民科普网商知识,共建农产品网上购销渠道,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产销对接。农村示范镇电子商务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和产销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越加完善,基本实现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屯的快递配送方式。各种销售农村特色商品的网商或网店得到较快发展,乡镇的流通现代化水平、网络电子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构建“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精准电商扶贫新体系。
研究成果:本调查报告系2016年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平台建设;农产品
一、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可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创收
目前,农产品销售途径和方法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观念陈旧、手段单一的农产品营销方式,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难以保证高品质农产品可以获得高价格销售。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可以有效的为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提供有利途径,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创收,为农民谋福谋利。
(二)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跟风物价
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环节盲目生产;销售环节道路不畅;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此外农民大多所处偏远地方,缺乏一定有效而快捷的途径了解到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因此在采购商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就算他们到农副产品产地去了解、跟踪产品的价格但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多变的。因此,建设集产地、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減低农产品的销售、物流成本,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民在销售或采购时不了解行情的额外费用。可见,建设农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避免农产品滞销、农民盲目物价的重要性。
(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模式,将农产品结合電子商务的形式进行销售,科学而又合理的利用这庞大而又散乱的农村资源,同时结合高校、政府、企业和合作社资源,将销售市场网络化,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高品质产品获得高回报。农民在家务工与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相当,这样即可有效地减少地方劳动力的输出,使劳动力在当地发挥作用,这不仅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方案及实践
(一)研究方案
1、通过“校政企社”合作新模式,将贫困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准管理、投放、物流、营销等要素融入到互联网技术服务和电商化运营中,建设原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展销店,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管理系统将农产品种养和订单关联,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
2、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是做好各信息系统的衔接,处理好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人工数据的采集。做好平台数据的共享、分析与价值挖掘的重要功能,并预留好各系统数据相互交换共享的接口,特别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平台的数据接口,要在供应商选择时应明确要求。
3、通过多屏互动浏览技术,实现各分辨率各平台端进行数据浏览,统一数据库,同一后台,方便统一更新数据。并通过各大数据平台接口配置实现,以确保数据不丢失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二)建设实践
重点建设以“广西土野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农业”精准电商扶贫体系,依托“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开展运营(运营模式图见图1),合作四方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互联网+生态农业”。
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实践:
1、目标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下单,或者线下展销店进行线下采购,订单数量将会由电子商务平台汇总,结合广西当地农产品销售情况,形成“种养导向”数据,并反馈到各生产基地。
2、同时,由基地所在地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进行种养签约,依托“精准种养和供应信息化系统”根据种养导向数据来指导农户(特别是困贫户)进行定向精准生产,过程实施科学统一的生产管理,贫困户根据统一的生产标准进行农产品种养,最后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社定价收购,经过食品检测后,经企业销售分拣配至目标消费者。
3、此外,生产基地处将落实溯源机制,安置摄像头实时监控基地处农作物、牲畜的生长情况,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点击查看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打造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概念。
4、各项工程在高校的智力技术支持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建设,由企业和合作社面向客户和面向农民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和补充,协同打造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链。
三、信息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水平仍亟待提高
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电脑普及率仍然很低 ,对电脑及互联网知识的掌握还十分缺乏。据《中国电子商务年鉴(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目前我们电商平台运营区域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仍难以支撑起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
(二)广大农户缺乏系统化的电商培养,农村电商文化得不到普及推广
在我们电商平台运营期间,发现目前我区缺乏系统化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平台,广大农民朋友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大多偏向于网络游戏以及娱乐,在自我学习意识和电子商务培养方面很少涉及,在农村地区培养电商人才的时候也主要是面向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信息员和先进的知识分子队伍进行培养,广大农户都没有得到系统化的电商培养,故而农村的电子商务文化得不到相应普及推广。
(三)农产品种养缺乏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由于电商平台对接的是广大农户,为广大农户以及贫困户提供种养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但因为是散户种植,无法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因而生产的产品难以保证到达质量要求。
四、预期取得成效
(一)预期达到的技术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与管理平台,主要包含物流配送平台、商品交易(农产品交易、工业品、快消品等)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三方面信息管理平台,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要求。
通过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将产品经营合作组织、农产品品控溯源体系、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搭建完整的农产品上行信息链和信息化生态体系。实现全区农产品上行信息统一管理;通过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行业内知名垂直平台、线下商业销售渠道的高效对接,实现我区农产品网销全国。
(二)预期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
通过百济镇的精准扶贫模式结合现国际流行成熟的开发技术,预期平台技术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实用性上会比较好,经济指标以及成果的经济都能达到百济镇精准扶贫所要所想搭建的平台模式,同时平台对社会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农村电商让农民产品走出去,让技术走进来,让市场扩大化,作为农村经济产品销售渠道的主要窗口。
(三)预期社会效益分析
预期把百济镇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电商进农村示范镇,争取在2-3年内建设完善好全镇各村集服务点、配送和服务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镇电商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创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实际起到扶贫工作的电商平台。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广农产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互联网+生态农业”流通体系,给农民科普网商知识,共建农产品网上购销渠道,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产销对接。农村示范镇电子商务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和产销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越加完善,基本实现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屯的快递配送方式。各种销售农村特色商品的网商或网店得到较快发展,乡镇的流通现代化水平、网络电子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构建“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精准电商扶贫新体系。
研究成果:本调查报告系2016年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生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