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挖毒瘤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芜湖县境内青弋江畔的芳山村,一提起当年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智取芳山据点的故事,村子里熟知那段历史的老人都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
   那是在抗战初期,日军占领了芜湖县湾址镇后,为了监视驻守在青弋江畔红杨树的新四军三支队五团的军事行动,特地在临近红杨树的芳山村建立了据点。芳山村村后的山坡上有一座不知建于哪朝哪代的五香殿,供芳山村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烧香拜佛。日军除了在五香殿旁边筑了座大炮楼,驻扎了10多个日本兵外,还指派伪军一个中队30余人驻扎在大殿内。为了防范新四军五团袭击和游击队的骚扰,日伪军在据点四周挖了一条三四米深的环形壕沟,沟里灌满了水,沟上架起了吊桥,人员进出全靠吊桥。一到晚上,日伪军就收起吊桥,不准任何人进出。因为有了这个据点,日伪军经常潜入红杨树一带刺探新四军的情报,还常常窜到周边的村里抢粮抢物,糟蹋妇女,芳山据点成了当地的一个毒瘤。
   驻守在红杨树的新四军五团指战员纷纷请战,要求端掉这个据点。团党委经过研究并报请三支队司令部,谭震林副司令员听了汇报后,当即拍板:“对!要趁敌据点刚建,立足未稳,尽早地挖掉这个毒瘤!”
   为了打好这一仗,团长孙仲德组织召开了军事民主会,集思广益。与会同志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地形和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等情况,经过热烈地讨论,形成共识: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采取什么方法智取呢?
   恰在此时,前往芳山据点侦察的同志回来报告:近日据点里的日伪军人员较少,无力下乡抢粮抢物,强迫芳山村和周边村的村民每天下午给据点里的日伪军送粮运菜。听到这一情报后,善捕战机的孙团长眼前一亮:“这真是天赐良机!咱们就抓住下午给日伪军送粮送菜的机会,让战士们装扮成送粮送菜的村民,混进敌据点,夜里来个大闹天宫,你们看怎么样?”
  一人提议众人和,大家都拍手叫好。
   1938年8月的一天傍晚,孙仲德团长一边让侦察排战士分头通知周边的村民们不要给据点送东西,一边让侦察排的战士们乔装打扮成村民,趁天黑挑着粮,担着菜,推着车向芳山据点赶去。为了吊一吊日伪军的“馋虫”,战士们还特意捎上几只鹅鸭。结果,来到据点吊桥边,鹅鸭“嘎嘎嘎”一叫,日伪军们见状眉开眼笑,二话没说,就放下了吊桥,侦察排长领着战士们进了据点。据点里值班的伪军告知:“皇军有令,晚上只准进,不准出!”乔扮混进据点里的战士们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卻装出挺不情愿的样子,勉勉强强地应允了。
   夜半三更,当驻扎在五香殿大殿堂里的伪军进入梦乡后,侦察排长和两个战士敏捷地摸到吊桥边,借着夜幕掩护,用匕首将两个值班的伪军给“结果”了。随即按照事前制定的作战方案,战士们迅速从米袋里、菜筐里、推车里取出匕首、大刀、短枪、手榴弹,冲进了大殿堂里,一个个熟睡中的伪军们就这样当了俘虏。睡在大殿堂里间的伪军中队长见状,妄想拔枪顽抗,被眼尖手快的侦察排的一位战士一枪毙命……
   没想到这一声枪响,惊动了五香殿边炮楼里驻扎的日本兵。狡猾的日本兵一听枪声,知道情况不妙,一个个似惊弓之鸟悄悄从碉堡底层事先挖好的通道溜走了……
   智取芳山据点的战斗结束了,30多个伪军乖乖地当了俘虏,妄想负隅顽抗的伪军中队长被当场击毙。此战缴获轻机枪1挺,手枪1支,步枪30多支。监视新四军五团行动的“眼中钉”和祸害芳山村村民的“肉中刺”被拔掉了。令侦察排战士们遗憾的是让一个班的日本兵给溜了。
   天亮后,“昨夜‘四爷’(村民们当时对新四军尊称)来到了芳山村,缴了伪军们的械,端掉了敌据点”的消息似长了翅膀,在青弋江畔沿岸的十里八村传开了。村民们高兴地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加以祝贺。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宝应县安丰区太晋乡的固晋村,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及其大部分直属机构驻扎在这里。固晋村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因而成了名闻遐迩、名副其实的“铁军村”。该村老村长乐立伟常讲他与粟裕、叶飞、陈丕显、管文蔚、季方等主要领导人的友情,特别是与粟裕的关系,更是一段佳话,用现在的话讲叫特铁,被人们称为“铁”村長。   1944年,固晋村响应上级号召,组织青年参
期刊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活动在江苏盐城举行   本刊记者赵建峰、姚定范报道 10月25日,“向伟大的战斗精神致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活动,在革命老区盐城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主办,江苏铁军国防教育基地承办。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志愿军烈士后代代表、革命后代代表、解放军老将军代表、抗美援朝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代表、地方党政
期刊
“快,快,大家跟上……”夜色正濃,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有十几个人急匆匆前行着。在苏北农村,老百姓趁黑赶路本也稀松平常,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扛着一个大大的木箱,而且为首的竟然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忙而不乱地指挥着。姑娘的年纪不会超过20岁,有着惊人的美貌:白皙的皮肤,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身破旧的衣裳也难掩其苗条的身形。   这些人都是谁?箱子里放的又是什么?他们这是向哪里去?   这姑娘叫郑
期刊
通行本《呐喊》的收宫之作  1930年1月,鲁迅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特意删去此前十二次印刷一直放在最末的《不周山》,后来更名为《补天》,就是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編》第一篇。第十三次印刷的《呐喊》因此在版本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所以鲁迅自己称之为“第二版”(《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42页)。从这一版开始,《呐喊》的通行本最后
期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打赢疫情影响下的脱贫攻坚战,将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考验。 我作为柴垛村党支部副支书、监委会主任、民政委员、网格长“四责加肩”,义不容辞地接受真正的脱贫攻坚的“大考”。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3月初,我收到了飘着墨香的红刊《铁军》第3期,“老区行”栏目中的《苏北老区的大学生村官》映入我的眼帘,连读3遍,读
期刊
村前叶子河,  有座叶挺桥,  桥下流水唱歌谣,  思念也迢迢。  忆当年,将军带兵来造桥,  两岸百姓齐欢笑,  都说将军好,  把桥称为叶挺桥。  叶挺桥,叶挺桥,  情相牵,军民连心桥。  送郎上前线,  走过叶挺桥,  将军寄语犹在耳,  一路红旗飘。  看今朝,幸福铺满小康路,  鲜花香飘叶挺桥。  深情话当年,  把桥称为幸福橋,  幸福桥,幸福桥,  初心在,岁月永不老。   (作
期刊
人,上了岁数容易怀旧,咀嚼回忆,过往甚至遥远岁月的人与事,往往变得清晰,不断在大脑中浮现,黎汝清便是其中之一。   热情,真诚,乐观,坦率,健谈,有人这样概括黎汝清的个性。的确如此,凡是接触过他,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留下这个印象。   最早见到黎汝清的名字,是上个世纪60年代,那会儿读大学,常去图书馆翻阅报刊,上海的《青年报》和《萌芽》上时不时刊载他的诗歌和散文,署名总是“大尉 黎汝清”,那
期刊
東北有一位抗联将领,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屡建奇功,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人们称他为“满洲之虎”;他指挥的战役是东北抗联史上唯一既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又被收录进日本《关于满洲用兵观察》一书中的战例;他被日军用刺刀剜了双眼,鲜血流尽而逝,年仅27岁;他的头颅被割下,秘密存放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直到73年之后才得以身首合葬,安眠于他为之流血牺牲的黑土地……   这位抗联名将就是陈翰章。本文所讲述的
期刊
这是新四军老战士真情关爱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一看一笑 小荷才露尖尖角   郭碧玉,盐城市亭湖区人,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2007年,江苏省选派1011名大学毕业生去经济薄弱地区任村官,时年23岁的郭碧玉主动报名,有幸被选拔上,派往革命老区盐城市射阳县。射阳将其下派到当时的省级贫困乡镇——四明镇,镇里又将她派到全镇最贫困的新南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没过多久,省委组织部和省老
期刊
2018年9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明信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和“画说美猴王”活动正式启动,大赛历时一年多,共收集到参赛作品24000余套。由专家、媒体、大众三方组成评委,最终在300余万张选票中评出了得票最多的3名金奖,赵钲荣获“画说美猴王”金獎第一名。   赵钲是一位画家,是一位在“诗书画”三艺创作中成就斐然的画家。他出生于郑板桥故里兴化市。兴化是革命老区,赵钲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