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成因的基础上,简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9-02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省属、市属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重组或扩建,升格为本科院校,由于这一类院校与其他办学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相比,建校时间比较短,所以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这类新建的本科院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创建升格的过程中成为了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扩大招生规模的必然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开拓了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但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多校区办学给高校的管理带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
所谓多校区院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代表,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所组成的办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合并式成因。主要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所合并的学校原本在地理位置上就不相连,因此,合并所成的本科院校自然就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现象。二是扩建式成因。主要是由一所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为了达到升本的目的,在老校区校园面积达不到升本要求,又无法向周围扩建的情况下,只好另外开辟新校区而形成多校区院校。三是混合式成因。前面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即合并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由于发展空间不足或者自身建设的需要,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建设一个或几个校区。
2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难度加大
管理难度加大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从规模方面来看,学校从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学校的管理从由原来的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变成学校---校区---院---系四级管理。管理层次由原来的三级增加到四级,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校区间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处置、工作流程的規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少困难。(2)校区之间的距离也使管理难度加大。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校区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近的有几公里,远的也有几十公里,甚至更远。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这些分散的校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学校,也是一个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2.2 办学成本增加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为确保各校区的正常运转,学校的各种维持成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水电、交通、通讯及安全保卫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为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各校区的工作学习,学校在各个校区之间都开通有校车,每天定时在各校区之间来来往往,导致交通费用呈直线上升,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给学校增加了巨大的经费压力。另外,有些校区地处偏远,为鼓励教职工在这些校区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给予教职工增加补贴的作法,这无疑又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各项办学成本大幅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和困扰多校区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信息沟通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由所在校区就可以解决,有些则需要各校区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解决,有些还需要学校领导直接出面协调才能解决。由于各个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专业上的不同,各自都按照本身要求开展工作,校区之间交流较少,互相了解不够,以致于有些苗头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往往有些事故发生了,问题暴露了,才反馈给学校领导,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4 资源共享困难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有其先天不足,就是各校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使得各校区之间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难以建立合适的共享机制。对于物质资源来讲,虽然各校区都建立有自己完整的基础设施、校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但由于各校区功能定位不同,学科性质也不一样,很多资源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如图书情报资源、实验设备资源等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各校区都在同时运转,对这些资源进行合并或实现共享也不太现实。即使某一校区的专业或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些设施的利用率很低,但由于校区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其他校区的学生利用这些尚有余力资源的机会却很少,客观上会造成设备重复添置,资源不能共享。
3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从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不仅仅是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机会。因此,对于整个学校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好长远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各个校区的功能。
3.1.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策划。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在建校之初,各种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思想方面尤为突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干事创业的动力,人心涣散,客观上急需根据现状,制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方面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要把握好两个因素:一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二要找准“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找准“特色”,才能充分发挥优势,以“特色”取胜。
3.1.2 合理定位。校区的功能定位就是对各个校区的的用途或功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利用。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应该及时地对各个校区的功能进行定位,充分利用校区促进学校的发展。各个校区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学校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动力是什么,如何对学校总体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等等,这些都是确定校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在各校区发展之初就应得到充分的论证和明确。只有这样,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才有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校区功能定位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职能模式、学院模式和混合模式。其中:“职能模式”是指对不同的校区赋予不同的工作职能,以不同的工作职能来区分不同的校区,如新生校区、高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继续教育校区、产业开发校区等。在职能模式下,各校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本校区的职能作用,提高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学院模式”是指每个校区都有一个或多个以学科门类为基础或者以一级与二级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完整的学院。在学院模式下,各校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渐形成各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各校区的学科特色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混合模式”是指职能模式与学院模式的混合,即在同一个校区内既有若干工作职能,又有一个或若干个学院。如某校区既作为新生校区,又有若干个学院,甚至还发挥产业开发的功能。在混合模式下,校区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充分发挥本校区的职能作用,为学校整体发展服务,而且还要逐渐形成本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3.2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关键
新建本科院校在解决各校区的功能定位问题之后,还必须确定对各校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各校区相互协调正常运转。目前,常用的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条式管理模式;二是块式管理模式;三是条块结合管理模式。由于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大胆地实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3.2.1 条式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是选择学校的某一校区作为主校区,即通常说的学校本部,其他校区为分校区,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设在主校区,对各校区实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设有派出机构,管理人员由学校本部派出,具体负责处理校区的相关事务。这一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组织机构相对精简,校本部的管理人员可以来往于校区之间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结构简单,权利集中,命令统一,联系便捷,可以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高度统一,不因校区不同而错综复杂。这一管理模式严格遵守了管理学中的精干原则,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有效的从宏观上统筹配置各校区的资源。缺点是:由于各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容易造成在管理工作中一些责任主体的工作不到位。因此,这种管理模式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不易在校区间形成良性竞争,并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3.2.2 块式管理模式。“块式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和校区在管理上有明确的分工,日常管理工作下放到校区,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各自都设置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即同一所大学,同一性质的工作,有几个校区就有几套管理组织,学校只是在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这一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明确。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管理模式遵循了统一指挥,权责对应的原则,即每个职位都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向谁负责及哪些人应对他负责,每个职位的管理者,都有一定范围的权利,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这一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信息沟通快,工作满意度高。其缺点就在于,各校区之间信息沟通少,管理相对封闭,容易引起各自为政;另外,从学校的整体来看 ,这一管理模式容量引起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设置重叠,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
3.2.3 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各校区功能、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不同,针对不同校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管理模式灵活多样,吸收条式管理和块式管理的优点,减少管理体制上固有的弊端。例如,有些学校根据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与主校区距离较近的校区,采用条式管理模式;对于与主校区距离较远的校区,则采用块式管理模式。这种在同一所大学,管理体制既有块式管理又有条式管理的,叫做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多校区高校实现宏观管理,又能够有效化解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全校的协调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比较复杂,不易操作。
3.3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由于各校区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传统的管理手段,往往不能适应其管理的要求,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多校区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等各种办学要素转化为数据,在学校范围内根据相应的授权实现传递和共享,这就是通常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不仅能彻底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精确管理;而且能使因校区分散所带来的信息沟通滞后、资源共享困难等管理问题简单化。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通过建立数字化校园,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和资源数字化等,使得各校区间的公文流转、学生选课、名师讲座、跨校区开会等一些常规管理难题,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齐平,朱家勇.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2 王飞.民族地区高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3 许文.高校多校区办学形式与问题及管理策略初探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6).
4 闫树涛.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8).
5 陈祥南.高校多校区科学管理策略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4).
6 黄乃文.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策略研究[J].广东農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7 蹇兴东,刘智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9-02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省属、市属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重组或扩建,升格为本科院校,由于这一类院校与其他办学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相比,建校时间比较短,所以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这类新建的本科院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创建升格的过程中成为了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扩大招生规模的必然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开拓了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但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多校区办学给高校的管理带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
所谓多校区院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代表,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所组成的办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合并式成因。主要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所合并的学校原本在地理位置上就不相连,因此,合并所成的本科院校自然就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现象。二是扩建式成因。主要是由一所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为了达到升本的目的,在老校区校园面积达不到升本要求,又无法向周围扩建的情况下,只好另外开辟新校区而形成多校区院校。三是混合式成因。前面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即合并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由于发展空间不足或者自身建设的需要,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建设一个或几个校区。
2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难度加大
管理难度加大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从规模方面来看,学校从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学校的管理从由原来的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变成学校---校区---院---系四级管理。管理层次由原来的三级增加到四级,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校区间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处置、工作流程的規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少困难。(2)校区之间的距离也使管理难度加大。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校区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近的有几公里,远的也有几十公里,甚至更远。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这些分散的校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学校,也是一个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2.2 办学成本增加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为确保各校区的正常运转,学校的各种维持成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水电、交通、通讯及安全保卫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为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各校区的工作学习,学校在各个校区之间都开通有校车,每天定时在各校区之间来来往往,导致交通费用呈直线上升,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给学校增加了巨大的经费压力。另外,有些校区地处偏远,为鼓励教职工在这些校区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给予教职工增加补贴的作法,这无疑又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各项办学成本大幅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和困扰多校区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信息沟通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由所在校区就可以解决,有些则需要各校区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解决,有些还需要学校领导直接出面协调才能解决。由于各个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专业上的不同,各自都按照本身要求开展工作,校区之间交流较少,互相了解不够,以致于有些苗头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往往有些事故发生了,问题暴露了,才反馈给学校领导,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4 资源共享困难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有其先天不足,就是各校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使得各校区之间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难以建立合适的共享机制。对于物质资源来讲,虽然各校区都建立有自己完整的基础设施、校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但由于各校区功能定位不同,学科性质也不一样,很多资源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如图书情报资源、实验设备资源等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各校区都在同时运转,对这些资源进行合并或实现共享也不太现实。即使某一校区的专业或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些设施的利用率很低,但由于校区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其他校区的学生利用这些尚有余力资源的机会却很少,客观上会造成设备重复添置,资源不能共享。
3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从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不仅仅是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机会。因此,对于整个学校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好长远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各个校区的功能。
3.1.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策划。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在建校之初,各种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思想方面尤为突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干事创业的动力,人心涣散,客观上急需根据现状,制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方面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要把握好两个因素:一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二要找准“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找准“特色”,才能充分发挥优势,以“特色”取胜。
3.1.2 合理定位。校区的功能定位就是对各个校区的的用途或功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利用。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应该及时地对各个校区的功能进行定位,充分利用校区促进学校的发展。各个校区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学校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动力是什么,如何对学校总体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等等,这些都是确定校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在各校区发展之初就应得到充分的论证和明确。只有这样,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才有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校区功能定位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职能模式、学院模式和混合模式。其中:“职能模式”是指对不同的校区赋予不同的工作职能,以不同的工作职能来区分不同的校区,如新生校区、高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继续教育校区、产业开发校区等。在职能模式下,各校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本校区的职能作用,提高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学院模式”是指每个校区都有一个或多个以学科门类为基础或者以一级与二级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完整的学院。在学院模式下,各校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渐形成各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各校区的学科特色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混合模式”是指职能模式与学院模式的混合,即在同一个校区内既有若干工作职能,又有一个或若干个学院。如某校区既作为新生校区,又有若干个学院,甚至还发挥产业开发的功能。在混合模式下,校区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充分发挥本校区的职能作用,为学校整体发展服务,而且还要逐渐形成本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3.2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关键
新建本科院校在解决各校区的功能定位问题之后,还必须确定对各校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各校区相互协调正常运转。目前,常用的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条式管理模式;二是块式管理模式;三是条块结合管理模式。由于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大胆地实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3.2.1 条式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是选择学校的某一校区作为主校区,即通常说的学校本部,其他校区为分校区,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设在主校区,对各校区实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设有派出机构,管理人员由学校本部派出,具体负责处理校区的相关事务。这一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组织机构相对精简,校本部的管理人员可以来往于校区之间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结构简单,权利集中,命令统一,联系便捷,可以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高度统一,不因校区不同而错综复杂。这一管理模式严格遵守了管理学中的精干原则,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有效的从宏观上统筹配置各校区的资源。缺点是:由于各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容易造成在管理工作中一些责任主体的工作不到位。因此,这种管理模式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不易在校区间形成良性竞争,并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3.2.2 块式管理模式。“块式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和校区在管理上有明确的分工,日常管理工作下放到校区,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各自都设置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即同一所大学,同一性质的工作,有几个校区就有几套管理组织,学校只是在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这一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明确。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管理模式遵循了统一指挥,权责对应的原则,即每个职位都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向谁负责及哪些人应对他负责,每个职位的管理者,都有一定范围的权利,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这一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信息沟通快,工作满意度高。其缺点就在于,各校区之间信息沟通少,管理相对封闭,容易引起各自为政;另外,从学校的整体来看 ,这一管理模式容量引起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设置重叠,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
3.2.3 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各校区功能、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不同,针对不同校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管理模式灵活多样,吸收条式管理和块式管理的优点,减少管理体制上固有的弊端。例如,有些学校根据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与主校区距离较近的校区,采用条式管理模式;对于与主校区距离较远的校区,则采用块式管理模式。这种在同一所大学,管理体制既有块式管理又有条式管理的,叫做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多校区高校实现宏观管理,又能够有效化解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全校的协调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比较复杂,不易操作。
3.3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由于各校区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传统的管理手段,往往不能适应其管理的要求,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多校区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等各种办学要素转化为数据,在学校范围内根据相应的授权实现传递和共享,这就是通常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不仅能彻底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精确管理;而且能使因校区分散所带来的信息沟通滞后、资源共享困难等管理问题简单化。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通过建立数字化校园,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和资源数字化等,使得各校区间的公文流转、学生选课、名师讲座、跨校区开会等一些常规管理难题,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齐平,朱家勇.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2 王飞.民族地区高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3 许文.高校多校区办学形式与问题及管理策略初探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6).
4 闫树涛.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8).
5 陈祥南.高校多校区科学管理策略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4).
6 黄乃文.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策略研究[J].广东農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7 蹇兴东,刘智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