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林场的出现对于切实增加林农收入,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2015年7月省林业厅对制定出台的《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标准》进行认定,引领家庭林场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本期“特别策划”以家庭林场为主题,以龙泉郑自友家庭林场、安吉崔氏家庭林场、浦江云榧谷家庭林场、庆元叶传盛家庭林场4个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为例,挖掘其经验和成果,突出示范性家庭林场“领头羊”的作用,对培育浙江省家庭林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春天的尾巴夹着暖暖的情意,带来勃勃的生机,在海拔不到600米的山坡上,2000多亩的香榧苗迎风伫立着,几个工人正开着货车穿行在山坡间运送肥料。到达山顶已是傍晚时分,站在山顶的亭子里往外看,整个香榧基地一览无遗,夕阳下的小苗还透着淡淡的光晕,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而亭子旁边几株刚移植的香榧树,已经开始结香榧籽,今年9月就可以采摘。这片满眼尽是香榧苗和香榧籽的地方,便是郑自友的家庭林场。
郑自友家庭林场位于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由花桥村村长郑自友于2011年投资创建,是一个集香榧种植、育苗、加工、林下经济于一体的新型家庭林场。5年来,郑自友靠着自己对创业的热忱和坚持,借着林权改革的契机,敢于先行,积极投入以香榧、茶叶产业为主的家庭林场经营,为自己和村民谋得了长远的发展。
实施立体规划 开发家庭林场新路径
每天6点起床吃完早饭,到基地巡察,发现问题后记下来,和工人开个短会,安排一天的作业……自家庭林场建立以来,郑自友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从2011年由竹木加工行业转入香榧行业,郑自友便开始研究香榧种植,从最早的试种50多亩面积、几百株香榧,发展到现在的大规模成片香榧套种模式。通过考察和分析,郑自友看到了香榧产业的效益前景,在去年林场资金尚未宽裕的情况下,他果断决定在原有1000亩香榧示范基地(其中茶园套种800亩)的基础上,再新增1000亩,今年又增500多亩,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林地面积达到2500多亩。
“基地上的香榧有一部分是去年冬天种的,苗还比较小。左侧的是之前种的,已经开花结籽了。”郑自友指着通往山顶的小路左侧山坡上的香榧苗说道,香榧从种植到产出的过程比较长,需要等待的时间,此外,香榧基地建设前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每亩种植30株、每株均价200元计算,1000亩苗木就需要投入600万元的资金。尽管前期投入大,香榧的收益依然十分可观,据郑自友介绍,收成后每亩香榧能达到5000余元的经济效益,不到一两年就可以回本。“虽然香榧产出慢,但我们套种的茶叶已经可以采摘了。”郑自友满脸笑容地说。800亩的茶叶,每亩经济效益能达到2000元左右,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收入。
几年来,郑自友拓宽思路,以短养长,除了种植香榧、茶叶外,还尝试不同的林下套种产品。如今,郑自友的香榧基地除了套种茶叶外,还套种了旱稻、大豆和油菜,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绿肥,还能有效增产增收。除了种植外,郑自友还想着如何拓宽销路,于是便成立了浙江好地方农业有限公司,把家庭林场的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出“好地方”的专属品牌,逐步将产品统一化、规范化地推向市场。
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郑自友还在林场山坡沿路上种上了竹柏等兼具绿化和观赏价值的树种。这种立体科学的经营方式在郑自友的家庭林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在不像以前那么保守了,也想放开手脚大胆尝试。”郑自友说,山顶上的凉亭也是自己出资建的,除了想让工人们在工作间隙有个歇脚休息的地方外,还想为以后林场开发旅游做准备。
郑自友在林场开展旅游项目的想法还不止于此。近几年,花桥村附近有几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目前土地正处于闲置状态,虽然交通不便,但村子周边的自然环境很好,于是郑自友便有了依托这些村子的土地和自然风光投资做民宿的打算。“离林场不远有一个中塘自然村,有山有瀑布,环境非常好,我打算建一个七八十亩的水库,可以养鱼、养鸭,水库的水还可以引过来,解决香榧基地的水源供应问题。”郑自友说。
多元化的经营思路让郑自友对家庭林场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他还打算在林场闲置的空地上种上十来亩果树,“今年我还想试种300多株桃树,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能给这片林地添点不一样的美感呢。以后来旅游的人既可以赏花赏风景,又有果子可以吃,体验感也好啊!”郑自友信心满满地说,“我给自己定了个5年目标,要把这个林场打造成上垟镇的后花园。”
抓紧政策利好 带动村民增收有保障
郑自友的家庭林场做得有声有色,除了他自身对林场的用心经营外,林权改革的扶持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场的香榧基地倚山坡地势而建,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通行就更不方便了。依靠当地林业部门的资金补助,郑自友在山坡上开出了十几条弯曲但易于通行的石子路,为香榧的种植、采摘、养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多亏了林业部门的支持,现在路直接通到山顶,车子可以开上山,这样工人作业、运送肥料就方便多了,也能减少很多人工成本,做起事情来也更省时省力了。”
林场内的土地主要以租赁和入股两种形式从花桥村集体和100多户农户那里流转而来,这种早期仅凭纸条签下的承诺曾让郑自友很不放心。2013年8月,龙泉市政府出台了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在紧接着的第二个月,郑自友便领回了全省首张林权流转证,办证面积1980亩,并以流转证为抵押,贷款238万元,解决了香榧基地购买苗木、种植等资金缺口,为林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如果没有林业制度的健全,单靠以前的流转方式其实没有太多保障,即使流转过来我也不安心,所以当时流转证制度开始施行的时候,我就第一个办理了。有这么好的大环境,我们才能一步步做到现在这个规模。”郑自友说。
在郑自友的家庭林场中,长期雇用的工人有30多个,季节性的雇工也有100多个,以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为多,其中90%是本地流转村民。一年下来,工人们的平均收入能达到三四万左右,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因山林流转造成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随着林场的经营越来越得心应手,郑自友对香榧的种植也越来越有经验,还经常为村民出谋划策。只要村民们愿意,香榧基地上培育的苗木可以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前期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等收成时再按一定比例的收益支付给他即可。而这项“福利”只有花桥村村民可以专享,也是他作为村长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的一点责任和心意。
据郑自友介绍,林场还有200多亩农田用于雷竹笋种植,由于雷竹笋产量没有大小年之分,每年都可以采挖,经济效益良好,目前已有30多户村民有合作意向,打算合力成立一个笋竹专业合作社。还有村民想找郑自友合作入股做林产品生意,村民说老郑经验丰富,拉他一起入股才觉得更踏实。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村民贷款难的问题,郑自友主动牵头成立了花桥村惠民担保合作社,村民想经营香榧、毛竹、香菇等产业需要贷款的,贷款金额和用途只要经过郑自友的审核,由他提供承诺书给银行即可贷款,不需要再由其他人担保,每家每户最高贷款额度达10万元。目前已为100多户村民提供服务,贷款金额累计达700多万元。“这样贷款就方便多了,而且利息也少,原来贷款利息是6厘,林业部门贴息3厘,所以村民们实际只要付3厘的利息。如果不通过我们合作社贷款的话,贷款利息得要9厘呢。”郑自友说。
在郑自友的规划里,把村里的荒山和空地都变成能卖钱的风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是他的终极目标,而家庭林场则是他迈向这一目标最扎实的一步。
在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林场的出现对于切实增加林农收入,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2015年7月省林业厅对制定出台的《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标准》进行认定,引领家庭林场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本期“特别策划”以家庭林场为主题,以龙泉郑自友家庭林场、安吉崔氏家庭林场、浦江云榧谷家庭林场、庆元叶传盛家庭林场4个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为例,挖掘其经验和成果,突出示范性家庭林场“领头羊”的作用,对培育浙江省家庭林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春天的尾巴夹着暖暖的情意,带来勃勃的生机,在海拔不到600米的山坡上,2000多亩的香榧苗迎风伫立着,几个工人正开着货车穿行在山坡间运送肥料。到达山顶已是傍晚时分,站在山顶的亭子里往外看,整个香榧基地一览无遗,夕阳下的小苗还透着淡淡的光晕,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而亭子旁边几株刚移植的香榧树,已经开始结香榧籽,今年9月就可以采摘。这片满眼尽是香榧苗和香榧籽的地方,便是郑自友的家庭林场。
郑自友家庭林场位于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由花桥村村长郑自友于2011年投资创建,是一个集香榧种植、育苗、加工、林下经济于一体的新型家庭林场。5年来,郑自友靠着自己对创业的热忱和坚持,借着林权改革的契机,敢于先行,积极投入以香榧、茶叶产业为主的家庭林场经营,为自己和村民谋得了长远的发展。
实施立体规划 开发家庭林场新路径
每天6点起床吃完早饭,到基地巡察,发现问题后记下来,和工人开个短会,安排一天的作业……自家庭林场建立以来,郑自友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从2011年由竹木加工行业转入香榧行业,郑自友便开始研究香榧种植,从最早的试种50多亩面积、几百株香榧,发展到现在的大规模成片香榧套种模式。通过考察和分析,郑自友看到了香榧产业的效益前景,在去年林场资金尚未宽裕的情况下,他果断决定在原有1000亩香榧示范基地(其中茶园套种800亩)的基础上,再新增1000亩,今年又增500多亩,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林地面积达到2500多亩。
“基地上的香榧有一部分是去年冬天种的,苗还比较小。左侧的是之前种的,已经开花结籽了。”郑自友指着通往山顶的小路左侧山坡上的香榧苗说道,香榧从种植到产出的过程比较长,需要等待的时间,此外,香榧基地建设前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每亩种植30株、每株均价200元计算,1000亩苗木就需要投入600万元的资金。尽管前期投入大,香榧的收益依然十分可观,据郑自友介绍,收成后每亩香榧能达到5000余元的经济效益,不到一两年就可以回本。“虽然香榧产出慢,但我们套种的茶叶已经可以采摘了。”郑自友满脸笑容地说。800亩的茶叶,每亩经济效益能达到2000元左右,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收入。
几年来,郑自友拓宽思路,以短养长,除了种植香榧、茶叶外,还尝试不同的林下套种产品。如今,郑自友的香榧基地除了套种茶叶外,还套种了旱稻、大豆和油菜,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绿肥,还能有效增产增收。除了种植外,郑自友还想着如何拓宽销路,于是便成立了浙江好地方农业有限公司,把家庭林场的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出“好地方”的专属品牌,逐步将产品统一化、规范化地推向市场。
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郑自友还在林场山坡沿路上种上了竹柏等兼具绿化和观赏价值的树种。这种立体科学的经营方式在郑自友的家庭林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在不像以前那么保守了,也想放开手脚大胆尝试。”郑自友说,山顶上的凉亭也是自己出资建的,除了想让工人们在工作间隙有个歇脚休息的地方外,还想为以后林场开发旅游做准备。
郑自友在林场开展旅游项目的想法还不止于此。近几年,花桥村附近有几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目前土地正处于闲置状态,虽然交通不便,但村子周边的自然环境很好,于是郑自友便有了依托这些村子的土地和自然风光投资做民宿的打算。“离林场不远有一个中塘自然村,有山有瀑布,环境非常好,我打算建一个七八十亩的水库,可以养鱼、养鸭,水库的水还可以引过来,解决香榧基地的水源供应问题。”郑自友说。
多元化的经营思路让郑自友对家庭林场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他还打算在林场闲置的空地上种上十来亩果树,“今年我还想试种300多株桃树,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能给这片林地添点不一样的美感呢。以后来旅游的人既可以赏花赏风景,又有果子可以吃,体验感也好啊!”郑自友信心满满地说,“我给自己定了个5年目标,要把这个林场打造成上垟镇的后花园。”
抓紧政策利好 带动村民增收有保障
郑自友的家庭林场做得有声有色,除了他自身对林场的用心经营外,林权改革的扶持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场的香榧基地倚山坡地势而建,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通行就更不方便了。依靠当地林业部门的资金补助,郑自友在山坡上开出了十几条弯曲但易于通行的石子路,为香榧的种植、采摘、养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多亏了林业部门的支持,现在路直接通到山顶,车子可以开上山,这样工人作业、运送肥料就方便多了,也能减少很多人工成本,做起事情来也更省时省力了。”
林场内的土地主要以租赁和入股两种形式从花桥村集体和100多户农户那里流转而来,这种早期仅凭纸条签下的承诺曾让郑自友很不放心。2013年8月,龙泉市政府出台了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在紧接着的第二个月,郑自友便领回了全省首张林权流转证,办证面积1980亩,并以流转证为抵押,贷款238万元,解决了香榧基地购买苗木、种植等资金缺口,为林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如果没有林业制度的健全,单靠以前的流转方式其实没有太多保障,即使流转过来我也不安心,所以当时流转证制度开始施行的时候,我就第一个办理了。有这么好的大环境,我们才能一步步做到现在这个规模。”郑自友说。
在郑自友的家庭林场中,长期雇用的工人有30多个,季节性的雇工也有100多个,以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为多,其中90%是本地流转村民。一年下来,工人们的平均收入能达到三四万左右,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因山林流转造成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随着林场的经营越来越得心应手,郑自友对香榧的种植也越来越有经验,还经常为村民出谋划策。只要村民们愿意,香榧基地上培育的苗木可以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前期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等收成时再按一定比例的收益支付给他即可。而这项“福利”只有花桥村村民可以专享,也是他作为村长帮助村民致富增收的一点责任和心意。
据郑自友介绍,林场还有200多亩农田用于雷竹笋种植,由于雷竹笋产量没有大小年之分,每年都可以采挖,经济效益良好,目前已有30多户村民有合作意向,打算合力成立一个笋竹专业合作社。还有村民想找郑自友合作入股做林产品生意,村民说老郑经验丰富,拉他一起入股才觉得更踏实。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村民贷款难的问题,郑自友主动牵头成立了花桥村惠民担保合作社,村民想经营香榧、毛竹、香菇等产业需要贷款的,贷款金额和用途只要经过郑自友的审核,由他提供承诺书给银行即可贷款,不需要再由其他人担保,每家每户最高贷款额度达10万元。目前已为100多户村民提供服务,贷款金额累计达700多万元。“这样贷款就方便多了,而且利息也少,原来贷款利息是6厘,林业部门贴息3厘,所以村民们实际只要付3厘的利息。如果不通过我们合作社贷款的话,贷款利息得要9厘呢。”郑自友说。
在郑自友的规划里,把村里的荒山和空地都变成能卖钱的风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是他的终极目标,而家庭林场则是他迈向这一目标最扎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