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其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只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好“兴趣”和“动手”这两大法宝,学习数学就会轻松许多。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良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只要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引导与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的教学设备或者是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数学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现代教学技术的特有优势,要充分利用和有效结合,这样,“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如果不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老师的教学就会失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融入生活元素,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和好处,变成乐于学习数学。
例如,新教材中的“打折销售”问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衣服仍获利10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这种销售的方式最常见,该店以八折优惠卖出,但每件衣服仍获利10元,这是什么原因呢?用数学的知识就很容易解释了。这个问题可利用方程解决: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为x元。初看起来好像是物品便宜,但商店隐藏的提价50%经常忽略,只看到以八折优惠卖出这个过程。所以当遇到这类销售方式时,物品是不是真的值得买要认真考虑,不要被假象蒙骗。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的。数学概念不能按成人意志“直接教学生”,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客观事物表象,学生才容易理解。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不但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有效情景,在导课阶段让学生“动起手来”。笔者在教学代数式的时候,经常运用这样的一种导课方式:在学习新课前抛出一个问题:“你想测量自己未来身高吗?”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___,女孩成人身高___。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每个学生都很快预测出自己未来的身高。他们兴奋地互相看着,带着惊奇表情。曾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和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说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操作,找出直观的数学知识点。抛出问题: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时,由于是立体几何图形,笔者用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实践证明,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找规律
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学《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思维,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笔者便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在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事实证明,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和“动手”这两大法宝相辅相成。只要运用得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学得扎实。无论怎么变化,都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很大帮助。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良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只要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引导与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的教学设备或者是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数学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现代教学技术的特有优势,要充分利用和有效结合,这样,“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如果不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老师的教学就会失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融入生活元素,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和好处,变成乐于学习数学。
例如,新教材中的“打折销售”问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衣服仍获利10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这种销售的方式最常见,该店以八折优惠卖出,但每件衣服仍获利10元,这是什么原因呢?用数学的知识就很容易解释了。这个问题可利用方程解决: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为x元。初看起来好像是物品便宜,但商店隐藏的提价50%经常忽略,只看到以八折优惠卖出这个过程。所以当遇到这类销售方式时,物品是不是真的值得买要认真考虑,不要被假象蒙骗。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的。数学概念不能按成人意志“直接教学生”,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客观事物表象,学生才容易理解。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不但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有效情景,在导课阶段让学生“动起手来”。笔者在教学代数式的时候,经常运用这样的一种导课方式:在学习新课前抛出一个问题:“你想测量自己未来身高吗?”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___,女孩成人身高___。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每个学生都很快预测出自己未来的身高。他们兴奋地互相看着,带着惊奇表情。曾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和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说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时候,让学生动手操作,找出直观的数学知识点。抛出问题: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时,由于是立体几何图形,笔者用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实践证明,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找规律
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学《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思维,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笔者便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在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事实证明,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和“动手”这两大法宝相辅相成。只要运用得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学得扎实。无论怎么变化,都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