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精神科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干预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BI)对4个精神科病房的1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①职业倦怠护士检出率为70.8%,其中,轻度占23.3%,中度占34.2%,重度占13.3%。②职业倦怠护士与非职业倦怠护士在MBI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精神科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及心理健康,有助于减轻职业倦怠强度。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查
精神科临床护士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每天面对思维行为紊乱的精神病人,使其经常处于高度应急状态下。另外,高强度的护理工作、频繁的轮班制度,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使其生理心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本文对120名精神科临床护士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内蒙古精神卫士中心4个精神科病房120名精神科护士,男24人,女96人,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0.36±9.81)岁,参加工作时间2-33年,已婚75名(62.5%)、未婚40名(33.3%)、离异5名(4.2%);文化程度:中专40名(33.3%)大专42名(35.0%)、本科及以上38名(31.7%);职称:护士50名(41.7%)、护师41名(34.2%)、主管护师以上29名(24.2%)。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BI)[1]。该量表包括3方面内容,共22条目,采用0-6分7级评分法。其中情感耗竭9条目,主要评价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情绪反应,得分19-26为中度倦怠,<26分为高度倦怠;去人格化5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感觉,得分6-9为中度倦怠,<9分为高度倦怠;低个人成就感8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得分25-32为中度倦怠,>25分为高度倦怠。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分值越高,表示倦怠强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参照叶志弘、李永鑫[2]等对职业倦怠总体水平的研究,结合MBI3维度评分,将情感耗竭及去人格化得分低于临界值,个人成就感高于临界定为零倦怠,1个维度得分与临界值有差异为轻度倦怠,2个维度得分与临界值有差异为中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与临界值有差异为高度倦怠。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护理部专人统一发放,护士自行填写。调查者将一份一般资料问卷和一份MBI量表在同一时间内独立完成,不相互干扰。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包采用t检查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查出率及构成比 见表1。
2.2 职业倦怠护士与非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结果显示,职业倦怠护士的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维度评分明显高于非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护士的低个人成就感维度评分明显低于非职业倦怠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是顺利完成临床工作,保障科室安全的前提,职业倦怠的发生不仅影响护士的心身健康、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且易造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亦是护士离职率增加,护理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3],严重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检出率70.8%,这与邵芳等报道相一致。说明目前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护理管理者重视。
本文表2结果显示,职业护士与非职业倦怠护士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职业倦怠护士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均差,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需给予干预。
目前,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行和实施。护士角色的职能发生了质的变化,护士要选用现代护理理论,通过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方面实施整体护理。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科护士职业特殊,面对精神病人需要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和警觉力,护士长期白夜班的频繁交替,自然周期规律的紊乱,业余忙于学习,家庭事务,都是导致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
护理管理者应对精神科护士给予职业倦怠方面的大力教育和干预,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增加社会支持力度等措施,来塑造他们积极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悦纳、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的主要保证[4]。增强职业价值感降低职业倦怠,是医院管理者需要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2] 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3] 骆宏,叶志宏,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 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67.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查
精神科临床护士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每天面对思维行为紊乱的精神病人,使其经常处于高度应急状态下。另外,高强度的护理工作、频繁的轮班制度,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使其生理心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本文对120名精神科临床护士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内蒙古精神卫士中心4个精神科病房120名精神科护士,男24人,女96人,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0.36±9.81)岁,参加工作时间2-33年,已婚75名(62.5%)、未婚40名(33.3%)、离异5名(4.2%);文化程度:中专40名(33.3%)大专42名(35.0%)、本科及以上38名(31.7%);职称:护士50名(41.7%)、护师41名(34.2%)、主管护师以上29名(24.2%)。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BI)[1]。该量表包括3方面内容,共22条目,采用0-6分7级评分法。其中情感耗竭9条目,主要评价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情绪反应,得分19-26为中度倦怠,<26分为高度倦怠;去人格化5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感觉,得分6-9为中度倦怠,<9分为高度倦怠;低个人成就感8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得分25-32为中度倦怠,>25分为高度倦怠。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分值越高,表示倦怠强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参照叶志弘、李永鑫[2]等对职业倦怠总体水平的研究,结合MBI3维度评分,将情感耗竭及去人格化得分低于临界值,个人成就感高于临界定为零倦怠,1个维度得分与临界值有差异为轻度倦怠,2个维度得分与临界值有差异为中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与临界值有差异为高度倦怠。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护理部专人统一发放,护士自行填写。调查者将一份一般资料问卷和一份MBI量表在同一时间内独立完成,不相互干扰。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包采用t检查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查出率及构成比 见表1。
2.2 职业倦怠护士与非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结果显示,职业倦怠护士的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维度评分明显高于非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护士的低个人成就感维度评分明显低于非职业倦怠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是顺利完成临床工作,保障科室安全的前提,职业倦怠的发生不仅影响护士的心身健康、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且易造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亦是护士离职率增加,护理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3],严重影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检出率70.8%,这与邵芳等报道相一致。说明目前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护理管理者重视。
本文表2结果显示,职业护士与非职业倦怠护士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职业倦怠护士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均差,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需给予干预。
目前,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行和实施。护士角色的职能发生了质的变化,护士要选用现代护理理论,通过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方面实施整体护理。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科护士职业特殊,面对精神病人需要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和警觉力,护士长期白夜班的频繁交替,自然周期规律的紊乱,业余忙于学习,家庭事务,都是导致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
护理管理者应对精神科护士给予职业倦怠方面的大力教育和干预,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增加社会支持力度等措施,来塑造他们积极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悦纳、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的主要保证[4]。增强职业价值感降低职业倦怠,是医院管理者需要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2] 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3] 骆宏,叶志宏,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 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