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建明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他扎根农村近30年,不仅凭借真心为民、锐意改革,捋清了“团团乱麻”,被称为“治乱书记”、“灭火队长”,还因其善于思考,长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秀才领导”。9月6日,四川省委授予文建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文建明曾说:干部服务群众,就好比对“对联”,群众提出的问题是“上联”,干部的真情服务就是“下联”。要说有什么高招,这就是高招:要看得起老百姓,要听老百姓在想什么,要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解决问题,最终肯定能达到一种理想效果。
我感到,文建明的“对联”比喻非常恰当。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百姓评说很重要。所以,百姓的评说就是“上联”,而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化解民怨,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则是“下联”。
如此说来,与群众对“对联”、对好“对联”,也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和“必修课”。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有广开言路,虚心倾听,了解和听取他们的心声和合理要求,才能与他们心相印、心连心、心贴心,才能时时处处为他们的合法权益思考和打算,才能制定切实为民谋利益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听到真实的民声,怎能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化解民怨?怎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群众赞成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怎能知道群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又怎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特别是群众遇到新问题、新矛盾,领导干部坐在高墙深院内是听不见看不到的,只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与群众真心交友,与群众感同身受,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盼,体察群众疾苦,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工作,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正因如此,文建明教会了党员干部与群众对“对联”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一是要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带着这种观点,才能对人民群众有一种深厚感情,才能带着这种感情去解决问题,这样无论什么事情都好办。二是党员干部要倾听老百姓在想什么,了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要根据这些根源去找准问题。三是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研究一些“下访寻问题”的思路。
心中装着群众,是与群众对好“对联”的前提;经常深入群众,是与群众对好“对联”的关键;一切为了群众,是与群众对好“对联”的落脚点和归宿。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评价是公正的。党员干部只有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经常深入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才能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所以,我们的干部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要像文建明那样,学习与群众对好“对联”。
文建明曾说:干部服务群众,就好比对“对联”,群众提出的问题是“上联”,干部的真情服务就是“下联”。要说有什么高招,这就是高招:要看得起老百姓,要听老百姓在想什么,要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解决问题,最终肯定能达到一种理想效果。
我感到,文建明的“对联”比喻非常恰当。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百姓评说很重要。所以,百姓的评说就是“上联”,而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化解民怨,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则是“下联”。
如此说来,与群众对“对联”、对好“对联”,也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和“必修课”。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有广开言路,虚心倾听,了解和听取他们的心声和合理要求,才能与他们心相印、心连心、心贴心,才能时时处处为他们的合法权益思考和打算,才能制定切实为民谋利益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听到真实的民声,怎能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化解民怨?怎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群众赞成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怎能知道群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又怎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特别是群众遇到新问题、新矛盾,领导干部坐在高墙深院内是听不见看不到的,只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与群众真心交友,与群众感同身受,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盼,体察群众疾苦,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工作,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正因如此,文建明教会了党员干部与群众对“对联”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一是要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带着这种观点,才能对人民群众有一种深厚感情,才能带着这种感情去解决问题,这样无论什么事情都好办。二是党员干部要倾听老百姓在想什么,了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要根据这些根源去找准问题。三是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研究一些“下访寻问题”的思路。
心中装着群众,是与群众对好“对联”的前提;经常深入群众,是与群众对好“对联”的关键;一切为了群众,是与群众对好“对联”的落脚点和归宿。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评价是公正的。党员干部只有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经常深入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才能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所以,我们的干部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要像文建明那样,学习与群众对好“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