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改进与分析

来源 :中学生物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py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涉及多种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可充分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教材实验方案尚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有效地突破实验教学难点.
其他文献
模型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课堂教学中,先通过反复建构物理模型,将减数分裂概念具象化;再通过巧妙建构概念模型,将减数分裂概念抽象化;最后利用模型解释现象,将减数分裂概念运用于生活.
针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分析教材方案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相关内容,自制一种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发生器.实验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相关探究活动,该装置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针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对水分子跨膜运输方式的不同处理情况,系统分析了水分子跨膜运输的途径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其动力是渗透作用.
用饮料瓶替代一些生物学实验器材,果冻替代培养基来培养细菌和真菌,试图将初生物学“观察菌落”这一实验变得简单易操作,使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实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概念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嚼慢咽”,通过朗读、断句、剖词、析义、拓展、延伸等方法,从根本上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DNA分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材科学史、优化教具、角色扮演,依照“点—线—面”的顺序构建脱氧核苷酸和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小眼镜”,社会上规模庞大的“鸡娃族”,都体现着教育逐渐脱离本质,而人民对教育公平的渴望与日俱增.今年,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的出台如雨后甘霖,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守正办学的期待和对实现教育公平正义的决心.
期刊
1 问题rn夏献平有教师在课堂上用身体动作和手势让学生模拟DNA的两条链,并称为“行为模型”.这种提法是否妥当?究竟什么是模型,以及如何构建模型?请结合具体实例,讨论模型的构建.rn谢佳[湖南省长沙市麓山滨江实验学校(413000)]我们应该先界定“模型”的概念,是针对初高中学生探讨的模型,还是什么领域的模型都可以?
期刊
通过探讨蝙蝠为何能携带大量病毒而不发病,引导学生体会生物体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平衡、适应与调节,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高中生物学必修1模块一个重要的探究性实验.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探究时,会遇到装置气密性不好、实验条件难以控制、检测手段不严谨,反应时间长等问题.尝试利用注射器和医用三通阀、四通阀等巧妙地解决以上问题,使得实验时间缩短,现象明显,过程有序、高效.