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花时间读;人有魅力,别人就乐意与之交往、倾谈。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亲近他,聆听其教诲、回味其课堂。谁不想成为学生眼中的魅力教师呢。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凭自己的感知去揣测:学生心中的魅力教师究竟是怎么样的?魅力教师的达成,无疑有许多因素,在影响教师魅力的若干因素中,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更看重哪些?由此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怎样的启示?苏州大学附中“爱与智慧教育与实践”课题组,借用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概括出的好教师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作了一次调查。
9月25日,课题组分四小组对高中每个年级各一个班级(高一普通班、高二实验班、高三省招班)及本校60位教师作了问卷调查。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三学生把“耐性”放在首位,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科测试难度在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讲解,举一反三,不厌其烦;高二学生将“友善”列为魅力教师的首要条件,说明在青春期易冲动的阶段,高二学生有许多奇思妙想,需要与老师沟通和求解,他们不像高一新生那般胆小心细,也没有高三学生那样满怀豪情战高考,所以他们对“友善”很看重;高一学生刚跨进校园,一切都是生疏的,不少学生初次住校,生活刚开始独立自主,所以教师的耐性也是他们很看重的一点。但令我们惊奇的是,综合三个年级的数据后,学生最看重的却是“公正”(51票),比“友善”(48票)、“耐性”(47票)票数都高,票数最低的是教师的仪表,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警醒。而同时对教师的调查却是“友善”票数最高,“关注”最低(22票),教育的“公正”落在第4位。看来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的理解中,魅力老师可有不同的含义。
10月8日,在课题组与教育工会、教科室的合力主办下,学校分两个论坛场地,分别邀请部分教师、学生代表,就此话题各抒己见、开展交流。
季厚鹏(苏大附中工会主席):魅力教师并不是“魅力”加“教师”那么简单的理解。我校学生对教师“仪表”的认可度最低,说明仪表美在教师这行业中并不是先声夺人的亮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基本的魅力,或者说是应有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和为师的态度中。与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相比,外形仪表只是成就魅力教师的次要条件。做魅力老师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怎样能成为有魅力和有智慧的老师,我想套用周国平《人与永恒》中的一句话,古代贤哲常论博学与智慧不同。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棵绿豆芽。作为爱与智慧教育型的老师,我们应该给社会带回一颗丰盈的灵魂。
王凤梅老师(苏大附中文科党支部书记):我校高中学生调查数据汇总显示,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最看重的是“公正”。显然,教育的微观公平不容漠视。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公平的定义范围只限于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课程设置结构的合理……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并不完全由行政部门的政令、理论家的宏论所决定,还取决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理念和做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心中的天平一旦失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教育的微观不公平,应该引起警醒与反思。说得危言耸听一点,微观教育的不公平,已经对当下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经常有机会在学校表现自己的孩子,以后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更强;经常坐在前排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厚;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评价会更高,以后成功的几率就更大。但是,另外一部分处于弱势的孩子,就缺少了很多锻炼和体验的机会。所以我认为,为保证微观教育的公平,应该注重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在每位教师心里构建一个公平的标尺。
张援老师(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中教师):我认为作为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与人为善很重要,调查中的教师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将“友善”列为魅力老师重要的条件,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好老师、有魅力的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尝试用一种年轻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又像亲人一样时刻为他们着想。美国心理学者的长期观察研究证明,在成功的因素中,情商的作用占80%,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对于“差等生”,老师们往往吝啬自己的情感投入,甚至以“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的态度,放弃对一些后进生和调皮孩子的教育,其严重后果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其实这些“不安分”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有不少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良好的耐挫心理素质从小学、中学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不过更多的人却是在教育的阴影中度过一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充满爱心,一个“师爱”铸成的教师,必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的学生观。他会全面地爱每一个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他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他会严格要求学生,爱而不溺。
刘淑芳老师(苏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教师能否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工程,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公正、无私、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的化身。《荀子·儒效》中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我与刚发言的王凤梅老师的观点一样,也很看重老师的公正品质,老师的公正品质是学生亲身体会到的、见诸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细微之处。由于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漠,厌弃歧视,在评价他们的表现和成绩时,抱有偏见,有失公允,不能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积极方面,使学生内心对老师的不公平产生怨恨,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产生挫折感,继而对学习、生活逐渐失去信心。事实表明,教师能否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直接关系到调动或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如果深深体验到教师的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他们会感到社会的公正、平等,从而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情绪,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有利于他们优秀品质的形成。如果他们体验到教师的不公正、不平等,他们纯洁的心灵就会留下阴影,甚至会怀疑公平、正义这些美好品质存在的真实性,可能会由此而发展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反感,影响他们对善行和美德的追求。因此,教师教育的公正性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恪守公正的道德立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邵统亮老师(全国优秀教师、苏大附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这次部分学生、老师的调查结果有出入,是由于教师与学生的阅历、思维的角度等因素不同所决定的,高中三个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调查也不是一致 的,这更让我们找到问题研究的方向,给“爱与智慧”教育教学研究增加新的元素。这些新的元素容易被人忽视,却又是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渴望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公正与反思。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力求公正有其必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公正,会传导到社会,社会文明是从学校教育流淌出来的。全世界所有的教室加起来就是复制下一代文明的加工场。教师的行业做好,做公正,就是贡献全社会。
怎样实现教师的公正?一是人生修养。像学校2010~2013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一样,要“朝气、正气、大气”一些,看淡一些具体的社会不良问题,不要受很小的私欲影响和左右。二是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专业化,多进行教育反思,多向学校德育处的老师学习,撰写教后记,促进专业成长。三是正确对待惩罚性公正。现在国家教育部明确赋予教师、班主任有批评教育的权力,有批评教育权力不是意味着老师可以随意地滥用和误用“批评权”,用得不好就有可能走火入魔。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呈现的问题较多,需要老师及时公正地解决,明确惩罚的主体、惩罚的对象,应该对事不对人,惩罚的程序和程度要把握分寸。
朱桂友老师(苏大附中校长助理、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我们在关注“公正”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排在前列的三个项目“友善”“尊重”“耐性”。我在德育处工作四年,与违纪学生打交道较多,违纪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反复性和长期性。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友善”“尊重”“耐性”,要把自己的学生看成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抵制力。而要做到“友善”“尊重”“耐性”,归根结底没有大爱是不行的,这也是学校研究该课题的价值所在。即对学生无私的负责任的爱,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包含了对每一个学生(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好生、差生)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把与学生交往当作一种乐趣,了解学生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和引路人。2008学年已经过去,但对一些成功教育事件的反思我们不能错过,原高三(5)班的一个“睡不醒”男生的案例令我感触最大,如果没有张老师长时间地反复做工作,他就不可能有2009年高考的辉煌。
高三(6)班俞欧妮同学(2009年苏大附中“智、仁、勇”奖学金获得者):我是从苏北宿迁来的女生。来到苏大附中学习,我们的第一需求就是不管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学校一视同仁,不偏心的老师,我们最喜欢。其实学校对我们远离家乡、父母不在身边的外地生还关注得多一些,让我们的父母很宽慰和放心。我认为教师的公正比起仪表端庄更重要,教师仪表端庄只能给我们感官的美感,教师教育教学的公正是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感染,孰重孰轻对我们高中生来说不言自明。
不少同学喜欢老师幽默、和蔼、充满爱心、与学生做朋友、学识渊博,但老师的公而无私更重要。老师如果不能平等地处理班上的事情,同学们的心理和学习积极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平等待人、不偏向他人、不嘲讽及轻视;不考虑学生的家境、服装以及学习成绩,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没有特别偏爱的学生,也没有特别厌恶的学生,待人平等、尊重隐私;一视同仁,不歧视学习不好或纪律不好的同学;对学生没有偏向心理,对每一位同学都给予进步的机会;一碗水端平,不在投票选举时说一些暗示性的话等等。
“大匠无弃材”,已成为苏大附中不少教师的座右铭,在校园里,不仅有醒目的文字标语,而且有教者的身体力行,我们时常在背后笑称可敬可亲的化学老师张特为“摩尔王子”。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要做到“教心”,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了解我们的个性品质和兴趣爱好,了解我们的学习基础和身体状况,进而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我们遇到失败或困难时,热情地给予鼓励和帮助,绝不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或对学生横加指责。
高三(10)班文萃同学(苏大附中统招生、“智、仁、勇”奖学金获得者):我是苏大附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家境贫寒、母亲瘫痪在家,每天早上我都给妈妈准备好早餐并放在床头。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学校和班主任孙老师也给予我莫大的关怀。三年来,我能感觉到学校确实在践行爱与智慧的教育。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什么是野草?野草就是人们还没发现其价值的植物。”真正的富有爱心与智慧的老师不仅能从“百分”、“三好”学生中选拔出佼佼者,而且也能从貌似“野草”的孩子中发现并培养出栋梁之材。学校在关注本一、本二升学率和985名校录取数的同时,更关注我们统招班的学生,我们班语、数、外三大门学科老师都是一人一班,选修学科都是省招班的师资力量,说明学校对我们十分关心。我们班学习自觉性不强,成绩与省招班、实验班的同学还有不小的差距,同学们对教育教学的公平性尤为敏感,希望学校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爱无等差,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我个人认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应该多实事求是地正面宣传,让同学们体会到学校、教师的真爱,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机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同学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爱反馈回去,从而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动情效应”中,同学们会自愿与学校、教师合作,会情不自禁地向教师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底的秘密。“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相信在大爱的前提下,班级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结束语:教育是没有国界的,是相融相通的,但教育又是有个性的,相同的话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却有不同的说法。今天我们借鉴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抛出的话题“魅力教师,学生最看重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浪浪都有力度:有直指魅力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勤奋加修养所得的;有直言魅力教师不是“花拳绣腿”,不是“水货”,教学业务上要有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教学讲究有方法;有直议魅力教师要不断创新,勇于挑战极限和过去成功的模式;有直语魅力教师要钟情教育事业,让教育教学成为教师人生的一种享受,不能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捞取功名利禄甚至赚钱的手段:有直抒魅力教师要兴趣广泛,多读经典书籍,不能止步于重复劳动,要勇于探索,善于反思:有直谏教师的魅力在于品性和仁慈宽容……讨论会上,师生见解之深、视角之广令人赞叹不己,从“群口相声”的论坛中我们发现不少精辟之言很有探索价值,使得老师们对“魅力教师,学生最看重什么”话题的认识不断提升,也对今后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指明方向,但限于篇幅有限,仅摘用座谈会上部分老师、学生的片言断语,所以我们在深为愧疚的同时,也顿觉责任重大。
(栏目编辑 李 菁)
9月25日,课题组分四小组对高中每个年级各一个班级(高一普通班、高二实验班、高三省招班)及本校60位教师作了问卷调查。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三学生把“耐性”放在首位,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科测试难度在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讲解,举一反三,不厌其烦;高二学生将“友善”列为魅力教师的首要条件,说明在青春期易冲动的阶段,高二学生有许多奇思妙想,需要与老师沟通和求解,他们不像高一新生那般胆小心细,也没有高三学生那样满怀豪情战高考,所以他们对“友善”很看重;高一学生刚跨进校园,一切都是生疏的,不少学生初次住校,生活刚开始独立自主,所以教师的耐性也是他们很看重的一点。但令我们惊奇的是,综合三个年级的数据后,学生最看重的却是“公正”(51票),比“友善”(48票)、“耐性”(47票)票数都高,票数最低的是教师的仪表,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警醒。而同时对教师的调查却是“友善”票数最高,“关注”最低(22票),教育的“公正”落在第4位。看来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的理解中,魅力老师可有不同的含义。
10月8日,在课题组与教育工会、教科室的合力主办下,学校分两个论坛场地,分别邀请部分教师、学生代表,就此话题各抒己见、开展交流。
季厚鹏(苏大附中工会主席):魅力教师并不是“魅力”加“教师”那么简单的理解。我校学生对教师“仪表”的认可度最低,说明仪表美在教师这行业中并不是先声夺人的亮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基本的魅力,或者说是应有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和为师的态度中。与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相比,外形仪表只是成就魅力教师的次要条件。做魅力老师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怎样能成为有魅力和有智慧的老师,我想套用周国平《人与永恒》中的一句话,古代贤哲常论博学与智慧不同。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棵绿豆芽。作为爱与智慧教育型的老师,我们应该给社会带回一颗丰盈的灵魂。
王凤梅老师(苏大附中文科党支部书记):我校高中学生调查数据汇总显示,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最看重的是“公正”。显然,教育的微观公平不容漠视。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公平的定义范围只限于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课程设置结构的合理……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并不完全由行政部门的政令、理论家的宏论所决定,还取决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理念和做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心中的天平一旦失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教育的微观不公平,应该引起警醒与反思。说得危言耸听一点,微观教育的不公平,已经对当下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经常有机会在学校表现自己的孩子,以后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更强;经常坐在前排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厚;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评价会更高,以后成功的几率就更大。但是,另外一部分处于弱势的孩子,就缺少了很多锻炼和体验的机会。所以我认为,为保证微观教育的公平,应该注重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在每位教师心里构建一个公平的标尺。
张援老师(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中教师):我认为作为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与人为善很重要,调查中的教师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将“友善”列为魅力老师重要的条件,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好老师、有魅力的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尝试用一种年轻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又像亲人一样时刻为他们着想。美国心理学者的长期观察研究证明,在成功的因素中,情商的作用占80%,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对于“差等生”,老师们往往吝啬自己的情感投入,甚至以“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的态度,放弃对一些后进生和调皮孩子的教育,其严重后果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其实这些“不安分”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有不少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良好的耐挫心理素质从小学、中学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不过更多的人却是在教育的阴影中度过一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充满爱心,一个“师爱”铸成的教师,必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的学生观。他会全面地爱每一个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他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他会严格要求学生,爱而不溺。
刘淑芳老师(苏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教师能否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工程,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公正、无私、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的化身。《荀子·儒效》中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我与刚发言的王凤梅老师的观点一样,也很看重老师的公正品质,老师的公正品质是学生亲身体会到的、见诸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细微之处。由于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漠,厌弃歧视,在评价他们的表现和成绩时,抱有偏见,有失公允,不能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积极方面,使学生内心对老师的不公平产生怨恨,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产生挫折感,继而对学习、生活逐渐失去信心。事实表明,教师能否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直接关系到调动或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如果深深体验到教师的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他们会感到社会的公正、平等,从而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情绪,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有利于他们优秀品质的形成。如果他们体验到教师的不公正、不平等,他们纯洁的心灵就会留下阴影,甚至会怀疑公平、正义这些美好品质存在的真实性,可能会由此而发展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反感,影响他们对善行和美德的追求。因此,教师教育的公正性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恪守公正的道德立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邵统亮老师(全国优秀教师、苏大附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这次部分学生、老师的调查结果有出入,是由于教师与学生的阅历、思维的角度等因素不同所决定的,高中三个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调查也不是一致 的,这更让我们找到问题研究的方向,给“爱与智慧”教育教学研究增加新的元素。这些新的元素容易被人忽视,却又是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渴望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公正与反思。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力求公正有其必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公正,会传导到社会,社会文明是从学校教育流淌出来的。全世界所有的教室加起来就是复制下一代文明的加工场。教师的行业做好,做公正,就是贡献全社会。
怎样实现教师的公正?一是人生修养。像学校2010~2013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一样,要“朝气、正气、大气”一些,看淡一些具体的社会不良问题,不要受很小的私欲影响和左右。二是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专业化,多进行教育反思,多向学校德育处的老师学习,撰写教后记,促进专业成长。三是正确对待惩罚性公正。现在国家教育部明确赋予教师、班主任有批评教育的权力,有批评教育权力不是意味着老师可以随意地滥用和误用“批评权”,用得不好就有可能走火入魔。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呈现的问题较多,需要老师及时公正地解决,明确惩罚的主体、惩罚的对象,应该对事不对人,惩罚的程序和程度要把握分寸。
朱桂友老师(苏大附中校长助理、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我们在关注“公正”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排在前列的三个项目“友善”“尊重”“耐性”。我在德育处工作四年,与违纪学生打交道较多,违纪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反复性和长期性。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友善”“尊重”“耐性”,要把自己的学生看成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抵制力。而要做到“友善”“尊重”“耐性”,归根结底没有大爱是不行的,这也是学校研究该课题的价值所在。即对学生无私的负责任的爱,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包含了对每一个学生(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好生、差生)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把与学生交往当作一种乐趣,了解学生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和引路人。2008学年已经过去,但对一些成功教育事件的反思我们不能错过,原高三(5)班的一个“睡不醒”男生的案例令我感触最大,如果没有张老师长时间地反复做工作,他就不可能有2009年高考的辉煌。
高三(6)班俞欧妮同学(2009年苏大附中“智、仁、勇”奖学金获得者):我是从苏北宿迁来的女生。来到苏大附中学习,我们的第一需求就是不管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学校一视同仁,不偏心的老师,我们最喜欢。其实学校对我们远离家乡、父母不在身边的外地生还关注得多一些,让我们的父母很宽慰和放心。我认为教师的公正比起仪表端庄更重要,教师仪表端庄只能给我们感官的美感,教师教育教学的公正是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感染,孰重孰轻对我们高中生来说不言自明。
不少同学喜欢老师幽默、和蔼、充满爱心、与学生做朋友、学识渊博,但老师的公而无私更重要。老师如果不能平等地处理班上的事情,同学们的心理和学习积极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平等待人、不偏向他人、不嘲讽及轻视;不考虑学生的家境、服装以及学习成绩,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没有特别偏爱的学生,也没有特别厌恶的学生,待人平等、尊重隐私;一视同仁,不歧视学习不好或纪律不好的同学;对学生没有偏向心理,对每一位同学都给予进步的机会;一碗水端平,不在投票选举时说一些暗示性的话等等。
“大匠无弃材”,已成为苏大附中不少教师的座右铭,在校园里,不仅有醒目的文字标语,而且有教者的身体力行,我们时常在背后笑称可敬可亲的化学老师张特为“摩尔王子”。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要做到“教心”,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了解我们的个性品质和兴趣爱好,了解我们的学习基础和身体状况,进而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我们遇到失败或困难时,热情地给予鼓励和帮助,绝不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或对学生横加指责。
高三(10)班文萃同学(苏大附中统招生、“智、仁、勇”奖学金获得者):我是苏大附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家境贫寒、母亲瘫痪在家,每天早上我都给妈妈准备好早餐并放在床头。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学校和班主任孙老师也给予我莫大的关怀。三年来,我能感觉到学校确实在践行爱与智慧的教育。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什么是野草?野草就是人们还没发现其价值的植物。”真正的富有爱心与智慧的老师不仅能从“百分”、“三好”学生中选拔出佼佼者,而且也能从貌似“野草”的孩子中发现并培养出栋梁之材。学校在关注本一、本二升学率和985名校录取数的同时,更关注我们统招班的学生,我们班语、数、外三大门学科老师都是一人一班,选修学科都是省招班的师资力量,说明学校对我们十分关心。我们班学习自觉性不强,成绩与省招班、实验班的同学还有不小的差距,同学们对教育教学的公平性尤为敏感,希望学校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爱无等差,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我个人认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应该多实事求是地正面宣传,让同学们体会到学校、教师的真爱,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机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同学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爱反馈回去,从而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动情效应”中,同学们会自愿与学校、教师合作,会情不自禁地向教师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底的秘密。“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相信在大爱的前提下,班级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结束语:教育是没有国界的,是相融相通的,但教育又是有个性的,相同的话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却有不同的说法。今天我们借鉴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抛出的话题“魅力教师,学生最看重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浪浪都有力度:有直指魅力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勤奋加修养所得的;有直言魅力教师不是“花拳绣腿”,不是“水货”,教学业务上要有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教学讲究有方法;有直议魅力教师要不断创新,勇于挑战极限和过去成功的模式;有直语魅力教师要钟情教育事业,让教育教学成为教师人生的一种享受,不能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捞取功名利禄甚至赚钱的手段:有直抒魅力教师要兴趣广泛,多读经典书籍,不能止步于重复劳动,要勇于探索,善于反思:有直谏教师的魅力在于品性和仁慈宽容……讨论会上,师生见解之深、视角之广令人赞叹不己,从“群口相声”的论坛中我们发现不少精辟之言很有探索价值,使得老师们对“魅力教师,学生最看重什么”话题的认识不断提升,也对今后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指明方向,但限于篇幅有限,仅摘用座谈会上部分老师、学生的片言断语,所以我们在深为愧疚的同时,也顿觉责任重大。
(栏目编辑 李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