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習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更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越来越得到一线老师的重视,在课堂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如果让我们细细审视目前课堂中的这些合作学习,我们觉得有些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师在组织合作的时候,往往是信手拈来,随意性强,更有一些合作目的不明,任务模糊,让人觉得这样的小组合作完全没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老师还竟然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自己教学进程遇阻的“救命稻草”,最常见的就是当教学出现了冷场的时候,特别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就是说不出他自己所需要的准确答案时,马上想起并采取小组合作:请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简单的几分钟后迅速提问。诸如此类的情况让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该怎么组织小组合作,什么情况采用小组合作才是必要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组织和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当个人思考无法顺利完成、当个人操作出现困难,需要同伴介入、当生生对话交流需要展示平台……,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的合作学习方才是迫切的、才是需要的,也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教学预设时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学时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我们才会确保合作的有效性。
1.合作,源于实际操作的需要。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当我们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去观察发现一些数学规律的时候,这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通过适当分组、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操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呈现一个车轮,引导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再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大小有关,进而再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定的,然后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分组以后有的学生测量,有的学生填表,有的学生提醒,整个过程有分工、有合作,这远比一个人既要测量、又要计算、还要填表要有序和有效得多。
2.合作,源于人人展示的需要。
课堂学习中,很多时候在学生思考和实践以后需要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思考成果,但是如果我们一味采取集体交流,往往涉及到的只有几个优秀学生,长此以往,课堂势必会变成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比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在教学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组织了这样一个练习:在3、4、15和36中选取两个数说说他们的关系。对于初学倍数和因数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练习还是比较难的,如果直接让学生站起来交流,那就变成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先让孩子们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让大家集体交流,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这样源于学生展示需要的合作是有效的。
3.合作,源于独立思考的需要。
学习数学贵在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多用所谓的合作而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看上去我们的教学进程会更顺,教学气氛会更热闹,但是缺乏学生的个体思考的学习注定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他不但会让部分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更会让学生失去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切莫把学生的小组合作当成我们教育遇阻的救命稻草,学生不会了就合作,课堂冷场了就合作,而不去考虑合作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去考虑合作时机的是否适切,完全由着教师自己的性子来,这样的合作是盲目的,是无效的。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以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对于这道题目而言, 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完全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方可以理解,对初学圆的面积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这儿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自己先想一想,(给出一定的时间)尝试着做一做,(组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再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说各人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师集体讲解,我想既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交流展示的机会。这样源于学生思考需要的合作是有效的。
总之,我们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努力做到:能不合作的坚决不合作,能两个人可以合作的绝对不四个人合作,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度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充分预设,灵活采用,有效组织,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组织和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当个人思考无法顺利完成、当个人操作出现困难,需要同伴介入、当生生对话交流需要展示平台……,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的合作学习方才是迫切的、才是需要的,也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教学预设时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学时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我们才会确保合作的有效性。
1.合作,源于实际操作的需要。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当我们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去观察发现一些数学规律的时候,这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通过适当分组、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操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呈现一个车轮,引导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再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大小有关,进而再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定的,然后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分组以后有的学生测量,有的学生填表,有的学生提醒,整个过程有分工、有合作,这远比一个人既要测量、又要计算、还要填表要有序和有效得多。
2.合作,源于人人展示的需要。
课堂学习中,很多时候在学生思考和实践以后需要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思考成果,但是如果我们一味采取集体交流,往往涉及到的只有几个优秀学生,长此以往,课堂势必会变成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比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在教学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组织了这样一个练习:在3、4、15和36中选取两个数说说他们的关系。对于初学倍数和因数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练习还是比较难的,如果直接让学生站起来交流,那就变成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先让孩子们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让大家集体交流,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这样源于学生展示需要的合作是有效的。
3.合作,源于独立思考的需要。
学习数学贵在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多用所谓的合作而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看上去我们的教学进程会更顺,教学气氛会更热闹,但是缺乏学生的个体思考的学习注定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他不但会让部分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更会让学生失去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切莫把学生的小组合作当成我们教育遇阻的救命稻草,学生不会了就合作,课堂冷场了就合作,而不去考虑合作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去考虑合作时机的是否适切,完全由着教师自己的性子来,这样的合作是盲目的,是无效的。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以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对于这道题目而言, 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完全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方可以理解,对初学圆的面积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这儿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自己先想一想,(给出一定的时间)尝试着做一做,(组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再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说各人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师集体讲解,我想既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交流展示的机会。这样源于学生思考需要的合作是有效的。
总之,我们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努力做到:能不合作的坚决不合作,能两个人可以合作的绝对不四个人合作,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度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充分预设,灵活采用,有效组织,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